无厘头文化

无厘头文化是香港1990年代兴起的次文化,当中又以艺人周星驰、软硬天师及林敏骢为当中的佼佼者。一直主导香港的娱乐文化,直到亚洲金融风暴后才慢慢消退。
无厘头文化透过香港喜剧影视作品的流行而发展,并被华语地区广泛接受,197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人亦广泛接受其喜剧艺术的表演形式,并逐渐运用在现实生活中。
语源无厘头可能源自粤语俗语“无厘头尻”。“无厘头尻”解作“没有一点首尾”(“无厘”读作“冇嚟”,相似的还有“无厘醒目”,即“没一点机警”;“尻”指脊骨尾部,读作“Kao”,与流行粤语粗话无关),即指说话或行为“没头没尾”,令人费解。但该俗语是否存在仍有争议。在香港,香港人为避嫌,往往会把“无厘头尻”中的“尻”字省去不读;这是“无厘头”的起源之一。
另一说法是,晚清时期鸦片盛行,并有“无厘瘾头”(抽鸦片烟抽得不是味儿)的说法,久而久之“瘾”字被略去而变成“无厘头”。
无厘头的对白是很无厘头的,所以无厘头的话非常无厘头,这句话就是无厘头的话的例子。
缘起无厘头文化充斥草根式笑话、触动受众神经质的幽默表演,并利用表面毫无逻辑关联的语言和肢体动作,表现出人物出人意表、看似矛盾的行为方式,效果往往滑稽可笑。“无厘头文化”受教学界大加鞭鞑,认为对青少年变构成坏的影响。
有论者认为,随着1990年代,第二度移民潮爆发,主权移交问题困扰香港政治及民生,无厘头文化以至卡啦OK兴起,反映港人当时的消极态度,宁愿沉醉于自恋式的消费模式,同时1980年代香港音乐及电影讽刺时弊的现实元素渐受冷落,娱乐文化转而追求即时快感。
无厘头可以指人、事或说话。例如我很无厘头的在这里加上这个无厘头的句子。就很无厘头了。的而且确无厘头。所以无厘头有时是可以很惹人讨厌的。您如果不觉得讨厌,这就不够无厘头了。真无厘头。
手法电影对白
有论者认为,最早的无厘头对白,是周星驰在电视剧所说的“你讲嘢呀?”(粤语,即“你在说话吗?”),暗讽对方说废话,但不同文化亦会以“你讲嘢呀?”作相同功用,如法文有所谓tu parles!(你讲嘢!)
后来他在电视剧《盖世豪侠》的一句“饮杯茶,食个包”,呼吁在危急时各人应好好坐下讨论问题。其后的电影《赌圣》内更充斥着无厘头的对白,包含不少明喻、暗喻及隐喻,例如:为甚么三叔(吴孟达饰)认为把吴君如打扮成民主女神,就可以成为左颂星(周星驰饰)心目中的女神?为甚么三叔不断要求左颂星在出席赌局时必须要“腊头”?除了影射周润发的《赌神》外,还有其他意思吗?
角色
周星驰的电影中,角色的编排亦多次形造荒谬、突兀、粗俗的喜剧效果。在他早年电影中,吴君如等女角会突然造出夸张的表情、更甚是下流不文的动作,触动观众的神经。在《唐伯虎点秋香》中,由李健仁反串的女角如花以中指挖鼻的场面,首次在银幕出现,此后在他多部电影中有类似的安排,更成为他后来为生力啤拍摄的广告的压轴角色、以及成为了丑女的代名词。又例如刘以达的诡异形像,以及《国产凌凌漆》中的罗家英怪博士角色,都是无厘头角色的代表。
周星驰演古装剧时,会刻意采用现代语、现代观念,角色、场景与时空的矛盾穿梭影片,充分发挥无厘头精神,亦成为周星驰电影的重要标记。
歌曲
在无厘头文化草创之时,当年香港新扎女歌手甄楚倩有一首极为流行的士高歌曲《今天天气呵呵呵》,亦是利用了无厘头手法,借助天气来掩饰自己的内心对白。“今天天气呵呵呵”一句后来亦被另一位流行歌手周慧敏引用,指自己不会为了讨好别人而对人说一些无关痛痒的闲聊对话。
无厘头文化亦出现在一些完全没有关连,但含有近似词语的废话来回应废话的场合。例如:有人在洗手间门外把朋友截停问:“喂,你去边呀?”(“你要去哪里?”)有时回应者可能会冷冷的回一句:“去金边呀!”。曾志伟和林敏骢的《冇有线电台》中的一首歌《皮球大合唱》便充斥着一大堆这样的对白:
呢度畀唔畀搭台呀?
呢度畀唔畀搭咀呀?
呢度畀唔畀搭棚呀?
喂,你去边呀?
我去金边呀!
我去扎辫呀!(对话者是男生)
小说
很多时要对当地(主要是香港)的文化有一定认识,才能够明白无厘头对白的含意。例如:在梁望峰的一本小说中,一对兄妹有这样的对白:
兄:我来自北京!
妹:(头也不回的回答)停不了的爱!
乍看之下的确是完全没有关系的回答,但若明白当时的流行文化,这两句对白的解读如下:
兄:我来自北京!(歌手黎明的歌,暗指“其实我是黎明”)
妹:停不了的爱!(歌手黎明诗的歌,暗指“如果你是黎明的话,那么我就是黎明诗了。废话!”)
其他“无厘头”“无厘头”并无清楚明确的定义,周星驰接受英国广播公司访问时,主持人曾将无厘头形容成“笨对话”(Silly Talk),周星驰含笑同意,但这种翻译显然未能反映无厘头的元素,正因为各人对“无厘头”都有不同解释,这词亦常被滥用。
中国大陆曾有人说:“周星驰的无厘头正是中国最大的BT文化,是bt而不是变态。是更高层次的幽默而不是庸俗的玩笑,是思维的灵光一闪而不是流俗,是心有灵犀会心的一笑而不是恶搞……”其意大致是形容一种跳跃式的思维。更甚者,内地有论者提出“无厘头文化与中国互联网的有机结合,开拓第四盈利模式将是今后中国互联网崭新的机会之路。中国互联网将向我们一路凯歌、满面春风而来。”大概文章本身已够无厘头。
2005年,一套名为《大话功夫之怪物学院》的游戏在中国大陆推出,有人曾这种介绍:“在网络游戏中,最稳定、最轻松、最有成就感、最出彩、生活最有保障的工作是什么?--是做怪物!”该游戏本身并没有无厘头的喜剧原素,在此无厘头的引用意思,仅作为一种市场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