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法衣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09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佛教法衣

佛教出家人的服装。俗称僧衣。法衣意即符合佛法之衣,包括制衣和听衣。制衣传为释迦牟尼所规定,由受过具足戒(大戒)的比丘(男僧)和比丘尼(女僧)穿用;听衣传为佛陀听许弟子穿用的一切服装。按佛教戒律避免用青黄赤白黑等五正色和绯红紫绿碧五间色,只用若青(铜锈色)、若黑(淤泥色)、若木兰(赤中带黑色)等“三如法色”。从色取名,叫作袈裟。袈裟在中国,大多用近似黑色的布制作,因此名身着僧衣的僧人之缁衣,称僧界为缁林。自唐代武则天开始,朝廷常赐高僧紫衣、绯衣以示宠贵,因而沿成大红袈裟。僧人说法和举行隆重仪式时,还多穿用金襕衣(金缕织成的袈裟,胸部绣“吉祥海云相”卍字)。佛教对袈裟提出种种名称。如由相衣,指布条纵横交错缝制出田字形;百衲衣,原指应取被人遗弃的破碎布片缝纳而成;莲花衣,象征不为污泥所染。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