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迟青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09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隋唐时代,王朝宫廷对乐舞的重视程度和西域乐舞对中原的冲击程度都达到了最高峰。在源源来到中原的西域作曲家、演奏家、歌唱家、舞蹈家中,有不少是于阗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于阗音乐家尉迟青和尉迟璋。于阗人尉迟青是唐代著名筚篥演奏家。

筚篥是西域一种古老的吹奏乐器。唐代宗时尉迟青居住在长安之长乐坊,唐德宗时他官至将军。尉迟青来自西域,他吹奏西域乐器筚篥的水平自然很高,时人称他冠绝古今。

当时还有一位筚篥高手,就是名冠幽州的王麻奴。此人架子很大,一般人请他吹奏筚篥是请不动的。一次,幽州一官员奉调入京,朋友为他送行,派人请王麻奴去演奏,被他拒绝了。使者戏言说,你和长安尉迟青的筚篥演奏相比,还差得远呢。王麻奴听了不服,就特意到长安尉迟青住处附近租了间客房住下来,从早到晚吹奏筚篥,显示技艺。

如此一连几日,尉迟青路过其门,如同没有听见。王麻奴无奈,只好买通尉迟青的守门人人而求见。叙礼完毕,尉迟青请奏一曲,王麻奴以高般涉调吹奏了一曲西域乐曲,曲毕累得汗流浃背。接着,尉迟青拿起筚篥吹奏了同一曲调,轻松裕如,音韵殊异。王麻奴心悦诚服,拜而求教。由于尉迟青和王麻奴这些名家的弘扬,使西域乐器筚篥在长安乃至中原大地广为流行。

筚篥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是因为这是一种很特别的乐器。它源自西域,经汉地改制成一种新的管乐器,以竹为管,以芦为首,上有9孔,发音悲烈,因此得汉名为“筚篥”。

《通典》说这种乐器“本名悲篥,出于胡中,吹之,以惊中国马。”可知这是一种音调很高、声音很响亮的吹奏乐器,为西域人牧马时所用。最早用骨制,传人中原后改为竹制,声音更为响亮和婉转。正如唐朝著名诗人李颀《听安万善吹筚篥歌》所说:“南山截竹为筚篥,此乐本自龟兹出。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他在诗中还说,一般人不会欣赏,只是听听。不遇知音,任乐曲徒在风中荡漾。只有仔细体味,才能发现音调旋律十分神奇。再加上有尉迟青、安万善、王麻奴这样的演奏高手,才使筚篥声名远播。

于阗人尉迟璋是尉迟青的晚辈,通音律,善吹笙。

他于唐文宗太和年间,活跃于长安乐坛,曾任仙韶院乐官。他不仅善吹笙,其技艺在当时首屈一指,而且琴、瑟、鼓、箫样样精通,还会作曲,曾整理改编过《霓裳羽衣曲》。特别引入注目的是,尉迟璋的歌唱得也很好,“能啭歌喉为新声”,有“一声飞出九重深”之美誉。其“音辞曲转,听者忘倦”,引得京城乐人纷纷效法,并尊称尉迟璋为“拍弹”。

当时,尉迟璋已成为中国音乐史上拍弹不挡的全能音乐家。唐文宗李昂十分喜爱音乐,善吹管乐,亲自召见了尉迟璋,并命朝廷三品以上官员都穿上朝服来听尉迟璋吹奏和唱歌。他先用笙吹奏了自己创作的《瀛州曲》,音调高亢,清亮辽远。接着演唱了传统的《霓裳羽衣曲》,音域宽阔,意韵深长,令当朝文武大臣眼界大开,耳目一新。

开成二年(837),唐文宗给尉迟璋授予六品王府率的官职,后来又提升为五品光州长史。在唐文宗授给尉迟璋显赫官职的时候,先后受到右拾遗(谏官)和丞相的反对,认为给一个西域于阗来的异族,又是个上不了品级的乐工舞人,怎么能授予这么高的官职呢?唐文宗则力排众议,指出虽是于阗来的异族人,却能把汉族乐器笙演奏得那么出神入化、优美动听,中原都无人与他相比,可见尉迟璋的聪明才智卓尔不凡,这样的人才,怎么能因他是异族而不予以重用呢?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