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麻子

"北有王麻子,南有张小泉",这是近代在剪刀行业中出现的两名"状元"。
老北京的王麻子刀剪铺原是宣武门外菜市口附近的一家卖火镰、剪刀的杂货铺,铺名"刀顺号"。开设于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掌柜的姓王,因脸上有麻子,故同行人及顾客直呼其"王麻子"。他的柜上并不制作剪刀,全靠从民间剪刀作坊趸购。为保征质量,掌柜的亲自下去选货,坚持以"三看"、"两试"进行验收。三看是:看外观、看刃口、看剪轴;两试是:试剪刃、试手感。凡经不起三看、两试的一律不收。只有头流的上品才能拿到门市柜台上去卖,所以这个杂货铺的剪刀以质量好而四远闻名,不论本市和外地的都慕名而来选购。人们都不约而同地称这个货铺为"王麻子刀剪铺"。
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王麻子后代接办杂货铺,正式挂出"三代王麻子"的招牌,改以经营剪刀为主,并在所销售的剪刀上均镌有"王麻子"三字作标志。为了作宣传,闯牌子,王麻子剪刀铺不光在门市上售货,还要派人走街串巷、赴庙会、下农村,以扩大销路。王麻子剪刀铺卖出的剪刀都装在一个印有"王麻子"字样的纸袋里,上边印着如在一年之内,发生某种损坏情况,包换包退字样。它说到做到,即使有超过一年损坏而要求退换的也照样办理。民国后,在激烈的商品竞争中,北京很多地方出现了"汪麻子"、"旺麻子"、"老王麻子"、"真王麻子"等等招牌,企图用以假乱真的办法争取顾客,但都没有能够立足。宣武门菜市口这家挂着"三代王麻子"招牌的老字号始终在商品质量上领先。50年代初期,东便门至天坛一带仍有 20余家手工业刀剪作坊继续为王麻子刀剪铺加工,进货仍按过去的标准进行验收。1959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命名成立王麻子刀剪厂,后又在北郊沙河建起了新厂房,充实了设备,进一步改进工艺,使产品质量更上一层楼,因此,更加受到用户的欢迎,并远销港澳及东南亚各国。1979年,王麻子刀剪厂的产品被轻工部评为优质产品; 1980年荣获国家银质奖;1984年,经全国评比,王麻子"黑老虎"剪刀名列全国第一。
根据相关审计资料,截至2002年5月31日,北京王麻子剪刀厂资产总额12836689.71元,负债总额为27799845.90元,所有者权益为-14963156.19元,资产负债率为216.6%。王麻子专卖店 在北京市内有多家,以潘家园店铺经营的品种多 服务热情 磨刀方便传承了王麻子的理念 得到现在群众的认可,让王麻子刀剪更加努力。
20世纪80年代末的“王麻子”每年上缴利润200万元,但进入90年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王麻子”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销售业绩不断下降,陷入了尴尬境地。其间,相关政府部门和王麻子剪刀厂自身都做了种种努力,1995年,王麻子剪刀厂与北京市文教器材厂等10多个不相干的工厂合作成立王麻子工贸集团公司,重新注册了“王麻子”商标。但此次重组并没有挽救这个老企业,当年即亏损100多万元,此后更是连年亏损。1999在北京市政府的安排下,王麻子工贸集团中的王麻子剪刀厂等划归为北京昌平区区属单位,并取名为北京栋昌王麻子工贸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