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云
一.词语【读音】qìng yún
【解释】五色云。古人以为喜庆、吉祥之气。
〖出处〗①《列子·汤问》:“庆云浮,甘露降。”
②《汉书·天文志》:“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萧轮囷,是谓庆云。庆云见,喜气也。”
〖例句〗清·孔尚任《桃花扇·先声》:“见了祥瑞一十二种…… 河出图,洛出书,景星明,庆云现,甘露降,膏雨零,凤凰集,麒麟游,蓂荚发,芝草生,海无波,黄河清。”
千古高歌咏庆云
《辞海》《辞源》对“庆云”的解释
庆云:五色云。也作“景云”、“卿云”。古以为祥瑞之气。汉书礼乐志郊祀歌:“甘露降,庆云集”。又天文志:“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是谓庆云。喜气也”。她比喻显位或长辈。楚辞汉王褒九怀思忠:“贞枝柳兮枯槁,枉车登兮庆云”。注:“庆云喻尊显也”,文选晋潘安仁(岳)寡妇赋:“承庆云之光覆兮,荷君子之惠渥”。注:“庆云喻父母也”。
帝王、儒家及大诗人赞颂“庆云”的诗、歌、赋
【卿云歌三首】
(《尚书大传》曰:“舜将禅禹,於时俊乂百工相和而歌《卿云》。帝乃唱之曰‘卿云烂兮’;
八伯咸进,稽首曰‘明明上天’;帝乃再歌曰‘日月有常’。” 《史记·天官书》
曰:“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是谓庆云。”庆云即卿云,盖和气也。
舜时有之,故美之而作歌。)
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明明上天,烂然星陈。日月光华,弘于一人。
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时顺经,万姓允诚。於予论乐,配天之灵。迁于贤善,莫不咸听。
鼚乎鼓之,轩乎舞之,精华已竭,褰裳去之
黄庭内外玉景经 胆部章第十四
胆部之宫六府精,中有童子曜威明,雷电八振扬玉旌,龙旗横天掷火铃,
主诸气力摄虎兵,外应眼童鼻柱间,脑发相扶亦俱鲜,九色锦衣绿华裙,
佩金带玉龙虎文,能存成明乘庆云,役使万神朝三元。
《列子·汤问》作者:列御寇
师襄曰:“子之琴何如?” 师文曰:“得之矣。请尝试之。”于是当春而叩商弦以召南吕,凉风忽至,草木成实。及秋而叩角弦以激夹钟,温风徐回,草木发荣。当夏而叩羽弦以召黄钟,霜雪交下,川池暴冱。及冬而叩徵弦以激蕤宾,阳光炽烈,坚冰立散。将终,命宫而总四弦,则景风翔,庆云浮,甘露降,澧泉涌。
九怀 思忠
登九灵兮游神,静女歌兮微晨。悲皇丘兮积葛,众体错兮交纷。
贞枝抑兮枯槁,枉车登兮庆云。感余志兮惨栗,心怆怆兮自怜。
驾玄螭兮北征,曏吾路兮葱岭。连五宿兮建旄,扬氛气兮为旌。
历广漠兮驰骛,览中国兮冥冥。玄武步兮水母,与吾期兮南荣。
登华盖兮乘阳,聊逍遥兮播光。抽库娄兮酌醴,援瓟瓜兮接粮。
毕休息兮远逝,发玉轫兮西行。惟时俗兮疾正,弗可久兮此方。
寤辟摽兮永思,心怫郁兮内伤。
汉【华烨烨】
华烨烨,固灵根。神之斿,过天门,车千乘,敦昆仑。神之出,排玉房,
周流杂,拔兰堂。神之行,旌容容,骑沓沓,般纵纵。神之徕,泛翊翊,
甘露降,庆云集。神之揄,临坛宇,九疑宾,夔龙舞。神安坐,翔吉时,
共翊翊,合所思。神嘉虞,申贰觞,福滂洋,迈延长。沛施佑,汾之阿,
扬金光,横泰河,莽若云,增阳波。 遍胪欢,腾天歌。
魏晋—曹操
高山吐庆云
魏晋—陈思王曹植—言志诗
庆云未时兴,云龙潜作鱼。神鸾失其俦,还从燕雀居。
喜雨诗 曹植
天覆何弥广。苞育此羣生。弃之必憔悴。惠之则滋荣。庆云从北来。
郁述西南征。 时雨中夜降。长雷周我庭。嘉种盈膏壤。登秋毕有成。
小序 曹植
臣植言。臣自抱亹归藩。刻肌刻骨。追思罪戾。昼分而食。夜分而寝。诚以天网不可重罹。圣恩难可再恃。窃感相鼠之篇。无礼遄死之义。形影相吊。五情愧{赤皮}。以罪弃生。则违昔贤夕改之劝。忍垢苟全。则犯诗人胡颜之讥。伏惟陛下。德象天地。恩隆父母。施畅春风。泽如时雨。是以不别荆棘者。庆云之惠也。七子均养者。鸤鸠之仁也。舍罪贵功者。明君之举也。矜愚爱能者。慈父之恩也。是以愚臣徘徊于恩泽而不敢自弃者也。前奉诏书。臣等绝朝。心离志绝。自分黄耈永无执珪之望。不图圣诏猥垂齿召。至止之日。驰心辇毂。僻处西馆。未奉阙庭。踊跃之怀。瞻望反侧。不胜犬马恋主之情。谨奉表并献诗二篇。词旨浅末。不足采览。贵露下情。冒颜以闻。臣植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三国魏 阮籍的诗歌
混元生两仪,四象运衡玑。曒日布炎精,素月垂景辉。晷度有昭回,哀哉人命微!
飘若风尘逝,忽若庆云晞。修龄适余愿,光宠非己威。安期步天路,松子与世违。
焉得凌霄翼,飘飖登云湄。嗟哉尼父志!何为居九夷!
作者: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阮籍透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徵、寄托,借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除诗歌之外,阮籍还长于散文和辞赋。
嵇康述志诗
潜龙育神躯。跃鳞戏兰池。延颈慕大庭。寝足俟皇羲。庆云未垂景。盘桓朝阳陂。
悠悠非吾匹。畴肯应俗宜。殊类难徧周。鄙议纷流离。轗轲丁悔吝。雅志不得施。
耕耨感宁越。马席激张仪。逝将离羣侣。杖策追洪崖。焦股振六翮。罗者安所羁。
浮游太清中。更求新相知。比翼翔云汉。饮露餐琼枝。多念世间人。夙驾咸驱驰。
冲静得自然。荣华安足为。
魏晋—陆机—诗
之子既命。四牡项领。遵涂远蹈。腾轨高骋。庆云扶质。清风承景。嗟我怀人。其迈惟永。
陆机《云赋》
览太极之初化,判玄黄於乾坤,考天壤之灵变,莫稽美乎庆云。
白云赋陆机
览太极之初化,判玄黄于乾坤。考天壤之灵变,莫娩美乎庆云。绕蓬莱以结曜,薄昆仑而增辉。摅神景于八幽,合洪化乎烟カ。充宇宙以播象,协元气而齐勋。发愤灵石,擢性洪流。兴曜曾泉,升迹融丘。盈八以馀愤,虽弥天其未泄。岂假期于迁晷,迈崇朝而忽。望九衢以远肆,明皇极而永舒。蔽阳光于汤谷,暗天文乎帝居。
《吴趋行》晋代陆机
阊门何峨峨,飞阁跨通波。重栾承游极,回轩启曲阿。蔼蔼庆云被,泠泠鲜风过。
前凉—张俊—东门行
庆云荫八极,甘雨润四垌。昊天降灵泽,朝曰耀华精。嘉苗布原野,
百卉敷时荣。鸠鹊与鹂黄,间关相和鸣。 绿萍覆灵沼,香花杨芳馨。
南北朝—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阮瑀
管书记之任,有优渥之言。河洲多沙尘,风悲黄云起。金羁相驰逐,
联翩何穷已。庆云惠优渥,微薄攀多士。念昔渤海时,南皮戏清沚。
今复河曲游,鸣葭泛兰汜。躧步陵丹梯,并坐侍君子。妍谈既愉心,
哀弄信睦耳。倾酤系芳醑,酌言岂终始。自从食蓱来,唯见今日美。
南北朝—谢灵运—赠安成诗
驽不逮骏。莸不间熏。三省朽质。再沾庆云。仰惭蓼萧。
俯惕惟尘。将拭旧褐。朅来虚汾。畴咨亮款。敬告在文。
孟庙—仪门(泰山气象门)
穿过亚圣庙石坊,便进入孟庙第二进院落。院内古柏苍苍,翳天蔽日,虽历经沧桑,依然枝干挺拔。院中有一条砖铺甬道,直通“仪门”。这是一座歇山式斗拱承托三启门洞的高大门楼。门额上悬一竖匾,上书“泰山气象门”5个大字。故仪门又称泰山气象门。“泰山气象”4字取义于程子之说:“曰仲尼元气,颜子春生,孟子并秋杀尽盖亦时然而已。仲尼天地也,颜子和风庆云也,孟子泰山之气象也。”此门之名即由此而来.
唐—陈子昂 —庆云章
昆仑元气。实生庆云。大人作矣。五色氤(一作氛)氲。昔在帝妫。南风既薰。
丛芳烂熳。郁郁纷纷。旷矣千祀。庆云来止。玉叶金柯。祚我天子。非我天子。
庆云谁昌。 非我圣母。庆云谁光。庆云光矣。周道昌矣。九万八千。天授皇年。
唐—李绅 —庆云见
礼成中岳陈金册,祥报卿云冠玉峰。轻未透林疑待凤,细非行雨讵从龙。
卷风变彩霏微薄,照日笼光映隐重。还入九霄成沆瀣,夕岚生处鹤归松。
唐 - 李绅 - 上党奏庆云见
飞龙久驭宇,真气尚兴云。五色传嘉瑞,千龄表圣君。从风忽萧索,依汉更氛氲。
影彻天初霁,光鲜日未曛。表祥近自远,垂化聚还分。宁作无依者,空传陶令文。
唐—李绅——华山庆云见
圣主祠名岳,高峰发庆云。金柯初缭绕,玉叶渐氛氲。气色含珠日,晴夫吐翠雰。
依稀来鹤态,仿佛列山群。万树流光影,千潭写锦文。苍生欣有望,祥瑞在吾君。
唐—柳宗元—省试观庆云图诗
设色既成象,卿云示国都。九天开秘祉,百辟赞嘉谟。抱日依龙衮,非烟近御炉。
高标连汗漫,迥望接虚无。 裂素荣光发,舒华瑞色敷。恒将配尧德,垂庆代河图。
唐— 李行敏—省试观庆云图
缣素传休祉,丹青状庆云。非烟凝漠漠,似盖乍纷纷。尚驻从龙意,全舒捧日文。
光因五色起,影向九霄分。裂素观嘉瑞,披图贺圣君。宁同窥汗漫,方此睹氛氲。
唐 - 李程 -观庆云图
五云从表瑞,藻绘宛成图。柯叶何时改,丹青此不渝。非烟色尚丽,似盖状应殊。
渥彩看犹在,轻阴望已无。方将遇翠幄,那羡起苍梧。欲识从龙处,今逢圣合符。
唐—白居易—新乐府中【司天台】
司天台,仰观俯察天人际。羲和死来职事废,官不求贤空取艺。昔闻西汉元、成间,上凌下替谪见天。北辰微暗少光色,四星煌煌如火赤。耀芒动角射三台,上台半灭中台坼。是时非无太史官,眼见心知不敢言。明朝趋入明光殿,唯奏庆云寿星见。天文时变两如斯,九重天子不得知。不得知,安用台高百尺为!
唐—张莒—元日望含元殿御扇开合
万国来朝岁,千年觐圣君。辇迎仙仗出,扇匝御香焚。俯对朝容近,先知曙色分。
冕旒开处见,钟磬合时闻。 影动承朝日,花攒似庆云。蒲葵那可比,徒用隔炎氛。
唐—韩愈—贺庆云表
五采五色,光华不可偏观。非烟非云,容状讵能详述。
抱日增丽,浮空不收,既变化而无穷,亦卷舒而莫定。
【阕下芙蓉】 唐·包何
一人理国致升平,万物呈祥助盛明。天上河从阙下过,江南花向殿前生。
庆云垂荫开难落,湛露为珠满不倾。更对乐悬张簨簴,歌工欲奏采莲声。
【年代:唐朝代】 【作者:王昌龄】
南渡洛阳津,西望十二楼。明堂坐天子,月朔朝诸侯。
清乐动千门,皇风被九州。庆云从东来,泱漭抱日流。
升平贵论道,文墨将何求。有诏征草泽,微诚将献谋。
冠冕如星罗,拜揖曹与周。望尘非吾事,入赋且迟留。
幸蒙国士识,因脱负薪裘。今者放歌行,以慰梁甫愁。
但营数斗禄,奉养每丰羞。若得金膏逐,飞云亦何俦。
【注释】:贵论道:一作论贵道。【出处】:
全唐诗全唐诗:卷20_36全唐诗:卷140_9
【玉清行】柳泌
遥遥寒冬时,萧萧蹑太无。仰望蕊宫殿,横天临不虚。
下看白日流,上造真皇居。西牖日门开,南衢星宿疏。
王母来瑶池,庆云拥琼舆。嵬峨丹凤冠,摇曳紫霞裾。
照彻圣姿严,飘飖神步徐。仙郎执玉节,侍女捧金书。
灵香散彩烟,北阙路輧阗。龙马行无迹,歌钟声沸天。
驭风升宝座,郁景晏华筵。妙奏三春曲,高罗万古仙。
七珍飞满座,九液酌如泉。灵佩垂轩下,旗幡列帐前。
狮麟威赫赫,鸾凤影翩翩。顾盼乃须臾,已是数千年。
晨光动翠华
年代:【唐】 作者:【无名氏】 体裁:【五排】
早朝开紫殿,佳气逐清晨。北阙华旌在,东方曙景新。
影连香雾合,光媚庆云频。鸟羽飘初定,龙文照转真。
直疑冠佩入,长爱冕旒亲。摇动祥云里,朝朝映侍臣。
诗人:王维全唐诗库—第125卷
太阳升兮照万方,开阊阖兮临玉堂,俨冕旒兮垂衣裳。金天净兮丽三光,
彤庭曙兮延八荒。德合天兮礼神遍,灵芝生兮庆云见。唐尧后兮稷契臣,
匝宇宙兮华胥人。尽九服兮皆四邻,乾降瑞兮坤降珍。
尹相公京兆府中棠树降甘露诗(相国尹京兆) 唐五代 岑参
相国尹京兆,政成人不欺。甘露降府庭,上天表无私。
非无他人家,岂少群木枝。被兹甘棠树,美掩召伯诗。
团团甜如蜜,皛皛凝若脂。千柯玉光碎,万叶珠颗垂。
昆仑何时来,庆云相逐飞。魏宫铜盘贮,汉帝金掌持。
王泽布人和,精心动灵祇。君臣日同德,祯瑞方潜施。
何术令大臣,感通能及兹。忽惊政化理,暗与神物期。
却笑赵张辈,徒称今古稀。为君下天酒,麹糵将用时。
《新唐书·百官志》:“凡景星、庆云为大瑞,其名物六十四。”
全宋词 ~~曹勋玉连环--(天申寿词)
庆云开霁,清华明昼,殿阁风度薰弦。电虹敷瑞,应炎运当千。端景命、符圣德,三阶正、万国归化,远胜文思睿藻,问寝格中天。
深严。邃启芳筵。正花拥绛扆,瑶殿神仙。缓闻钧韶奏下,歌舞云边。宫闱罄和气,浃南山。罩翠霭、上寿烟。祝无疆御历万万年
宋-黄文雷
中兴次辅巧玲珑,尚带承平艮岳风。一朵庆云飞不去,游人眼冷夕阳中。
宋书—卷二十七—志第十七—魏晋南北朝文学
帝舜有虞氏,母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目重瞳子,故名重华。龙颜大口,黑色,身长六尺一寸。舜父母憎舜,使其涂廪,自下焚之,舜服鸟工衣服飞去。又使浚井,自上填之以石,舜服龙工衣自傍而出。耕于历山,梦眉长与发等。及即帝位,蓂荚生于阶,凤凰巢于庭,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景星出房,地出乘黄之马,西王母献白环、玉玦。舜在位十有四年,奏钟石笙筦未罢,而天大雷雨,疾风发屋拔木,桴鼓播地,钟磬乱行,舞人顿伏,乐正狂走。舜乃拥璇持衡而笑曰:“明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亦乃见于钟石笙筦乎!”乃荐禹于天,使行天子事。于时和气普应,庆云兴焉,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百工相和而歌《庆云》。帝乃倡之曰:“庆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群臣咸进,稽首曰:“明明上天,烂然星陈。日月光华,弘予一人。”帝乃再歌曰:“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时从经,万姓允诚。于予论乐,配天之灵。迁于圣肾,莫不咸听。乎鼓之,轩乎舞之。精华以竭,褰裳去之。”于是八风修通,庆云业聚,蟠龙奋迅于其藏,蛟鱼踊跃于其渊,龟鳖咸出其穴,迁虞而事夏。舜乃设坛于河,依尧故事。至于下昃,荣光休气至,黄龙负《图》,长三十二尺,广九尺,出于坛畔,赤文绿错,其文言当禅禹。
宋王直《端午日观打球》
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鞚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
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
元—徐溶—游双髻山
取适峰峦顶上行,风生两腋葛衣轻。香凝远娇花呈态,翠拥修篁鸟弄声。
潮激海中红日起,山临堞际庆云生。豪吟自觉幽怀爽,顿息尘机天宇清。
朝会御楼肆赦恭上皇帝皇太后尊号上建隆乾德朝会乐章二十八首
三举酒《庆云》
惟帝佑德,卿云发祥。纷纷郁郁,五色成章。奉日逾丽,回风载翔。歌荐郊庙,播厥无疆。
永乐十八年定宴飨乐舞奏《表正万邦舞曲》《千秋岁》
圣主乘龙御万邦,庆云翔化日重光。群臣拜舞称寿觞,载歌《天保》章。
明—严嵩—庆云赋
惟灵璧之丕叹兮,憾神坤以通乾罡。历万古之锤炼兮,含自然以极造化。
奇五岳之神韵兮,混千面集于奇峰。比穹苍而袭云兮,拈颛顼以摇营室。
体嵯峨之玲珑兮,待谐宙而绕香雾。观庆云之毓魂兮,升碧石以接北辰。
击磬鼓以镇诰兮,听秋水之谓晨风。随即信步轻易,
浮念庆云;神之所遗,缘出泗水;开山启道,始镇吴江;
石间桥洞,百千之数;待遇九河,千泉泄玉;峰底举燧,
孔洞生烟;礼乐铮铮,和与清阳;庆为天同,比及流云。
明—陈继儒—名句
青天白日,和风庆云,不特人多喜色,即鸟鹊且好音。
明—方孝儒—御书赞
惟天不言,以象示人,锡羡垂光,景星庆云。
明—张勋
唐帝庙貌遗墟存,古堂夜夜月华新。蟾光自昔盈虚废,茗荚从何开落频。
明德清辉今尚在,庆云余彩未曾泯。此中不比西江上,夜敢携花醉晚春。
朝臣贺道光皇帝联
元后亶聪明,二百载继继承承,顺天心,康民物,雍和其德,
乾健其身,嘉惠普群生,道统昭羲农尧舜!
维皇臻福寿,亿万年绵绵翼翼,治功懋,熙绩勋,正直在朝,
隆平在野,庆云辉五色,光华联日月星辰!
清乾隆年间诗人曲阳县令张玉
“登安肃(徐水旧称)釜山黄 帝合符台有感”五言律诗一首
典礼隆朝觐,衣冠拜冕旒。釜山陈玉锦,符节剖共球。
列传千官合,铭功万古留。轩辕台百尺,时有庆云游。
清— 张昌嗣
圣水尊严祁水边,游人瞻拜想当年。至今瑞彩犹欺月,在昔祥光定触天。
翠后依稀茗荚象,晚霞仿佛庆云悬。六三沾被无穷己,可卜馨香历数绵。
清—田锡祜
山川佳处庆云翔,野老相传是帝乡。一息一休风尚古,无虞无诈俗犹庞。
伊祁洞口苔痕细,唐帝祠前树色凉。谩道芳徽难再觏,中天日月又重光。
清--吴超题杭州上天竺法喜寺
水鉴当民鉴;慈云作庆云。
清—林则徐—自题厅堂
庆云扶质,清风承景;鸣凤朝阳,翔龙仰霄。
孔庙
森森孔庙,纵贯南北;松风谡谡,香烟袅袅。大成殿金碧辉煌,
孔圣受祀于内;十龙柱双龙戏珠,庆云缭绕其间。
集句山东济南千佛山舜庙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卿云烂兮,纠缦缦兮。
“庆云”与佛教文化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下
见闻利益品第十二
尔时世尊从顶门上放百千万亿大毫相光,所谓白毫相光、大白毫相光、
瑞毫相光、大瑞毫相光、玉毫相光、大玉毫相光、紫毫相光、大紫毫相光、
青毫相光、大青毫相光、碧毫相光、大碧毫相光、红毫相光、大红毫相光、
绿毫相光、大绿毫相光、金毫相光、 大金毫相光、庆云毫相光、大庆云毫相光、
千轮毫光、大千轮毫光、宝轮毫光、大宝轮毫光、日轮毫光、大日轮毫光、
月轮毫光、大月轮毫光、宫殿毫光、 大宫殿毫光、海云毫光、大海云毫光。
世尊即释迦牟尼佛,他所驾之云也是“庆云”。文殊师利菩萨在《封神演义》中所驾之云
也是“庆云”。
在我国有四个寺院以“庆云”命名,一是广东肇庆的庆云寺;二是福建泰宁的庆云寺;三是上海浦东新区的庆云寺;四是江苏泰兴的庆云禅寺。由此可见庆云一词与佛教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庆云在佛教文化中有着很高的地位。
文殊广法天尊大笑作歌:
“道德根源不敢忘,劫灰飞尽火消霜。尘心不解遭魔障,堪伤!眼前咫尺失天堂。”把口一张,有斗大一朵金莲喷出;左手五指里有五道白光垂地倒往上卷;白光顶上有一朵莲花;花上有五盏金灯引路。满空中流星火雨,劫云滚滚,文殊广法天尊足踏白莲,庆云璎珞,护定全身,起伏浮沉,祭起七宝金莲,一朵千叶金莲飞出,金芒暴射,照在秦完头顶,秦完抬眼观看,有目如盲,天尊将手一拍,那莲花花蕊向地,落将下来,千层花瓣合拢一旋,秦完头颅已成血水,尸身倒在尘埃,天尊道一声:“善哉!”将金莲收归袖内,出阵而来,是时,普贤真人已破了寒冰阵,太乙真人亦破了化血阵,十阵唯余红水、红沙二阵未破,众道者会合一处,杀出阵来。
“庆云”与道教文化
《封神演义》
至正子时,元始顶上现出庆云,
垂珠璎珞,金花万朵,络绎不断,
远近照耀;多宝道人正在阵中打点,
看见庆云升起,知是元始降临。
自思此阵,必须我师尊来至,方可有为。
《大洞真经》
“上清高圣太上大道君者,盖玉晨之精气,庆云之紫烟,玉晖曜焕,金映流真,结化含秀,包凝立神,寄胎母氏,育形为人,母妊三千七百年,乃诞于西那天郁察山浮罗之岳,丹玄之阿矣!”
榔 梅 派
为武当山本山派。明永乐十年(1412年)敕孙碧云武当山南岩宫住持,遂开创此派。其门下弟子称他为“碧云祖师”。明代承流此派者颇众。其流传宗谱为:
碧山传日月,守道众自然,性理通玄德,清微古太元,
真静长悠久,宗教福寿长,庆云冲霄汉,永达大吉昌。
三丰派—张三丰赋诗一首由弟子孙碧云转交永乐帝
圣师亲口诀,明方万古遗,传与世间人,能有几人知,衣破用布补,树衰用土培;
人损将何补,阴阳造化机,取将坎中实,金花露一枝,庆云开天际,祥光塞死基,
归已昏昏点,如醉亦如痴,大丹如黍米,脱壳证无为,优游天下广,万象掌中珠,
人能服此药,寿如天地齐,如若不延年,吾言皆是非。
江南的八大名曲《云庆》《庆云板》
浙江筝曲《云庆》源于同名江南丝竹,是江南丝竹八大名曲之一。又称《庆云板》或《景星庆云》,可被解释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赞美。乐曲运用变奏的手法,速写了一幅江南水乡优美景色和江南人明快性格的风情画由慢板、中板和快板三段组成,音色甜美、徐疾有致、旋律流畅。
婚姻的藏头诗歌
庆云轻拢绕廊轩,发髻双结对月圆。楚楚不凡良家子,贞淑娴静丽人颜。
永世难忘今日缘 ,结伴化做并蒂莲。同舟共济携手去,心意相通话百年 。
壬申除夕庆云欢宴,口占七律一首 作者:李金锐
除夕团聚于庆云,菜满银盘酒满樽。 三世同堂辞旧岁,一代新人胜旧人。
开怀畅谈天伦乐,举杯痛饮卧龙春。 乾坤定矣安天下,钟鼓乐之愉终身。
二.年号
庆云(704年五月十日—708年正月十一日)是飞鸟时代的文武天皇、元明天皇的年号。
三.地名地理位置:庆云县位于鲁西北平原北部,地处两省(山东、河北)三市(滨州、沧州、德州)北以漳卫新河为界,与河北省的盐山县、海兴县隔河相望,东与无棣县毗连,南与阳信县接壤,西与乐陵市交界,位于华北、胜利、大港三大油田中心,是连接华南华北、东北、北京、天津的重要交通枢纽,素有“进京门户”和“山东北门”之称。全县总面积501平方公里。东距渤海湾50余公里,县城距北京340公里,距济南154公里,距德州123公里。滨大高速已经开通,滨德高速正在修建,国道205线、省道315、246线相互贯通,加上县乡村公路,已经形成了一个便利的交通网。
隶属沿革:县境夏属兖州,商属蒲姑(亳姑、薄姑)国,西周武王时即有姜齐无棣邑(今于家店村北),春秋时为齐国北部渔盐之区。秦属齐郡。汉至南北朝,县境为阳信县地。汉属渤海郡,三国时属乐安郡,晋属乐陵国,南北朝属乐陵郡。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置县,因古有无棣水和无棣邑,故称无棣县。县治在今庆云县于家店村北无棣古邑,于家店古城历经隋唐、五代、宋代前期和金泰和三年以后,除中间迁治时间外,先后为无棣县治530余年,为建县之始。北宋治干元年(1064年),县治迁至境内保顺军城(今无棣县信阳乡城角、花园一带)。元至元二年(1265年),无棣县并入乐陵县,1269年恢复无棣县。随即又割为东西两县,县境为西无棣,县治仍在原址。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成祖朱棣避讳改西无棣县为庆云县,无棣县废。洪武六年(1373年),县恢复,改名庆云,隶属沧州。县治迁于无棣古城西北四公里处(今河北庆云镇址),县名相沿至今。自置庆云县,300余年隶属沧州,近200年属天津府。中华民国时期又属沧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初属山东德州,1953—1958年又属河北沧州。1958年盐山、庆云、孟村三县合并,称孟村回族自治县,不久改称盐山县,隶属天津市。1961年恢复庆云县。1964年本县由河北省划归山东省,县城迁至今址。
境域区划:西周时,今宁津、庆云、无棣属无棣邑。春秋时,今宁津、乐陵、庆云、无棣、惠民、盐山、海兴、黄骅皆属无棣邑。隋代,无棣县辖今庆云、无棣二县及盐山、海兴、沾化毗邻地带。后周时,无棣县辖今庆云全境,无棣中、北部及沾化、盐山、海兴部分地带。金泰和时,无棣县辖今庆云全境及无棣、盐山、海兴各一部分。元时,无棣县东西分治,西部隶属沧州,称西无棣县。明洪武六年(1373年)明成祖朱棣避讳改西无棣县为庆云县。境域即西无棣。全县分四乡,编户12里。清代全境东西广45里,南北袤55里。全县分四乡,辖385个村庄。民国初期,疆域面积约为560平方公里。全县设六个行政区,辖377个村庄。抗日战争时期,疆域区划错综复杂。1943年,疆域面积约为610平方公里,共512个村庄。1945年庆云解放后至建国前,经与周围县协商,调整了县与县间的行政区划及插花村与寄庄户,疆域面积约为588平方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隶属屡易,行政区划分合调整繁多。至1964年底,冀、鲁两省调整行政区域,以漳卫新河(原四女寺减河)为省界,河右岸归山东庆云县。到1970年,疆域面积502平方公里。全县16个公社,381个生产大队,358个自然村。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改乡镇建制。1993年8月,16个乡镇并为11个乡镇,2000年10月并为8个乡镇,2005年随县城面积的扩大,增设渤海街道办。至今疆域未变。
河 流
河流县境地近渤海,古为九河入海之区,古传禹疏九河,本境就有鬲津河、胡苏河、钩盘河、马颊河四条。胡苏河、沟盘河今已淤塞殆尽。
无棣沟:距旧庆云城北7.5公里,现在河北盐山境内,古称无棣水(河),乃清河支流。春秋前即有此河,为齐国北界。秦时,方士徐福率干童(500童男、500童女)乘船由此河出海,为始皇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后东渡日本。隋末,河道淤塞,唐贞观时浚之,辟水路码头,以通渔盐之利,为唐以后通商之河道。今为早时蓄水,雨季排涝的沟道。
马颊河:古传禹疏九河之一,水直人海。该河上广下狭,状如马颊,因以得名。周定王时,马颊沿河各国修筑长堤,以防水患。至秦,始皇联断补缺,民间有秦始皇走马修堤之传说。后黄河夺马颊河道,堤防浸毁,古河已湮。现马颊河,实为唐时疏浚,几经治理,以供转运海漕。旧志称简河或陷河,乐陵旧志则称笃马河。旧时,运漕淤塞,任水自流,沿河水灾惨重。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领导人民疏旧开新。1966年,对马颊河进行改道治理,现属海河水系,成为本县旱能灌、涝能排,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的一条河道。
漳卫新河古称鬲津河:禹疏九河之一。水入渤海乃古之航道。元初,在河畔严家务附近有一冶剑营,冶铁打造,以应海运之需。新中国成立后,对河道多次进行治理并修建桥梁和涵闸,便历经几千年风雨沧桑的古河焕发青春,现属海河水系。1956年曾改名四女寺减河,1973年易名漳卫新河。
历史遗迹
无棣古邑:在今县城东北四公里,大胡乡于家店村北,是华夏古老的城邑之一。西周初(武王时)本地名无棣,城邑始建于何年,无籍可考,迄今已逾3000年。从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立为无棣县治,至明初县废,历经隋、唐、宋、元几代,曾于元初毁城于战火,至元年间重筑,元末明初又毁于兵燹。该城周回八里,北有城于河,城有四门,今仍能稍显迹象。在一块长约100米、宽约20米、高约11米的墟址周围,地面仍残存碎砖瓦砾。据当地人说,该墟址曾多次出现“显城”(即海市蜃楼)现象。
庆云旧城:明洪武六年(1373),置庆云县。知县杨思义移县治于鬲津河(今漳卫新河)北岸庆云乡址,草创城垣。正统二年(1437年),知县王恭,大加修葺,初具规模。“城凡四门,东西孔道皆有关旋,以南北二门地僻闭之。”成化二年(1466),知县张彪重筑,城墙周回四里,高一丈五尺,又浚池於下,宽三丈,深一丈。表立四门,东曰“瞻岱”、南曰“观澜”、西曰“拱宸”、北曰“望海”,南北二门仍闭。以后各代,或改四门,或建楼橹将台,多有修葺,不一一赘述。至1964年调整行政区划,建新县城,鬲津河北岸庆云城,为县治凡590余年。置庆云县时,因境内有庆云乡,以此名县并移县治于此。庆云乡址原称李太仆家。东二里许,有一条土阜,蟠踞鬲津河中流,蜿蜒数里,形如卧龙,名卧龙冈。卧龙冈四面环水,冈上树繁草盛,其上空常被五彩祥云笼罩。史记天官书曰:“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是谓卿云。”卿云,古以为祥瑞之气。取其意,且卿通庆,故取名庆云。咸奉四年《庆云县志》有“如直棣庆云,地滨海滢,星次危分,嘘气成云,邑由斯而得庆”之说,崔旭曰:“无棣旧有庆云乡,明初因以名县永乐避讳之说,后人附会今以明史正之。”庆云地名是非常古老的。李太仆家成为庆云一条街,后移至四合村。1964年,庆云县划归山东省,县城移至解家集,仍沿用庆云县名。原庆云县城改为盐山县庆云镇,俗称老庆云。鬲津河中流卧龙冈在1956年、1962年三次疏浚河道工程中,已开挖殆尽。
古 建 筑
泰山行宫:位于今县治北10公里。现盐山县庆云镇西关西头,原鬲津河北岸。建于明洪武六年(1373),占地面积约4000多平方米。相传姜太公保大周统一天下,各大小官员及眷属均封神位,泰山顶封让于碧霞元君,碧霞娘娘遂隆旨,为西地长安到泰山每500里建一行宫,为其歇间,故名曰泰山行宫。为旧志庆云八景之一,曰“西山暮笛”群众有“庆云阁、海丰塔、东光县的铁菩萨”之说,泰山行宫主体——正殿,进深五间,面阔三间,单檐四柱。建筑在1.2米高的台基之上,四周沿筑矮花墙。青砖筒瓦,花卉滴水,龙纹瓦当。大脊两侧各有一只吞脊大兽,蟠屈上弯,北负宝剑。殿内6根朱柱布局合理。东西山墙的南北两侧各有一组镂空砖雕,均为神话人物,一组是“王母东巡”,一组是“天女散花”,造型玲珑独特。山墙属硬山小式造风格。殿内正位供奉泰山奶奶、东侧眼光奶奶、西侧送子奶奶,殿后面观世音菩萨。
铃铛阁:是泰山行宫的主要附属建筑,为楼阁式建筑,高17米,分上下两层,上层为殿宇式单檐歇山造,四檐角飞起,有檐柱18根。因四边椽头有108只铃铛,且四檐角又有4只大铃铛,微风铃鸣,萦纡耳畔,故称“铃铛阁”。阁内供奉玉皇大帝神位。下层是砖砌拱券式通道,为出入泰山行宫之门。通道两侧各有拱门,内建有迂回曲折的踏道可通达上层。铃铛阁是旧庆云县城的三景之一,即小鬼山、铃铛阁、一步三孔桥。
大成殿(文庙):位于原庆云城内东南角,古称学宫。明洪武六年鼎建,占地900平方米,大成殿脊以翠覆顶,两头砖雕龙头,顶挂鎏金瓦,四角飞檐。殿内有十二根明柱,粗达一围。基地高出地面1.6米,修有台基坡磴。殿内供孔子像。东西两侧厢房,高台基,前出厦,砖墙瓦顶,内供历代社会名流贤达塑像。院内有清康熙五年重修庙学碑一筒,七十年代又重修。
县衙二堂:在今盐山县庆云镇政府内。明洪武六年建,系原庆云衙的主体建筑之一,面阔五间,长16.5米,进深四间,宽9.5米。硬山顶,小式造。
卧 龙 冈
县境古属黄河冲积平原一部分。卧龙冈及老乌山是由黄河及其支脉迁徙动荡所形成。卧龙冈位于原后张乡东周村北鬲津河中,土阜隆起,蜿蜒数里,形若卧龙。卧龙冈上树木葱郁,五彩祥云缭绕,是旧庆云县的八景之一,龙冈晴岚。明洪武六年置庆云县,县治选址左近,至1965年建新县城,为庆云县治590余年。自1956年治理开挖鬲津河,卧龙冈被挖,部分滩地尚存遗迹。今马颊、德惠两河三堤处,中堤大有卧龙冈之势。古防洪堤(金堤、长城岭) 位于县城南部,尚堂镇、中丁乡范围内。西南从阳信县王坤兮入境,由西郎坞村北迤逦东行,经大勾村南、西仓村北、鹏鹳王南、李赤诚村南、堤南刘村北、仁和刘村南、后丁村北、文侯齐村南、杨和寺村中至梁家村前入无棣境,境内全长15公里,堤基宽约50余米,高度原筑约5米,现多已平毁,仅有个别地方还能看出旧址。据清咸丰旧志记载:一曰:神禹古堤;二曰:齐长城;三日:汉之金堤;四日:宋陈尧佐所筑。旧有北修长城挡匈奴,南修长城防洪水之说。
教 堂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天主教与耶稣教传人本县,并陆续建有教堂。天主教堂有七处:旧庆云城、常家、任家、黄花马、何家、大勾、纪王桥,均系法国人建;耶稣教堂有三处:姚千、寺后周、纪王桥,系英国人建。因民教纷争时有发生,清朝官吏媚外护教,导致本县义和团运动广泛兴起。1900年,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订后,庚子赔款殃及本县,法、英、美国索取本县23万吊铜币。为此,全县每亩加捐600文。抗日战争爆发后,境内教堂停止活动。我党利用常家教堂建立抗日小学,为革命培养了不少人才。以后,教堂多坍塌或拆毁。现仅存常家教堂。
寺 庙
普照寺塔:建于唐贞观十三年(639年),此塔十三层,八角形,砖石结构。第一层南北各设一拱顶券门,其余各层南面均设一拱顶券门。塔心内筑券形踏步回廊,逐层相通。后改为大觉寺宝塔。此塔原在范庵村前修建,已经建好了地基,后挪到了海丰,现无棣。元代,无棣分县后,该塔划为东无棣县。明初,易名海丰塔。1957年因有倒塌之险,遂拆平。1991年7月又重建。
海岛金山寺:位于汾水王村西,隋代即有。该寺院建筑宏伟,大殿禅堂10余排,占地千余亩,僧侣众多,有骑着毛驴关山门之说。寺门之东即为汾水镇,居两水交汇处,乃水旱码头,游者香客络绎不绝,商贾云集,日进斗金。《金史·地理志》尚有记载。有关唐僧出生送往金山寺及去天竺取经的传说流传至今。明代,该寺僧侣胡作非为,寺院被毁,墟址瓦砾山积,今广约百亩仍高出平地半米左右,土中杂有古时陶片。
石佛寺:位于县城南偏西5公里,始建于元朝。相传有元龙、仁凤夫妻二人 流落于此处马颊河畔,搭茅棚居住。某年夏秋之交,天降大雨,洪水泛滥,两尊石佛和一口巨钟漂来,停于岸边。元龙夫妇遂各处募捐钱物,修一小庙供奉石佛。后来香火日盛,佛教弟子募化和社会各界捐助,建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称石佛寺。寺院占地12亩,正殿3间,偏殿24间,供奉释迦牟尼神佛及石佛爷爷、石佛奶奶。有僧侣四、五名。前来祈福进香者络绎不绝。民国58年,该寺改名为石佛寺高小。1993年,庆云县人民政府为弘扬民族文化,开发旅游资源,决定修复石佛寺。现有仁光、仁莲二位法师自庐山诺那塔来此主持修建。
天宫寺:在旧庆云县城内西部,建于唐太和中,相传有大比丘飞锡而来,徘徊顾瞻,缚庐栖止,于兹厥后渐成巨刹,楼阁峥崂,钟渔互答于山光水色间,一时龙象固云盛矣。唐太和皇帝曾为该寺赐额。金末毁于战乱。元至大四年、明成化四年、清乾隆四十五年先后重修。寺僧洪秀戒律精严,兼工吟咏,有“蒲团静坐千山月,竹户闲栖一片云”句。弟子寿平,谷称小眼法师,博览释典。明代名臣邹元标,字尔瞻,江西吉水人,官司左都御史加太子太保,因犯颜敢谏被谪寓此,曾于殿壁题三教(佛、道、儒)归一说,笔势飞舞,人皆慕而临之。左都御史邹元标与小眼法师寿平为方外交。(方外交即出使异域的使者)。
青龙寺:位于县城东南3.5公里,大宗村西一里半处。据传该寺唐代所建,庙宇占地约3亩,寺内尼姑很多。明代,该寺之尼姑因受地痞欺辱,都搬至范家庵。庙宇因失修而倒塌。
杨和尚寺:位于县城东南18公里。相传该寺唐代所建。在明初时,有个主持僧姓杨,得寺名杨和尚寺。
全林寺(洪恩寺):位于县城东9公里,吕家村东北角。相传唐代所建,为天齐庙,寺院庞大,占地10余亩。周围树木参天,院内奇花异草,风景甚佳。在明正德年间,该寺主持僧空孟,武艺高强,手下弟子众多,不务正业,为非作歹,并偷盗了江南刘月鹤的“千里驹”。又与朝内奸臣刘瑾暗地勾结,刘瑾命主持空孟招兵积粮,藏兵三百余,日夜习武操练,修有地道机关,以备谋反。被正德皇帝率兵剿灭。被毁的还有和全林寺相勾结谋反的杨各尚寺、青龙寺、铁梁寺、肖家寺等寺院。

兴隆寺:位于县城东6公里,板打营街北头。相传唐代所建,在明正德元年重修。占地10余亩,大雄宝殿3间,高1丈余,面积约3000平方米。殿内供奉伽兰祖师,文殊、普贤、观音、四大天王、十八罗汉。有僧侣主持,直至1937年还有从福、宽伦二僧。1939年,日寇在此安设据点,1945年日寇被歼、寺被毁。
肖家寺:位于县城东北12公里,肖家寺村东半里处。相传唐代所建,该寺原名无稽可考,而从明代肖姓迁来此处定居,得此寺名。据说寺院宠大,僧侣众多 。在明代,寺内僧侣与全林寺,铁梁寺的僧人互相勾结,挖暗道、不务正业,为非作歹,引起民愤。群众将该寺的僧人埋在大道中心,用犁耕耙耙处死。寺院被毁。
铁梁寺:位于县城东北23公里,严务村东北3里的废墟处。据传说是大禹治水时所用的定海神针埋在该寺的地内,(亦称铁梁)而得寺名。在百年前铁梁还露出地面。相传唐代所建,寺院庞大,占地面积约10余亩,僧人有10名。在明代,该寺的僧人胡作非为,引起民愤灭之,寺院毁坏。
玉皇庙:位于县城北4公里,齐家村北一里许的季札长之墓之上。在明代,因此处常有马驴车受惊、人失迷之事出现。为此,修一玉皇庙,立为每年农历正月初九日有庙会。1929年,此庙被国民党扒掉,现今此处是新建占地300余亩海岛金山寺的所在地。
王母庙:位于县城东北 23公里,后庄科村东南角。该庙明代所建,庙宇秀丽壮观,占地约600平方米。供奉西王母,僧人数 名。清初时,白莲教的马开山师傅在此处传道,进行反清复明,为便利活动,立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为庙会,八极拳创始人神枪吴钟设擂台,会聚天下武林豪杰。非常繁华。同时,白莲教的王师傅在南临沂也利用三月三庙会,进行反清复明活动,故称“南临会”,相对此庙会被叫成“北临会”。1934年,4月18日(农历三月初五)中共津南特委在北临会上发动了震动津南鲁北的马颊河大罢工。
泰山庙:位于县城西7公里,东辛店街北头。明代所建,庙宇整齐壮观,大殿周围方园80余米。殿内供奉碧霞元君、眼光奶奶、送子奶奶等神像。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有庙会,此庙1935年重修,1941年,日寇在东辛店安设据点,庙被毁。
观音庙:位于县城东北13公里,五黄邱村之间。据传:唐代所建,庙宇整齐壮观,大殿周围方圆60余米。供奉观音菩萨等神像。在清代,立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为庙会。1929年,此庙被国民党改为学堂。
药王庙:位于县城东13公里,前王村北。相传明代所建,庙宇宏大壮观,周围方圆80余米。供奉药王神像,四大使臣、镇殿大将军及十大名医。两跨院为僧人禅堂,殿前有钟鼓二楼,东南角有奎星阁。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日有庙会。1940年,日寇在此安设据点,1944年日寇撤走,庙被毁。
白衣庙:位于县城东北4公里,后乔村前。建于明代,庙宇整齐秀丽,供奉白衣大士神像。于1914年,由大道王村举人王鸣周倡议,立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为庙会。因与本县的后庄科“北临会”同时赶,相对称此会为“南临会”。
铁菩萨庙:原庙在庆云镇原后张乡东周村内,铁菩萨庙是东周村原村名,在咸丰四年《庆云县志》中有记载,此寺距卧龙冈一里许的正南方向,此村内种植梨杏二树有几百亩,春季梨杏花开放时,如雪似玉、姹紫嫣红,秋季果实累累,是旧庆云八大景观之一,龙冈晴岚,该寺庙就座落于此地,据老人回忆,该庙内供奉观世音等七尊菩萨,以铁铸之,所以称铁菩萨庙,与东光县的铁菩萨齐名。因村中周姓较多,所以又称铁菩萨周家,后改名为东周村,铁菩萨庙香火旺盛,解放后大炼钢铁时毁了四尊菩萨,后三尊菩萨也因极左思潮遭毁。梨杏树在八十年代刨光。
三元庙(亦称三官庙):位于县城东南15公里,大店村东头。据传:西晋所建,清康熙二十八年重修。庙宇宏大壮观,大殿周围方圆约60余米。供奉三元神像,即“天官”张角正月十五日生,为“上元”。“地官”张鲁七月十五日生,为“中元”。“水官”张修“十月十五日生,为“下元”。1929年庙被扒。
雹泉庙:位于县城北8公里。因该地一带常有雹灾。在明代,修一座雹泉庙,庙宇整齐壮观,周围方圆约30余米。供奉雹泉爷,两侧有风、闪、雷、雨等神像。并立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为庙会。1929年,此庙被扒。
古坟墓
延陵台:位于县城北4公里。齐家村北,原土阜高隆起处,为吴季札长子墓。上有玉皇庙,现在是海岛金山寺,延陵及玉皇庙碑现存于海岛金山寺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季札是春秋吴国国王之弟,被封为“延陵”。季札应燕国招聘,在赴燕时行至于此,长子病故。为不携棺之义,故葬于此处,古曰“延陵台”,当地称高墓台。
彦章坟:位于县城北偏西10公里。庆云镇贾戴村西南半里许土阜高隆处,据传是王彦章之坟。王彦章,字贤明,后唐时寿张人。少年从军,随朱温转战各地累立战功,以骁勇闻名,军中称为王铁枪,是后梁争天下的主将。曾任澶州刺史,郑州防御使等职,后封开国侯,授北面副招讨使。曾遭诬陷,后与后唐军作战,身负重伤被俘,劝其降唐不应被杀。传说本部将士每人一把土遂成高阜,称“彦章坟”。并立为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此处有历会,直至1937年会至。至今仍有人说:“有李存孝不显彦章”,王彦章过不去十八寨,即前任寨、东任寨、西任寨、大孙寨、小孙寨、苟家寨、罗家寨、尹家楼( 以上八个寨仍属乐陵市辖)、石(十)家寨,1966年坟毁。
古树
庆云千年枣树:位于漳卫新河南岸,周、尹村之间。树干周长四米,高六米,主干朽裂、大部空洞,一主枝尚活,其长势仍很茂盛,每年可结枣百余斤。此树相传为南北朝所植。据传隋末罗成曾在此树拴过马燕北扫北之时,百姓避于树下,正值大雾弥天,幸免于难。抗日战争时期,日寇砍伐这一带树林,群众集此树下抗争,此树遂得以保护。
巴沽村古枣树:树干周长三点五米,距今已有五百余年。
邓黄邱、杜树刘、万粮张、蔡王的古槐,都已几百年了。
古碑
三元庙碑:清康熙二十八年立,现在大店。
延陵台碑:清康熙六十年夏立,现在海岛金山寺内,另一筒,在西胡岭。
岁甘桥碑:清乾隆三十一年立,在老庆云。
郑敦碑:清宣统元年立,在县图书馆。
蒋耀奎碑:民国二十三年立,在刁黄邱。
北林庙碑:在后庄科埋存。
古烽火台
烽火台:古代边疆戍兵用烽燧(即烽火)报警而建筑的高土台,称烽火台。因烧烟常用狼粪,又名狼烟台(即现在的边防哨所)。县境内的三大陈村北一里许,歪柳树村北一里处,杨和尚 寺村南门外,严家务村西北处都有烽火台的遗址。
古井
刘古风:刘姓由明初迁来就有此井,该井水甘甜而旺,遇到很多大旱之年,此井水未干枯过。不慎落井多人,均被救起,今该井仍有。
杨和尚寺:寺前之井,明代前就有,今仍存。
菜张:村东北有明代前蔡二造的井,至今仍有。
李孝忠:村东头有一眼吃水古井。燕王扫北此井被填平,1983年,该井被挖出。
大黄丘:村西北原观音庙前之井,在明代前就有该井,至今仍存。
乾隆饮马井:位于崔口镇政府东南800米处,古水井口径五尺,深数大,井台周围及井壁部分用青石彻成,井壁内苔藓遍布。相传,清代乾隆皇帝微服私访行至崔口,坐骑饥渴劳乏,行路艰难,所寻之水马不饮用。打听邑人“何处有甜水?”答曰:“崔东南。”遂寻而去,找到此井。只见井水清彻透底,汲水饮马,马立刻精神抖擞,昂天长嘶。乾隆呷口品尝,果然甘洌清爽,禁 不住赞不绝口:“甜,真甜水也。”此后世代修缮至今。
《庆云县志》清咸丰四年版本的庆云村庄:东乡村庄104个是-石家庄、陈家庄、张家庄、小张家庄、西杨家庄、东杨家庄、香坊、陈三里庄、王三里庄、董三里庄、齐家庄、李太仆庄、大崔家庄、小崔家庄、前秦家庄、冯家桥、马家庄、小张家庄、王家黄邱、魏家洼、中马家庄、后马家庄、铁菩萨庙(即原后张乡周家)、贾家庄、刁家黄邱、郑家黄邱、邓家黄邱、撒家黄邱、小王家庄、西左耳庄、王母庙、前马家庄、于家店、前柳家庄、中柳家庄、小刘家庄、小魏家庄、李营家庄、波张家庄、关家庄、东左耳庄、柴林庄、冯家桥、严家务、波徐家庄、武家庄、单家屯、王皇亲庄、吕受益庄、小马家庄、西柳行、后柳行、前柳行、北齐家庄、洼刘家庄、张凤喈庄、刁家庄、纪家铺、小杨家庄、火烧铺(即二十里铺)、周家庄、史家坊、张巧家庄、徐家庄、冢胡家庄(即大胡家庄)、小胡家庄、萧家寺、梁家庄、郑家庄、任家庄、刘贵家庄、牟家庄、马受益庄、赵家集、大杨家庄(即灶户杨家庄)、小杨家庄、袁家庄(以上五庄俱名黄花村)、小袁家庄、大淀、小淀、西安家务、东安家务、后安家务、史皮道口、陈徐道口、霍家道口、胡家店、马古台庄、小杨家庄、孙家庄、郭家庄、田家庄、毕家新庄、张培元庄、新立庄、苏家庄、许家庄、李家庄、白家庙、小蒋家庄、段家庄、贾家庄、李家庄(以上三庄俱名挂甲口)、蒋家桥。
庆云的历史名人
李愚(?—935)字子晦,后唐渤海无棣县李太谱家(今庆云县)人。因倾慕晏婴(字平仲)为人,初名晏平。唐昭宗景福年间,代理安陵县主簿,去职后寄身关中。唐天复元年(901)冬,李愚应试中举,任河南府参军。三年(903),梁末帝即位后,拜李愚为左拾遗,后迁至崇政院直学士。后唐庄宗灭梁,拜愚为翰林学士。同光三年(925),以都统判官随魏王西征前蜀。李愚认为蜀主王衍荒淫无道政局不稳,仓促之间难于组织防御,急速进军为上策。西征军势如破竹,所至之处相继归降。李愚以军功升任中书舍人。后唐天成元年(926)6月充任太常卿,翌年4月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后命为相。长兴四年(932)患病,明宗派宦官探视,只见室徒四壁,病榻之上只有旧毡破席。明宗闻后,感叹不已,遂赐以供帐之物。应顺元年(934),李愚任左仆射。同年5月,末帝即位,李愚充太徽宫使,宏文馆大学士。因与刘煦不睦,议事多不合,李愚仍守左仆射职,刘煦罢相。清泰二年(935)10月,李愚病故。李愚著有《白沙集》、《创业功百传》。李愚特别在在中国九经的传承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他的倡导下开始了雕版印刷,使得大量有价值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保存.
李之仪(1038-1117)北宋词人。男,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沧州无棣(今属山东省庆云县)人。熙宁三年(1070)进士。哲宗元佑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佑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遇赦复官,晚年就卜居其地。《庆云县志》里记载朝请大夫李之仪等八位庆云籍的名人,供奉于明朝的庆云县城“乡贤祠”内。
李之纯,字端伯,沧州无棣人(今山东省庆云县)。登进士第。熙宁中,为度支判官、江西转运副使。御史周尹劾广西提点刑狱许彦先受邕吏金,命之纯往究其端,乃起于出婢之口。之纯以为芜俚之言,不治,彦先得免。《庆云县志》里记载工部尚书李之纯等八位庆云籍的名人,供奉于明朝的庆云县城“乡贤祠”内。
张岫石(1908—1943) 化名张博。庆云县板营村人。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参与建立了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第十三分会,并组织成立了庆云县抗日救国军。历任抗日救国军司令部书记处处长、庆云县和盐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冀鲁边区三地委副书记等职。1943年3月在反“扫荡”战斗中牺牲。
1943年3月17日,日军纠集驻扎在庆云、乐陵、阳信、盐山等县的伪军共1000多人,分13路对庆云的“三汾水”(汾水王、汾水马、汾水杨)一带进行合围式的“扫荡”。冀鲁边军区三分区司令部住刘化风村一带,突然被敌人包围。当他带一部分队伍转移到小田村西北时,又遭到敌人的截击,在将近被俘时,壮烈自尽。
他牺牲后,浮厝于张立村。1946年3月4日,遗柩迁葬故里,庆云县人民政府为他召开了追悼大会。
行政区划、面积、人口、气候
庆云县隶属山东省德州市,位于德州的东北部,辖4镇4乡、1个街道办事处、381个行政村,全县总面积50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4.7万亩,人口30万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2.4摄氏度。是山东省的“改革开放试点县”和德州市的“放开搞活试点县”。
交通、电力、通讯
庆云县东距渤海湾50公里、黄骅港80公里、青岛港400公里,南接济南150公里,北靠天津180公里、北京300公里,西临德州110公里。国道205线和省道315线、246线穿越县城。“十五”期间将建成投入使用的津淄高速公路和环省高速公路在县境内交汇,与京沪、京福、京津塘、济青和环渤海高速公路相通。庆云将成为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县境内有110千伏变电站2座,35千伏变电站9座,年供电能力2亿千瓦时,并实行双电源供电。国家“西气东输”工程的主要支线之一贯穿庆云县境,城区使用天然气非常便利。
邮电通讯快捷,国际国内直拨、程控电话、电传、移动通讯、特快专递、国际互联网、宽带上网ATM和ADSL设备等设施齐全,对用户的承诺和维修服务工作具体到位。
城市建设、市场建设及投资环境
市场建设
庆云县的市场建设自1998年下半年开始起步,已建成中国庆云小商品城、中国庆云副食城、中国庆云霞光服装城、庆云建筑装饰材料城、中国庆云机车市场、中国庆云粮油交易市场和粮食贮备中心、钢材市场、中国庆云农贸农资城、中国庆云宝艺服装城、旧货市场、茶城、轻纺、文化、蔬菜水果、塑料杂品、五金、绳网市场等24个大型专业批发市场。1处物流配送中心、2处仓储中心。现在,各类专业批发市场总面积达到168万平方米,交易范围涉及19个省、市、自治区的100多个县市,年市场交易额突破了50亿元,成为冀鲁边界最大的商品集散地。
粮油交易市场、蔬菜水果市场、建材城、机车等八市场先后被评为“山东省规范化文明市场”, 小商品现代批发市场成为“山东省三十强市场”,粮油交易市场被国务院粮改办认定为全国最大的粮食现货交易市场。2007年酒水副食、宝艺服装等七市场入选“山东省十大专业商品交易市场”。2008年 9月2日,中国市场学会正式命名庆云县为“中国商贸名城”。这标志着庆云县打造“中国商贸名城”迈出了新步伐。
城市建设、投资环境软硬环境良好。新一轮县城建设投入资金3亿多元,完成了引改水工程,拓宽改造街道13条并完善了配套设施,新建了一批居民楼、商业楼、办公楼,宾馆、餐饮、娱乐、出租车、公交车等服务行业逐步配套,商业区、生活办公区、工业区三大区域布局已基本形成。为给前来投资的外地客商创造良好的软环境,成立了由政法、纪检、公安、工商、税务、物价等部门组成的“经济环境保护委员会”规范执法部门收费,帮助外商收要欠款。下设的经济“110”(外商特警保护队),坚持“严内宽外、严官宽商”的原则,专门处理涉外纠纷,保护外商的合法权益,严厉打击“三乱五霸”。庆云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成立于2002年4月份,为山东省首家县级政务大厅。中心共有 20 个部门派员组成,其中:常驻单位 13 家,联络员单位 7 家,采取 “ 一门受理、并联审批、低限收费、限时办结 ” 的工作方式,为县内外投资者注册企业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服务。注册 1 家不需要前置审批的企业,只要材料齐全, 1 个工作日内即可办结。 “ 打造投资绿色通道、创建内陆经济特区 ” 为工作目标, “ 只要项目定了干、一切手续我们办 ” 是服务宗旨,热情好客的庆云县人真诚欢迎国内外有志之士前来投资兴业!
2009中国重点城镇竞争力年会暨全国重点城镇调查推介仪式上传来喜讯,山东省庆云县被评为“2009中国最佳改善人居环境范例县”。
庆云特产
庆云特产大叶香菜在庆云县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并且栽培面积大,品种独特。据县志记载,庆云县自明清两代就有香菜的栽培,因品质甚佳,被定为皇宫贡品。因此,成为当地人民喜爱的特产蔬菜之一。
旅游推介语
五福齐临地,吉祥庆云城。
庆云英模
2007年度中国教育十大新闻人物、中华世纪十佳英才、山东省道德模范周主信
庆云文化
电影《春雨沙沙》是以2007年度中国教育十大新闻人物、中华世纪十佳英才、山东省道德模范原庆云教育局纪检组长、教研室主任周主信为原型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