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彦刚
徐彦刚,原名徐兴华,1907年11月生于四川省开江县。1924年,小学毕业后,考入重庆江北中学,在校期间,受共产党人的影响,积极参加反帝爱国斗争,遭反动当局被捕入狱。1926年春,考入重庆中法大学,并在校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冬,投笔从戎,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
1927年,徐彦刚随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改编的教导团赴江西参加南昌起义。途中,该团被张发奎部缴械,他转而加入平、浏工农自卫军,后随该部参加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被编入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3团。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徐彦刚受毛泽东委派,参加了对袁文才农军的改造工作,任该部副连长、连长等职。该部后编入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2团(不久又改称红4军第32团),他任团参谋长,参加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历次反“进剿”、“会剿”作战。 1928年6月,在龙源口战斗中,当敌我双方激烈争夺制高点的紧要关头,徐彦刚指挥第32团一部一举捣毁了敌指挥中心,对红军取得该战之捷起了关键的作用。继而,又指挥第32团一部和第31团1营,打退了敌人对井冈山的进攻,取得了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毛泽东闻此役之胜后作诗《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期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1929年1月,湘赣两省敌军对井冈山发动第三次“会剿”。此时,红4军主力已向赣南出击,徐彦刚奉命率第32团1连和红5军第5纵队1个大队扼守黄洋界哨口,与敌苦战四天。在前面遭敌1个旅的攻击,后面大量敌军截住退路,左右是万丈深渊的危急关头,他沉着指挥,一边率部队英勇抗击前后夹击之敌,一边命令战士以绑腿结成长绳,从绝壁悬下,突出重围。同年4月,调任莲花县赤卫大队大队长。翌年初,莲花县赤卫大队编入红6军,徐彦刚任红6军第3纵队(后改称红3军第3纵队)纵队长。8月,在文家市战斗中,率部向敌发起攻击,迅速占领高升岭、棺材岭敌主要阵地,对全歼守军3个团又1个营起了重要作用。不久,任红3军第9师师长。
1932年3月,徐彦刚升任红3军军长,率部在漳州及南雄、水口等战役中猛冲猛打,屡建战功。8月,在红1军团攻打兴国、宜黄的两次攻坚战中,指挥第 3军担负强攻城门任务,他身先士卒,指挥部队同敌人拼死冲杀,重创守敌,连克两座城池。1933年1月,徐彦刚升任红1军团参谋长。在中央苏区第四次反 “围剿”的作战中,他先是与红1军团保卫局长罗瑞卿指挥两个师以迅猛的动作歼敌于第52师师部及2个旅,接着,又指挥部队将敌第59师残部歼灭于登仙桥,活捉敌师长陈时骥。继而在草台岗战斗中,率红9师采用中间突破战法,在兄弟部队配合下,歼敌第11师大部和9师一部,击伤敌第11师师长肖乾、旅长莫与硕。6月,在红一方面军进行的整编中,调任红1军团第2师师长。10月,徐彦刚调任湘鄂赣军区司令员。到职后,立即指挥红16师等部抗击敌人对该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 1934年5月,红16师师长高咏生牺牲后,徐彦刚又兼任该师师长。同年六七月间,红16师在国民党军的重兵“围剿”下,遭受严重挫折,全师仅余1营兵力。此后,徐彦刚积极倡导和组织恢复红16师。11月,他毅然离开省军区机关所在地,奔赴鄂东南前线,率领新恢复的红16师开展游击战争。不久,在崇阳、通城间的老虎洞战斗中,身负重伤。伤愈后,他又重返前线,指挥红16师连战连捷,仅在崇阳大源桥一役中,就歼敌第50师第300团两个半营,击溃4个营。当敌调集重兵向红16师逼近,扬言要“活捉徐彦刚,消灭红16师时”,他率部在虹桥设伏。战前动员会上,他斩钉截铁地说:“打垮敌人不是红军真本事,全部歼灭敌人才算真本事。”当敌进入伏击圈时,他一声令下,红16师如猛虎下山,扑向敌人,歼其1个团,俘敌500余人,极大地振奋了湘鄂赣边军民坚持斗争的信心。
1935年6月,国民党军调集60多个团的兵力对湘鄂赣党政军机关及红16师实施大规模的“清剿”,徐彦刚立即与省委书记傅秋涛组织党政机关及部队分 3路突围。徐彦刚率红16师第46团于7月中旬突过麦市河,拟把靖安、奉新一带开辟新的游击区。途中,他不幸身负重伤,把部队交给团政委明安楼,叮嘱说: “这是革命的本钱,你要把这支部队带回黄金洞,交给党,交给湘鄂赣人民,坚持下去。只要我还活着,就一定在这一带坚持斗争,你们以后来找我。”尔后,他带着警卫员和卫生员到永修县云居山养伤。9月,不幸被想向国民党邀功请赏的歹徒黄盛彬3兄弟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