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之星”电动车组
简介“中原之星”电动车组(DJF1型电力动车组)是中国铁路的准高速电力动车组。是“交-直-交”电传动、动力分散型电动车组。具有运行平稳、安全系数高、编组灵活等特点,适用于中、短途快速旅客运输。由中国南车集团所属的株洲电力机车厂、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三家单位联合研制。
“中原之星”电力动车组
“中原之星”使用JD112型交流牵引电动机及IGBT牵引逆变器,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少数采用动力分散式的动车组之一,是首款使用IGBTVVVF元件的车辆之一。采用微机网络控制技术,辅助电路采用集中整流分散逆变的供电方式,采用新型无摇枕分散动力及非动力转向架,流线型车头外形,拥有故障自动诊断、定速、坡道自动识别系统等系统。动车组总功率3,200kW,设计时速200km/h,最高运营速度160km/h。动车组编组方式中MC为带司机室的动车(一等车);TP为带受电弓、变压器的拖车(二等车);M为带空气压缩机的动车(二等车);T1’为带变压器、不带受电弓的拖车(二等车);T2’为带变压器、不带受电弓的拖车(二等车、带车长办公席);M’为不带空气压缩机的动车(二等车);T为不带受电弓、不带变压器的拖车(二等车)。编组中25DD为动车;25DT为拖车。列车两端的一等车带有驾驶室(编号DJF1-0001A及DJF1-0001B);两节车厢拥有受电弓。车厢使用了高靠背航空座椅,椅后均装有可抽拉茶桌,车厢两端安装了电子信息显示系统。车体外部涂装以蓝色和银白色为主色调,配桔红和白色线条。
“中原之星”动车组属实验性质,仅生产了一列动车组,制造厂商株洲电力机车厂,于2001年9月21日出厂。2001年11月4日,“中原之星”停靠在石家庄电力机务段的列车整备线。江泽民总书记在铁道部部长傅志寰等领导同志的陪同下,登临“中原之星”列车视察。
“中原之星”动车组出厂后配属郑州铁路局,用作运行于京广铁路的郑州站与武昌站之间(T501/2次),于2001年11月18日起投入服务,最初编组以6节车厢运行,包括2节一等车软席车厢和4节二等车厢,定员548人。因成本效益问题,营运收入不能弥补各项开支,据称运营一天亏损三万人民币。曾于2002年5月10日起停驶。后四方机车车辆厂进行改造,加造8节车厢,列车编组扩编至14节车。动车组总功率增加达到6400kW。最初出厂时是没有真空集便装置,改造期间安装真空集便装置。改造工程于7月8日完成,并于9月28日再度投入服务,载客量增至1,398人。当时是中国铁路编组最大的电动车组。此列车已经停用。
“中原之星”电力动车组是拥有多项“中国铁路第一”的电动车组:自主设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台动力分散型电动车组;在京广铁路线投入商业运营的第一列动车组。但是由于列车属实验性质经常出现问题,有时需以机车牵引运营。据记者采访中,许多列车乘务员、火车站工作人员以及维修工提起“中原之星”都说那是出了名的“病车”。
技术概况主电路:以动力单元为单位的电路型式,交-直-交传动,四象限脉冲整流,两点式电压型逆变器,中间直流电压为1500V,变流元件为IGBT,直接转矩控制,牵引电机采用1C4M控制方式。
辅助电路:供电系统集中整流、分散逆变,两路DC600V供电;每一车辆设置两辅助逆变器,分别由两路DC600V供电,一路供电故障时能自动切换。
控制系统:多单元重联、诊断、显示的微机通信网络控制;采用FSK列车总线及MVB车辆总线;车总线冗余设计,全列车重联;车辆总线单元内重联。
制动系统:DK-1 + F8空电联合制动,紧急制动空气制动。
转向架:大挠度空气弹簧,鼓形齿轮联轴节驱动、轴盘及轮盘制动装置和Z型双拉杆牵引装置。
车体:鼓形断面、全钢焊接薄壁筒形整体承载钢结构。
技术参数列车编组型式 MC + TP + M + M + TP + MC
列车总长度: 373988mm
MC 车:27000 mm
TP车、T’车、M 车、M’车、T车:25500 mm
车体宽度: 3204 mm
轴式(一个动力单元) Bo-Bo+2-2+Bo-Bo
最大轴重(1.5倍定员载荷) 17t
车辆自重:≤56 t(空载)
受流方式 架空接触网单弓受流
电流制式: 单相交流25kV 50Hz
电传动方式: 交-直-交
持续制牵引功率:3,200 kW, 6,400 kW(车辆编组扩编后)
电传动方式 交—直—交
调速方式 VVVF
电制动方式: 再生制动
最大电制动力: 392 kN
轮缘再生制动功率: 7200 kW
微机控制 分散式微机控制系统
常用制动 模拟式空气制动系统,具有空电混合制动功能
基础制动 动力车轮盘制动具有储能停放制动功能
拖车轴盘制动具有储能停放制动功能
最高运营速度:160km/h
定员:
MC车:68 人
TP车、T’车:98 人
M车、M’车、T车:10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