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
一、著作《红色经典》

红色经典这本是一个后文革词汇,却蕴涵着与现实相连的文革记忆。最初(1980年代)被用来指称文革中出现的样板戏;后来(1990年代以后)被怀旧情绪驱使着的人们,泛化推广到用它指称在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精神指导下创作的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政治运动和普通工农兵生活的典范性作品。不同时期的作品被冠以相同的称呼,说明两者在其基本理念、价值取向(社会理想、道德继承)、创作范式、美学风格上存在某种内在同一性。
属于前者的有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主演刘庆棠)《白毛女》、现代京剧《红灯记》(主演钱浩亮、刘长瑜)《智取威虎山》(主演童祥苓)、《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后加上《龙江颂》《杜鹃山》(主演杨春霞)《平原作战》《磐石湾》、交响音乐《沙家浜》、钢琴伴唱《红灯记》(钢琴演奏殷承宗)、钢琴协奏曲《黄河》(同前)。
属于后者的有小说《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柳青)《山乡巨变》(周立波)《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被合称为“三红一创,山青保林”)《上海的早晨》(创作于1950年代)《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49年以前),电影《中华儿女》《铁道游击队》《烈火中永生》《红色娘子军》(导演谢晋)《英雄儿女》(创作于文革前)《闪闪的红星》(文革中)《开国大典》《解放战争三部曲——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周恩来》《焦裕禄》(文革后),歌曲《义勇军进行曲》《东方红》《保卫黄河》(1949年以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唱祖国》《唱支山歌给党听》(文革前)《党啊,亲爱的妈妈》《春天的故事》《我的祖国》《走进新时代》(文革后)。
由于文革十年反复播放样板戏,人们已经养成听唱的下意识习惯,1976年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样板戏的选段仍然被照常播放。曾陆续引起巴金等人的批评,遂渐次淡出。1980年代晚期开始有人(崔健)试图以翻唱《南泥湾》等方式,对被认作神圣的红色经典进行解构;后来这成了一种经常性的创作(对此当时的批判声极其强烈浩大,其后渐次式微)。这种诉诸感性的颠覆方式(文学方面以王朔为代表)比理性批判的效力更大、更直接。1990年代以来,红色经典在市场冲击下感到惘然的人们和演艺界借助市场运作手段经营两股动力推动下,出现微弱复兴迹象。从2002年到2004年的两年间有近40部“红色经典”电视剧列入规划批准立项,共约850集。2003年初文学杂志《江南》刊载取材自同名戏剧又加以改写的小说《沙家浜》,引起了一场反对戏说、侮辱红色经典的轩然大波。沙家浜镇、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分别向《江南》杂志社提交了抗议书。包括《芦荡火种》的原作者文牧先生的夫人以及上海沪剧院的党总支书记金女士在内的人士,均对所谓“戏说”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和谴责,文牧夫人则表示保留法律追诉权。
2004年中国国家广电总局颁布了《关于认真对待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有关问题的通知》,禁止戏说红色经典。认定这些改编电视剧存在着“误读原著、误导观众、误解市场”的“低俗化”问题,改编者没有理解乃至歪曲了原著的核心精神、表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本质。片面追求收视率和娱乐性,在主要人物、英雄人物身上编织太多情感纠葛,刻意挖掘所谓“多重性格”,在反面人物塑造上又追求所谓“人性化”,肆意扩大原著容量,“稀释”原著,影响了原著的完整性、严肃性和经典性。但也有批评说,“如果红色经典真有什么‘亮点’,它也来自国家意识形态的强力渗透和侵犯,来自民间意识在审美形态上依然被顽强地保持并制约所谓革命文艺路线的限制”。“应该让历史来检验,而不是急于禁止。”围绕这一冲突,官方意识形态、商业运作和民间批评者间的纠缠、紧张,还看不到终止的迹象。
二、《红色经典2009》新梁祝组合
专曲简介《红色经典2009》是一首由郑俊海先生改编,新梁祝组合演绎,特别为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献礼的专曲!
当这首吸取了众前辈音乐家精髓的佳作由这对幸福甜蜜的爱乐组合用和谐之声传递出来时,就形成了新时代新一代人对“红色经典”的和平诠释。
歌曲以《今天是你的生日》为主线,精选出大家耳熟能详、广为流传的经典革命歌曲,进行编排串联,词曲紧密连贯,衔接过渡自然,创意新颖鲜明!
此歌在多个电台滚动播出传唱后,成为2009年唱响全军的爱国歌曲串烧!也是网络第一首超经典的4分钟内12首中国革命歌曲大串烧!
专曲歌词
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
清晨我放飞一群白鸽
选自《今天是你的生日》
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让我们的水兵好好睡觉
选自《军港之夜》
我守在婴儿的摇蓝边
你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
你在家乡耕耘着农田
我在边彊站岗值班
选自《十五的月亮》
什么也不说
祖国知道我
一颗博大的心儿
愿天下都快乐
选自《什么也不说》
来来来,有国才有家
你不站岗我不站岗
谁保卫咱祖国
谁来保卫家
谁来保卫家
选自《说句心里话》
向前向前向前
我们的队伍像太阳
脚踏着祖国的大地
选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骏马奔驰在辽阔的草原
钢枪紧握战刀亮闪闪
祖国的山山水水连着我的心
选自《骏马奔驰保边疆》
祖国要我守边卡
扛起枪杆我就走
打起背包就出发
选自《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
倘若国家没有了我们
那才不可想象
吼...吼...
军营男子汉
吼...吼...
选自《军营男子汉》
二话没说为祖国
三呀么三
三军将士苦为乐
四海为家
一二三四
选自《一二三四歌》
咱当兵的人
就是不一样
为了国家安宁
我们紧握手中枪
选自《咱当兵的人》
我是一个兵
爱国爱人民
革命战争考验了我
立场更坚定
选自《我是一个兵》
我们祝福你的生日
我的中国
让你永远没有忧患
永远宁静
我们祝福你的生日
我的中国
这是士兵
唱给祖国爱的歌
三、《人民日报》评论“红色经典”从《小兵张嘎》到《铁道游击队》,从《永不消逝的电波》到《闪闪的红星》,那些伴随新中国一代又一代人成长的革命题材电影,如今成了“红色经典”。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改编、翻拍“红色经典”成为影视剧艺术生产领域的一股潮流。这一现象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转型时期的中国多元话语意义相互影响的
结果。也有人认为改编“红色经典”之所以成“风”,是因为改编者发现了“红色经典”原本被掩盖的商业价值。因为“红色经典”都弘扬集体英雄主义,且本身是排斥商业话语的,而改编者的辩证法却认为从集体英雄主义中,可以挖掘出个人英雄主义,从“高大全”式的人物中,可以挖掘英雄多重性格的一面;从不食人间烟火的英雄中,可以挖掘出七情六欲。所以改编“红色经典”有卖点,有市场。
因此,“红色经典”经过如此这般的改编,“误读原著、误导观众、误解市场”问题也随之产生。一些“红色经典”开始“变色”、“变味”:革命故事与英雄事迹被大众消费文化的写手所改写,成为政治话语、革命话语与商业时尚话语的奇特结合物。在一部分人看来,“红色经典”不过是包装过的特种大众消费文化快餐而已,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原著的完整性、严肃性和经典性。如今,不少“红色经典”改编之作不成功,除了受经济利益的诱惑,创作者心态浮躁之外,受西方文艺思潮影响出现的文艺思想混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一些改编者想当然地认为“红色经典”都是公式化、概念化的,因而“理直气壮”地对作品进行所谓的“修正与补充”,而不惜与这些作品诞生时社会大多数人的审美愿望唱反调。须知,这些红色经典是一个时代人们的理想追求、青春愿望,浸透了当时人们深厚的感情,要颠覆这些东西,自然与历史真实和生活真实不符。有些翻拍作品,一味为了收视率等所谓市场需求,而对原著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胡改乱编,想当然地杜撰所谓人性内容,随意增添爱情“佐料”,淡化甚至消解原作的精神立场,以达到纯粹消遣、娱乐,迎合市场的目的。如此这般翻拍的所谓“红色经典”已经变色、变味,自然要受到社会舆论和广大观众的抨击。
毋庸置疑,站在今天的历史角度,重新观照过往的“经典”,不失为成功的艺术之路。这些年对“红色经典”的改编,也不乏成功之作。这种改编不仅在内容上丰富了原作,还为传统的阶级叙事添加更多的人性叙事或文化叙事,通过叙事角度的改变,使原作的意义得到转移和深化。比如根据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青春之歌》,根据同名电影改编的电视剧《冰山上的来客》等,都获得了广泛的好评。2000年根据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而成的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很好地融汇了建构式改编的各种要素,成为名著改编的佳作,既得到了来自各方很好的口碑,又赢得了好的收视率。
“红色经典”是中国社会生活中一种独特的文艺现象,它包含了太多历史的记忆,也包含着一个民族视为至宝的精神财富。重拍“红色经典”是对红色原著的激活和重建,有利于新的历史背景下红色原著的传播,并对当下的意识形态格局、民众精神图谱和文化艺术生产产生一定的影响力。正如一些学者强调的,“改编者有责任尊重这种记忆”,在精神意义上保存经典的原汁原味。“红色经典”的改编应该在充分吸收原著精髓和美学内涵的基础上有所取舍、有所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艺术创新和商业利润的双赢,“红色经典”才能真正“红”起来!(据2009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作者:马忠)
四、刀郎歌曲《红色经典》环球音乐在这个特别的历史时刻推出了刀郎红色经典专辑为两会献礼。整张专辑的歌曲都是在我国建国初期的电影作品和歌舞剧等艺术作品中选取的,这些记忆深处的歌曲触动记忆,感动我们的是那些不老的容颜和清丽的歌声。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经典老歌:《红星照我去战斗》,《十送红军》,《绣红旗》,《九九艳阳天》等等,每一首歌曲都会勾起人们美好的回忆。比起现在的眩目星光,人们更期待经典老歌的文化含量,令回忆更加深厚和悠长。刀郎最新翻唱红色经典专辑将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老歌重新演绎,用他独特的声音赋予这些歌曲新的风格,让人在享受音乐的同时重新感受那些人文精神的魅力。
红色是共产主义革命的象征。在中国共产党建军八十周年之际,让我们再一次感受革命与传统的震撼,感受“红色浪潮”的冲击!唤起战斗岁月回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让中老年人重温过去,让青少年了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