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带桥

宝带桥
中国古代多孔薄墩联拱石桥。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长桥镇京杭大运河边,跨澹台湖口玳河,为历代纤道所经。宝带桥,又名长桥,与卢沟桥、广济桥、五亭桥、赵州桥、安平桥、十字桥、风雨桥、铁索桥、五音桥合称为我国十大名桥。始建于唐元间十一年至十四年(816-819年),已经有千年历史,宝带桥的建造,同我国历史上的漕运关系十分密切,江、浙一带,自古为鱼米之乡,历代帝王无不以此作为征敛财赋重地。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隋炀帝开凿江南大运河,将江沂的粮食和珍宝大量运往京都。到唐代,漕运已空前繁忙,但以苏州到嘉兴的一段运河,系南北方向,载满「皇粮」的漕船,秋冬季节要顶着西北风行进,不背纤是很困难的。可是,纤道在澹台湖与运河交接处,却有个宽约三四百米的缺口,于是需填土作堤,「以为换舟之路」:可是,一「填土作堤」也就切断了诸湖经吴淞江入海的通路,且路堤又会被涗涌湍急的湖水冲决,以桥代堤,势在必然。苏州刺史王仲舒,为保证漕运的顺利畅通,决计下令广驳纤道,建桥湖上,并且捐出自己玉质宝带以充桥资。宝带桥之名由此而来。又有说因桥似宝带浮于水上而得名。后经历代多次重修,明代建成53孔石拱桥,现存桥为清同治十一年(1872)重建,1956年修葺恢复旧观。宝带桥用坚硬素朴的金山石筑成,桥长316.8米,桥孔53孔,是我国现存的古代桥梁中,最长的一座多孔石桥。我们现在所见的宝带桥是明代正统年间重新修建的。清咸丰年间和抗日战争时期,由于英帝国主义和日本侵略者的破坏,毁损已相当严重。解放后,人民政府根据明代的规模和形制,修缮了这座古桥。宝带桥不仅改善了大运河和澹台湖之间的交通条件,而且因其制造精巧,加上周围有青山绿水相衬,恰似飘动在水乡原野上的一条宝带,更显绮丽多姿。其中三孔联拱特别高,以通大船,两旁各拱路面逐渐下降,形成弓形弧线。全桥构造复杂而又结构轻盈,风格壮丽,奇巧多姿,成为江南名胜。2001年06月25日,宝带桥明代作为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借得它山石,还摒石作梁。直从堤上去,横跨水中央。白鹭下秋色,苍龙浮夕阳。涛声当夜起,并入榜歌长】。这是元代僧人善住对它的描绘。从中可以看出:远在元代,它不仅已是一座颇具规模的石拱桥,而且肩负着繁忙的运输任务。
宝带桥桥面宽阔平坦,下由五十三孔联缀,孔长249.8米。全长317米 ,宽4.1米。北端引道23.4米,南端引道43.06米。桥堍成喇叭形,下端宽6.1米。桥两端各有一对威武的青石狮,北端还有四出碑亭和五级八面石塔各一。石塔高4米,以整块青石雕凿而成,底座正方形、刻海浪云龙纹;塔檐也均以石块刻成。每级八面,各设佛龛,龛内镌有佛像。在 26与27孔间水盘石上,也有同样及塔一座。整座宝带桥狭长如带,多孔联翩,倒映水中,虚实交映,有如苍龙浮水,又似鳌背连云;不仅为行人纤夫提供了方便,还为江南水乡增添了旖旎景色。在工程技术上,它使用的是柔性墩。这样,可防止多桥孔连锁倒塌。它的砌拱法,既不同于赵州桥的单拱并合,也不同于芦沟桥的条石弧砌,而是采用了结合两者之优的多绞拱。这在古代建桥史上是极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