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低涡
亦简称西南涡。在西藏高原及西南地区特殊地形和一定环流共同作用下,产生于我国西南地区低空的一种浅薄低涡。 "低涡"是产生和存在于大约1500-3000米上空的空气旋涡。它是一种范围不大的低气压,直径约三四百公里。其内气流围绕低压中心作用时针方向旋转,具有强烈的上升运动,是造成强降雨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
西南低涡的形成机制(1) 地形的作用 ① 背风坡的减压作用 ② 绕流与侧向摩擦作用
(2) 500百帕上有高原槽东移,槽前正涡度平流造成低层减压
(3) 700百帕上有辐合气流的环流形势
西南低涡的移动(1) 西南涡移出的年平均频数占其总数的41%
(2) 移动路径:
① 向东南移动京贵州、湖南、江西、福建出海,有时会影响到广西、广东;
② 沿长江东移入海;
③ 向东北方向移动,经陕西、华北地区出海,有时甚至可进入东北地区。
(3) 与太平洋高压的关系:
① 东亚沿海大槽显著发展,太平洋高压位置偏南,低涡多向东南方向移动;
② 东部无大槽,太平洋高压较强,低涡多向东北方向移动;
③ 太平洋高压强度较弱或正常,低涡都向正东方向移动。
(4) 西南涡的移向与相应的500百帕面上气流方向基本一致,但略偏南些;移速则为500百帕面上风速的50%-70%;
(5) 位于切变线上的西南涡,常沿切变线东移。
西南低涡的发展(1)冷空气从低涡的西部或西北部侵入,低涡东移发展;冷空气从东或东北部侵入低涡,则使西南涡的气旋式环流减弱,使低涡填塞。
(2)500百帕上青藏高原低槽发展东移,有利于西南涡的东移和发展。
西南低涡的天气(1) 低涡在原地时,可产生阴雨天气;低涡移出时,95.5%有降水,雨区主要分布在低涡的中心区和低涡移向的右前方。
(2) 低涡天气有日变化,一般夜间或清晨比白天坏些。
(3) 西南涡发展东移时,雨区也扩大东移,降水强度增加,同时引起地面锋面气旋的发生发展,大风、低云、恶劣能见度等也随之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