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象

更广义的藏象五系统: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现代分形藏象五系统。
藏藏(音脏),是指藏于体内的脏器;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学说,就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极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这一学说的形成,虽有一定的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但其发展主要基“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观察研究方法,因而其观察、分析的结果,必然大大超过了人体解剖学的脏腑范围,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因此,藏象学说中的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病理的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藏象学说中的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学中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藏象更重要的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
藏象“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在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概括总结而成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以脏腑为基础。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照生理功能特点,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以五脏为中心,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为表里,由经络相互络属。为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其共同特点是能贮藏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各种精微物质,如精、气、血、津液等;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其共同生理特点是主管饮食物的受纳、传导、变化和排泄糟粕;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其共同特点是它们同是一类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却不与水谷直接接触,即似腑非腑;但具有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即似脏非脏。
形成藏象学说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来源于古代的解剖知识。如《灵枢·经水》中说:“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二是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例如因皮肤受凉而感冒,会出现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因而认识到皮毛、鼻窍和肺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三是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如从一些补肾药能加速骨折愈合的认识中产生了“肾主骨”之说。
生理藏象学说是一种独特的生理病理学理论体系。其中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心、肺、脾、肝、肾等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讲,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密切联系,它们不仅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为用,而且以经络为联系通道,相互传递各种信息,在气血津液环周于全身的情况下,形成一个非常协调和统一的整体。
现代分形藏象五系统分形藏象五系统:1999年,邓宇等提出"点-线"状分形藏象.
1.肝系统:
2.心系统:
3.肺系统:
4.脾系统:
5.肾系统:
藏象近代革命简史表文摘
1999年,邓宇,等; 藏象分形五系统的新英译 [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9年09期分形藏象五系统,心系统,肝系统,肺系统,脾系统,肾系统,藏象五系统,超脱出心肝脾肺肾五脏腑,五器官的传统局限性认识。[|
(引子:1980年,雷顺群, 系统论与藏象学说(一), - 辽宁中医杂志, 1980。1983年,续系统论与藏象学说(二) - 辽宁中医杂志, 1983)
序幕
1994年,肖烈钢.试论藏象学说中的五脏系统特性[J].陕西中医,1994,15(5):211-213。侧重、强调藏象学说中五‘脏’系统(器官的)有整体性、联系性、有序性、自主性作了较为系统地阐述,说明了藏象学说中的五脏系统思想,其本质与现代系统论是一致的,然又有其特点。
革命
藏象五系统:心系统,肝系统,肺系统,脾系统,肾系统。分形藏象五系统。
1999年,邓宇,等; 藏象分形五系统的新英译 [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9年09期分形藏象五系统,心系统,肝系统,肺系统,脾系统,肾系统,藏象五系统,超脱出心肝脾肺肾五脏腑,五器官的传统局限性认识。
邓宇等,1999年,中医分形集,数理医药学杂志,1999。
拓展
2002年,《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现代研究:基础与临床》,广州中医药大学,邓中炎主编,邓铁涛主审。藏象心系统,肝系统,肺系统,……脑系统等。
2005年,赵喜,心主神明论《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5年6月2卷3期。心系统。
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现代研究:基础与临床2002年7月
第一编 阴阳、五行学说的现代研究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医学内涵的研究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多学科研究
第二编 藏象学说的现代研究
第一章 藏象学说的形成、内涵与特色
第二章 中医藏象心系统的现代研究
第三章 中医藏象肺系统的现代研究
第四章 中医藏象脾系统的现代研究
第五章 中医藏象肝系统的现代研究
第六章 中医藏象肾系统的现代研究
第七章中医藏象脑系统的现代研究
第八章中医脏腑相关理论的现代研究
第三编气血理论的现代研究
第一章气的现代研究
第二章血的现代研究
第四编病因病机学说的现代研究
第一章中医病因病机学说的形成、内涵与特色
第二章中医六淫理论的现代研究
第三章中医七情理论的现代研究
第四章中医痰饮理论的现代研究
第五编经络学说的现代研究
第一章十二经脉的现代研究
第二章奇经八脉的现代研究
第六编中医治则治法的现代研究
第一章中医治则治法理论的形成和特色
第二章中医治则法的现代研究
第七编人格体质理论的现代研究
第一节中医人格体质理论的形成与特色
第二节中医人格体质理论的现代研究
第八编新理论、新技术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章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与中医药研究
第二章细胞生物学理论与技术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第三章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第四章中医学在遗传方面的研究
第五章软科学理论与方法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第九编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学探讨
第一章传统中医现代的科技发展探讨
第二章理性继承,务实创新——中医基础理论科研选题探讨
第三章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研究
第四章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研究——艰难的探索
附特约专家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