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德宣
孙德宣,当代语言学家。字浚三,笔名仲宣,山东省滕州市人,1911年10月26日生。1933年夏,从北平文中学毕业考入燕京大学,后来因病休学,转学清华大学中文系。“七七”事变后,入辅仁大学国文系,1939年毕业,曾在该校史学部研究所肄业二年。历任辅仁大学编译员、助教、讲师,兼竞存中学、辅仁大学附中教员。1946年至1948年任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977年5月起改称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52年春参加《中国语文》的编辑工作。1952年夏参加语法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的编写工作。1954年至1955年为编写一部中型现代汉语词典做准备。1956年以后,参加吕叔湘、丁声树先后主编的《现代汉语词典》的工作,担任词典编辑室语文组组长。1978年任词典编辑室副主任,1980年任《现代汉语词典》副主编,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教授,语言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语文》编委,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委员、正词法委员会委员,中国地各委员会委员,《汉语大字典》学术顾问,训沽学研究会学术委员。
孙德宣早年从事文字训诂方面的研究,曾发表过《辞达说》(1940年)、《阮陧词义之分析》(1941年)、《联绵字浅说》(1942年)、《少艾解》(1946年)等论文。五十年代初研究现代汉语语法,主要对现代汉语的助词和叹词进行了研究。1956年以后,他把全部精力集中在词典的编纂上,主要编写《现代汉语词典》,此外还参加《新华字典》、《现代汉语成语词典》和《现代汉语小词典》的编写、修订工作。1978年《现代汉语词典》正式出版发行后,他仍在继续做补编工作,为编写《现代汉语大词典》做准备。
《现代汉语词典》是根据国务院的指示由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集体编写的,它是为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服务的一部中型的语文词典,共收录五万六千余条词语,在词的选择、词的定型、词的标音、词义的分析注释和例句的引用方面都有明确的规范和较强的科学性,可以说是一部继往开来的有独创性的词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语言科学研究的一个可喜的成果。孙德宣参加了这部词典编写前的准备工作,他研究了国内外有代表性的词典和有关词典编写的文章,跟郑奠等合写了《中型现代汉语词典编纂法》。
在词典的编纂方面,孙德宣写有《〈现代汉语词典〉编纂杂识》(1980年)和《论释义的科学性》(1981年)等论文。他根据自己参加编写和修订《现代汉语词典》的经验,论述了词典的科学性、词典的统一性及汉语规范化、词典的思想性、词典的稳定性和词典的局限性等问题。在《论释义的科学性》中,他论述了怎样做到释义正确和释义完整。
在词汇学的研究方面,孙德宣写有《语词琐记》(1979年)、《美恶同辞例释》(1983年)、《词义》(1983年)等论文,在词义的辨析和注释方面,有一些独到的见解。他指出有些词既含褒义,又含贬义,即“美恶同辞”。
在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方面,孙德宣参加了《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一书的编写,其中“语气”一章由他执笔。作者以语气为纲,把重要的语气助词分成五组加以描写,引用的例句生动而有说服力,通过语言事实阐明了各种语气和语气助词的用法.他还跟吕叔湘合作,写有《助词说略》一文,全面考察了助词的特征和范围,把各家所说的助词分成八组,逐个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新的见解。为了配合“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他还写了《结构助词和时态助词的性质和用法》(1957年)一文以及《助词和叹词》(1957年)一书,在这些著作中,详细论述了助词的范围、性质和用法,以及叹词的性质和用法。此外,他还写过《意义是不是划分词类的唯一标准?》(1957年),这是参加五十年代关于词类问题讨论的一篇论文。作者针对傅子东的《词类的区分和辨认》一文指出,意义不是划分汉语词类的唯一标准,只是一个重要标准,区分词类要把意义和语法特征结合起来。
在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方面,孙德宣写有《刘熙和他的〈释名〉》(1956年)一文。他考证了《释名》的作者及成书年代,指出《释各》是一部“语源学”性质的词典,它用同音字或音近字作释义的手段,这种大量利用“声训”的方法给宋、清两代研究文字训话的学者很大的影响。以声为训,有时虽然不免陷于穿凿附会,但《释各》对研究汉代的语音和方言、审辨古义以及启发我们“字音相近,义类相同”,还是很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