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痈
概述囊痈,病名。生于阴囊的痈,指睾丸红肿热痛,然不肿大者,亦名肾囊痈。出《外科理例》卷三。多因肝肾二经温热下注,外湿内侵蕴 酿成毒而致,其症恶寒发热,口干喜凉饮,小便赤涩,阴囊一侧或两侧红肿热痛,但睾丸不肿大,此点可与「子痈」鉴别。如热痛布止则可消散, 如不消退则成脓。初起治宜清利湿热,可服清肝利湿汤;已成脓或脓已溃者,宜滋阴托脓,服滋阴内托散。外敷如意金黄散。
囊痈是指发于阴囊皮里膜外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以发病急,阴囊皮肤红、肿、热、痛,甚至化脓为特征。
诊断要点阴囊一侧或双侧皮肤红、肿、热、痛,局部有结块,轻触即痛,伴有发热、恶寒者,可诊断为囊痈。 本病应与急性子痈、脱囊、诸疝、肾囊漏症相鉴别。
辨证分析囊痈多因肝肾阴亏,外受水湿之邪,久则湿热蕴结,血凝毒滞而成。
辨证临床分为初期、酿脓期和溃脓期。初期伴有局部结块、压痛、寒热等。酿脓期伴有疼痛加甚,壮热恶寒,口干饮冷等。溃脓期伴有疮口新肉渐生,疮周红肿加重等。总的治法以清热解毒,托毒消肿为主。
辨证论治《外科理例》卷三· 囊痈:“肿痛未作脓者,疏肝导湿。肿硬发热,清肝降火。脓清不敛者,大补气血。已溃者,滋阴托里。脓成胀痛者,急针之。更饮消毒之剂。”
1、初期
【证见】 阴囊一侧或双侧红肿热痛,局部结块,压痛,寒热,口干不欲饮。苔薄白或微黄,脉弦数。
【治法】 清热解毒,利湿消肿。
【方药】
1.主方
①清肝渗湿汤(冷方南《中医男科临床治疗学》)
处方:黄芩9克,栀子9克,龙胆草9克,泽泻9克,木通9克,当归9克,川芎6克,生地黄15克,天花粉15克,柴胡9克,白芍20克。
用法: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②清肝渗湿汤(《外科正宗》卷三)
组成:川芎1钱,当归1钱,白芍1钱,生地1钱,柴胡1钱,龙胆草1钱,山栀1钱,天花粉1钱,黄芩1钱,泽泻5分,木通5分,甘草5分。
用法:水2钟,加灯心20根,煎8分,食前服。
2.中成药
(1)复方穿心莲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2)消炎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3)复方菠萝酶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2、酿脓期
【证见】 阴囊掀热,皮薄光亮,形如瓠状,疼痛加甚,有如鸡啄,按之痛甚;壮热恶寒,口干饮冷,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 清热和营,托毒透脓。
【方药】
1.主方清瘟败毒饮(余霖辑《疫疹一得》)
处方: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0克,黄芩9克,黄连9克,栀子9克,连翘12克,淡竹叶9克,生甘草6克,水牛角60克(先煎),牡丹皮9克,玄参20克,生地黄2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牛黄解毒丸,口服,每次2-4片,每日2.3次。
(2)复方穿心莲,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3、溃脓期
【证见】 溃流浓液,黄白质稠,肿痛俱减,疮口新肉渐生,自觉疮口隐隐作痒,或脓流不畅,疮周红肿加重。舌质红,少津,脉细。
【治法】 清除余毒,补养气血。
【方药】
1.主方
①滋阴除湿汤(冷方南《中医男科临床治疗学》)
处方:生地黄20克,白芍15克,当归lO克,川芎9克,黄芩9克,知母9克,地骨皮9克,贝母10克,陈皮6克,泽泻9克,柴胡9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②滋阴内托散(《外科正宗》卷三)
组成:当归1钱半,川芎1钱半,白芍1钱半,熟地1钱半,黄耆1钱半,皂角针5分,泽泻5分,穿山甲5分。
用法:上以水2钟,煎8分,食前服。
2.中成药知柏地黄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囊痈的其他疗法1.囊痈的针灸治疗
取穴:太冲、期门、大敦、阳池。每次选用2穴,用泻法,留针10分钟,每日1次。
2.囊痈的饮食疗法
丝瓜粥:鲜丝瓜1条,鲜扁豆30克,粳米50克,白糖少许。丝瓜去皮除瓤,洗净切块。先用武火煮粳米八成熟,再加鲜扁豆、鲜丝瓜,文火炖烂成粥,最后加白糖适量。每日服食2~3次。适用于初期囊痈。
冬瓜绿豆粥:鲜冬瓜100克,绿豆50克,粳米50克,甘草10克(布包)、白糖适量。冬瓜去皮除瓤洗净,将绿豆、粳米、甘草洗净后加冰水用武火煮至九成熟,弃甘草加冬瓜,直至煮烂成粥,最后加白糖适量,适用于酿脓期。
茯苓山药粥:茯苓30克,山药50克,大枣20枚,糯米100克,白糖适量。上药用水洗净,先将糯米用武火煮至半熟,再放三药同煮至成粥,最后加白糖适量,搅匀即成,代食服用,少食多餐。适用于溃脓期。
囊痈门主论王肯堂曰∶囊痈乃足厥阴肝经所主,乃湿热流入肝经而成,治当清肝家湿热,佐以养阴固肾。
又曰∶肾阴毒即阴囊疽,乃坐卧湿地,久着汗湿衣 ,寒湿下攻,阴注经络,久而不散,遂生此证。初起阴囊红肿疼痛者是也。
朱丹溪曰∶囊痈即外肾痈也,此痈生阴囊之上,其证最酷,阴道多亏,湿热相聚,致生此毒,若不速治则囊裂睾丸外悬,可用青荷叶包之,或紫苏叶洗去毛包之,或单油纸煮过包之。
陈远公曰∶有阴囊左右生痈者,名曰便毒,生于囊之下,粪门之前,名曰囊痈。
三处相较,便毒易治,囊痈最难治,以囊之下为悬痈,其皮肉与他处不同,在他处皮肉或横生直生,俱易合口,而囊下横中有直,直中有横,不易收功,此皆少年贪于酒色,忍精而战,耐饥而交,或苟合有毒之妇,或斗精有疮之妓,所谓欲泄不泄,化为脓血是也。治必大补其虚,佐以化毒之味,以毒因虚而成,不治虚得乎!逐邪至神丹∶金银花四两,蒲公英二两,人参一两,当归二两,生甘草一两,大黄五钱,天花粉二钱,水煎,二服痊愈,溃者三剂收功。此方用金银花、公英佐以参归大黄之大料,未免霸气。然大虚之证,又用大黄祛逐,似乎不宜。谁知毒盛乘初起之时,正气未甚衰,大补泻火之为得乎!倘因循不敢治,及至流脓出血,正气萧索,始用参补气,往往用至数斤,尚未能复元,何若早用于化毒之中,正又无伤,毒又易散,此因势利导之法,不可不知也。(《冰鉴》)
又曰∶有饮火酒入房,精不得泄,至半夜寒热烦渴,小便淋赤,痰涎涌盛,次日囊肿 痛,又次日囊处尽腐,玉茎下贴囊者亦腐,人以为酒毒也,谁知肝火得酒毒湿而肆疟乎!夫酒何至作腐,盖火酒大热之物也,人过饮火酒,多致醉死,死后身体腐烂,以火酒乃气,酒遇热自焚,人身五脏六腑,原自有火,以火引火,安得不炎烧耶!饮火酒入房,鼓动精房之火,宜是命门之火,非肝火也。然木能生火,肝本生相火,理之常也,入房借火酒之力,火势必猛,火动无根,复能久乎,必精泄而火解矣。无奈精欲泄而阻抑之火无泄路,又无可根据,火酒又无可解,于是火入于肝,将根据母自归也。惟是相火内火也,可附肝以为家,而酒火外火也,反得木而焚体,囊与玉茎,乃筋之火也,筋属肝,因入房而聚阴器之际,故火发而囊肿,囊肿极而茎亦腐矣。治法解酒之毒,益以补气血之品,则湿热解而腐肉长矣。用救腐汤∶人参一两,当归二两,黄 二两,白术一两,茯苓五钱,黄柏三钱,炒栀子三钱,苡仁五钱,泽泻三钱,白芍一两,葛根三钱,水煎服。四剂腐肉去而新肉生,又四剂囊茎悉平复矣。酒毒成于拂抑,平肝泄火,利湿解毒宜也。何以用参、 、归、术大补气血耶?大凡气血盛者,力能胜酒,纵酣饮无碍,服火酒而腐,必成于火酒之毒,亦其气血之衰,力难胜酒,所以两火相合,遂至焚身外腐,苟不急补气血,则酒毒难消,腐肉又何以速长哉!
陈实功曰∶夫囊痈者,乃阴虚湿热流注于囊,结而为肿,至溃后睾丸悬挂者,犹不伤人,以其毒从外发,治当补阴清利湿热,取效者十有八九,时人误用疝家热药,多致热甚为脓,必难收敛。初宜龙胆泻肝汤,稍久滋阴,外敷金黄散,如肿痛日久,内脓已成,胀痛者即针之,内服十全大补汤加山萸肉、丹皮、泽泻治之,间以六味地黄丸服之,自安。(《正宗》)
冯鲁瞻曰∶书曰痈疽入囊者死,是属肝经湿热,初起肿痛,小便赤涩,治宜清利解毒为主。若脓已成而小便不利者,是毒瓦斯未散也,当针泄之。若脓既出而反痛者,是气血虚也,当补益之。倘元气未亏而阴囊悉溃,睾丸悬露者,亦不为害。(《锦囊》)
又曰∶若小儿患此,而由乳母多怒者,宜子母并服清肝之药。
又曰∶阴囊溃烂,睾丸脱露,名曰脱囊。用紫苏叶茎为细末,如湿干敷,如未破用香油调涂,将青荷叶包上,内服芩、连、甘草、木通、当归之类,多得保全,患者勿惧。
窦汉卿曰∶囊痈倘脓熟开刀,须待脓热用油头绳扎住肾子,以小刀开海底穴,其脓血即流尽矣。
李东垣曰∶经谓痈入囊者死,将以为属肾耶?余治数人,悉以湿热入肝经施治,而以补阴药佐之,虽脓溃皮脱,睾丸悬外,亦不致死,但未知下虚人老者何如耳。(《精要》)
汪省之曰∶囊痈乃湿热下注,浊气顺下流入膀胱,阴道有亏,湿热不利,有作脓者,故滋阴除湿之药断不可缺,脓尽则自安耳。(《理例》)
胡公弼曰∶又有因腹肿胀,渐流入囊,肿甚而囊自裂开,睾丸悬挂在外,水出不止,用杉木炭末敷上,外以紫苏叶浓浓包裹,令患人仰卧养息,内以龙胆泻肝汤加滋阴药,服之自愈。(《青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