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汉绣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12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洪湖汉绣,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地刺绣,到了清朝中叶,以汉口为中心向周边扩散,遂以鼎盛之势与苏绣、湘绣平分秋色。那时候,朝廷在汉口设织绣局,征集贡品,可见其一时之盛。

清朝咸丰年间,因国内政局动荡,大批汉绣艺人纷纷逃离汉口,汉绣遂以衰亡。汉绣名艺吴文琇转来到洪湖,仍以刺绣为业,因其绣品秀美,工艺精良,于是声望大盛,遂于光绪三十四年(1980年)由其子吴家福在新堤开设吴炳昌绣铺。

吴炳昌绣铺的绣品以日用品为主,后来逐渐增加戏袍、佛像及绘画题材的作品。宣统三年(1911年),吴家兄妹绣的《观世音菩萨》和《荷花仙子》,曾在武昌西湖劝业场内工商品陈列厅展出,被当时的《时报》誉以“汉绣复活,重放异彩”。

洪湖汉绣以吴氏家传技艺为基础,到解放后成为汉绣承传的大宗,其代表作《文房四宝》、《和平之春》和双面绣《群猫图》、《雏鹰展翅》等,被国内同行公认是我国刺绣艺术的尖端之作,名扬遐迩。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