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音
1.吴音就是吴地方的方言,据詹伯慧的《吴方言》统计,吴方言通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东北部、福建西北角和安徽南部的一部分地区,大约有 110多个县市,使用人口7000万左右。
2.日语汉字的读音的一种
日语汉字的读音首先分为音读和训读,音读是由中国传来的汉字读音,训读是用日本固
有的读音来读汉字的音。日语汉字音读中由于读音来自中国的不同地方或不同时期,,
又分为吴音,汉音,唐宋音(又称唐音或宋音),现代音四种。吴音主要来自中国历史
上的吴楚地区,汉音来自隋唐时期的长安,洛阳等中原地区,唐宋音主要来自宋元明清
时期的中原地区,现代音主要来自民国以来中国各地的语音。另外,一些吴音,汉音,
唐宋音在读音中又发生讹读,将正确的音错误地读成其他音,一般人们将其称为“百姓
読み”,正式叫做“惯用音”。在组词过程中汉字读音又会发生变化,或是组合前后读
音不一致,人们将前训后音的叫做“汤桶読み”,将前音后训的叫做“本箱読み”。同
是音读的词组里,又出现前吴音后汉音,前汉音后吴音,吴音汉音唐宋音相互交叉现象
,另外再加上“当て字”,“熟字训”等读音方法,使日语的汉字读音扑朔迷离,变得
十分复杂,以至于日本许多高学历的人士也通不过汉字水平考试中的一级(最高级)。
吴音是日语汉字音读中所占比例较高的读音之一。据统计,《日本基本汉字》(大
西雅雄,三省堂,1941年)收汉字3000个,在音读汉字中吴音占37.8%。《常用汉字表
》(1981年)中,吴音读音占37.8%
公元5-6世纪,中国正处于南北朝时期,日本以及朝鲜半岛南部的百济,新罗和中国
南朝诸国交往密切,大陆先进的生产工具与技术陆续经朝鲜半岛传到日本,江南语音也
随着南朝文化先传到朝鲜南部,继而传到日本。江南地方古为吴国,所以称江南音为吴
音。吴音的母胎是公元400年-600年前后的中国中古音韵的前期音。《切韵》(601年成
书)是这一时期语音的总结,吴音的许多音韵规律可以从《切韵》中找出。之所以称其
为吴音,还因为当时日本汉字有另一种读音----汉音。汉音稍晚于吴音,它来自隋唐时
期的中原音。汉音代表当时中国政府的标准音,而吴音却被视为地方音,受到排斥与打
击。所《日本纪略》记载,奈良末期的进行诏敕中说:“敕明经之徒,不可习吴音。发
生诵读既致讹缪。熟悉汉音。”
吴音主要用于佛教诵经,故今佛教用语多为吴音。奈良末期以后吴音虽受排斥,但有
时官府也网开一面,发令“若有习义殊高勿限汉音”(官符 807年)。平安朝中期以后
汉音地位稳固,汉音吴音相安无事,各司其职,即佛教用语使用吴音,儒教用语使用汉
音,日常生活词汇则各胡千秋。到了明治,大正时期,汉音又一次大肆侵蚀吴音,出现
相当部分词汇由吴音改用汉音的局面。如:飞行ひぎょう>ひこう;治世じせい>
ちせい;男女なんにょ>だんじょ;本文ほんもん>ほんぶん等。当然,也有极个
别词汇由汉音转读吴音,如末子ばっし>まっし;旅客りょかく>りょきゃく等。
总体上吴音变化还不算太大。
吴音与汉音大体上分的比较清楚,但也有区别不是那么分明的,所以不同版本的汉
和辞典对一些汉字标注的读音来源(吴音,汉音)不尽一致,同一个汉字,有的辞书标
注的是吴音,有的辞书标注的却是汉音。同样是《常用汉字表》中的汉字读音,语言学
家野村雅昭先生统计,吴音为467个,而角川最新《汉和辞典》中的吴音却不足420个。
还有相当多的汉字读音,吴音和汉音完全相同。
除佛教用语外,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及食物名也有吴音读音。下面是较典型的佛教用
语读音的例子:
牛头马头(ごずめず) 牛头马面
金刚力士(こんごうりきし) 金刚力士
建立(こんりゅう) 建造寺院
境内(けいだい) 寺院,神社院内
礼拝(らいはい)* れいはい拜礼
行仪(ぎょうぎ) 佛教礼仪
灯明(とうみょう) 灯明
和上(わじょう)*おしょう 和尚
経文(きょうもん) 经文
供养(くよう) 供奉
成就(じょうじゅ) 成就
杀生(せっしょう) 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