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彩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02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灯彩

民间又叫“花灯”,多于传统节日、婚寿吉庆之时悬挂,以烘托喜庆气氛。相传,汉代“元宵不禁夜”,宫廷、民间张灯结彩,以示万民同乐,以后相沿成司。唐诗曰:“紫禁烟花一万重,鳌山宫阙隐晴空,玉皇高拱云霄上,人物嬉游陆海中”。至宋代,汴梁、临安上元灯节,延续五夜,“四十里灯光不绝”,《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当年灯会盛况。朱元璋建都南京,曾于元宵节在秦淮河上燃放水灯万支;迁都北京后,元宵辟专区悬灯,增设灯市。清代灯节也“竞出新意,年异而岁不同。”

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中国的灯彩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利用各个地区出产的竹、木、藤、麦秆、兽角、金属、绫绢等材料制作而成。在中国古代制作的灯彩中,以宫灯和纱灯最为著名。

各地彩灯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上海的龙灯,用布制成;广东的走马灯,结构精巧;湘江温州的珠囤,用万千颗料珠穿制,精美壮观;北京的宫灯,感想典雅;河北霸县的老鼠攀葡萄灯、蝎子驮牌楼灯、麒麟灯、猪八戒灯、鸭子灯、金鱼灯、鸳鸯灯、题材诙谐、寓意明快。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