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苏铁

台湾苏铁,苏铁属Cycas spp.,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
(Cycas Taiwaniana Carruth)
本种在首批国家确定的珍稀濒危植物中已定为三级保护植物。由于本种命名过程中的混乱,原台湾苏铁的概念正在改变。由于台东苏铁(Cycas Taitungensis)的确立,把台湾苏铁的地理分布范围局限在福建、广东沿海。这样一来分布区更为狭小,且植物地理学和植物区系的研究仍保持原有重要性。因而本种仍不失去作为珍稀植物被保护的意义。
本种圆柱形树干,高达3.5米,干径达40厘米。叶集茎顶,叶柄长25-150厘米,具刺。叶身长1.5-3米,羽状全裂,羽片76-144对,条形,薄革质,平展。雄球花序,圆柱形,长49-70厘米,大孢子叶密生黄褐色绒毛,顶片菱形,宽卵形,长6-16厘米,宽6-16厘米,边缘篦齿状分裂。
华南沿海热带雨林和低海拔灌丛是本种生长地,应加强保护。此外可加强繁殖,移植于沿海作为园林观赏绿化植物。
~~~~~~~~~~~~~~~
拉丁名 Cycas taiwaniana Carruth
中文名 台湾苏铁
拉丁科名 Cycadaceae
中文科名 苏铁科
保护级别 1
分布 台湾(台东、台中)、广东(琼中、陵水、保亭)
现状 濒危种。台湾苏铁是古老的残遗植物,目前仅残存于我国台湾和海南的个别地区,数量极少,生长缓慢,繁殖力又弱。加之森林的破坏,生境的改变和过量的挖掘,已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
形态特征 棕桐状常绿植物,直径20一35厘米,茎于圆柱形,覆被着宿存的叶柄基部。叶羽状全裂,长达180厘米,宽20-40厘米;羽片90一140对,线形,革质,亮深绿色,长18一25厘米,宽7一12毫米,无毛;边稍增厚,不反卷,中脉在两面隆起或稍隆起;叶柄长15一40厘米,两侧有短刺。雌雄异株;小孢子叶球顶生,长椭圆状圆柱形,长约50厘米,直径9一10厘米,小孢子叶多数,近楔形,长2.5-4厘米;大孢子叶多数,簇生茎端,长17-25厘米,密被黄锈色绒毛,后变无毛,上部斜方状圆形或宽卵形,宽7-8厘米,羽状半裂,裂片钻形,先端刺尖,顶生裂片稍大,有锯齿或再分裂;下部柄状,长10-15厘米,中上部两侧着生4-6枚无毛的胚珠。
特性 台湾苏铁主要分布于北回归线附近及其以南地区。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年平均温20一24℃,1月平均温11一19℃,7月平均温24一28℃,年降水量1500一2000毫米。通常生长在向阳的沟谷悬岩峭壁间或溪河两岸疏林中。喜充足的阳光和湿润、肥沃的土壤,也能耐短期干旱。具有抗火烧、喜温暖、畏冷湿、忌遮荫等特征。台湾苏铁在分布区内一般都能开花,但种子很少成熟。花期4-5月,种子当年秋冬成熟脱落,但种胚要到第二年秋季才发育完全。10多年生植株通常在茎于基部产生小芽,芽体长大成分枝,分枝基部又生新的小芽,再产生新分枝。
保护价值 台湾苏铁为我国特有种,间断分布于台湾和海南,对研究地史的变迁和植物区系,有一定的研究研价值。树形优美,是很好的观赏植物。
保护措施 建议在我国台湾省台东县红叶溪上游和海南省的琼中、陵水、保亭等地建立自然保护点,,加强对台湾苏铁的保护。广州、翁源、鼎湖山、罗浮山,海口、汕头、漳浦、厦门、福州等地已引种栽培。
栽培要点 本种分蘗力较强,一般采用分株繁殖,在春季新叶未发时将母株茎基上或茎于上的小芽或小株切断,在切断茎于基部小株时,最好要带一部分细根,种后一般只要保持土壤适当湿润,即能成活。并应研究台湾苏铁的结实生物学,争取获得较多种子,增加繁殖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