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时标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1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原子时标(AT),又称原子时间标准,相对于宏观标准而言属于微观标准。

原子时标(AT)的量子电子学基础:

原子(分子)在能级跃迁中将吸收(低能级到高能级)或辐射(高能级到低能级)电磁波,其频率是恒定的。

hfn-m=En-Em

式中,h=6.6252×10-27为普朗克常数,En、Em为受激态的两个能级,fn-m为吸收或辐射的电磁波频率。

1967年10月,第13届国际计量大会正式通过了秒的新定义:“秒是Cs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结构能级之间跃迁频率相应的射线束持续9,192,631,770个周期的时间”。1972年起实行,为全世界所接受。秒的定义由天文实物标准过渡到原子自然标准,准确度提高了4~5个量级,达5×10^-14(相当于62万年±1秒),并仍在提高。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