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观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1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古今观。即历史观。春秋以前中国哲学的历史观的基本形式是天命论,认为天生下民,授命君主治民,社会治乱取决于君主是否顺天应人。西周末社会发生巨变,人们对历史特别是古今问题亦形成许多新见解。伯阳父认为自然环境的变化会影响社会的经济状况,据此预言西周将亡。诸子百家中,儒家承认历史的变化,但强调古今间的继承关系。孔子考察了礼的因袭和损益,注意到社会的变化对礼的影响,主张维护周礼;孟子把社会的发展理解为一治一乱的转化过程,肯定先王之道的普遍性;荀子提倡“法后王”,但也认为先王后王有一贯之道。墨家重视历史经验,主张“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道家则美化“小国寡民”的远古社会,主张绝圣弃智,复古倒退。法家与儒墨道诸家不同,强调古今不变。商鞅认为历史可分为上中下三世,韩非进而主张“世异而事异”,“事异则备变”,提出一种进化的历史观。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