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脑桥

泸县龙脑桥位于泸县县城福集镇以北的龙脑桥镇境内,距泸隆公路1.5公里,横跨于蜿蜒曲折的九曲河上。该桥始建于明代洪武(1368—1398)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中央电视台于1991年在《中国桥》专题栏目中向全国和世界推崇过龙脑桥,其雄姿已载入中国古桥画册,名传中外1996年11月,被国务院定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介绍龙脑桥是一座集建筑造型和石雕艺术于一体的古石桥。桥为石墩石梁式平板石桥,全长55米,高约2米,宽1.9米,整桥共15跨(含桥头堡各一跨在内),桥墩14座,桥墩由四层灰沙岩石条垒砌而成。龙脑桥为东西走向,东西两面各3座桥墩,均为素面无雕刻,中部跨河水面的8座桥墩首部(朝向上游一端),分别雕刻古代民间传说的吉祥走兽,有四条龙,两个麒麟,一只青狮和一只白象,这样的布局,是全国罕见的独特之处。其排列构思好,悦目自然,给人以气宇轩昂之感。龙脑桥的雄伟壮观龙脑桥的雄博刚毅这就样呈现在天地人间!
工艺价值该桥是中国古桥中建造工程浩大,雕刻十分精美,造型生动别致,工艺精湛,艺术品位高,其排列构思好,悦目自然,给人以气宇轩昂之感。眼、耳、鼻、眉韵态十足,鳞翅流云栩栩如生继承和发扬了秦、汉和唐、宋石刻传统,是至今保存完好的全国罕见的古桥。
历史文考史载:
公元1368年,号洪武。朱元璋在应天(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同时派兵北伐,元顺帝逃往漠北,元朝灭亡。
明太祖的洪武年至1398年结束,泸县的龙脑桥不知道在其中那一年建造的。
历史学家范文澜说:在地主阶级代表人物的影响下,朱元璋逐渐脱化为地主阶级的代理人。他是采用老儒朱升进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登上龙座的。
台湾历史学钱穆说:“除却汉高祖,中国史上由平民直起为天子的,只有明太祖。”又说:“明代是中国传统政治之再建,然而恶化了。恶化的主因,便在洪武废相。太祖是一个雄猜之主。”(钱穆《国史大纲》)
钱穆真春秋笔!具体可读明史专家吴晗的《朱元璋传》作为参照,但一定不要读1964年版,要看1947年版的。
然而,以上的政治史,与龙脑桥的关系不大,因为修桥要的是钱是经济。
明开朝时国库是匮乏的。才有江南巨商沈万三献金修筑南京城的传说。
但,一般来说开国皇帝总是有所作为的。 “明初,朱元璋吸取灭亡的教训,实行了一系列休养生息,发展农业和工商业生产的措施,使明朝的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民户达1605万户,人口达6054万人,垦地面积达850万顷,成为明朝的鼎盛时期,世称“洪武之治”。(摘自高等财经院校试用教材《中国财政史》)
作为最小的佐证,我可以出示自己收藏的一枚“洪武通宝”来说明:古币为黄铜质,金灿灿的,上面的书法为一般告示楷书,但背面却有一个“福”字。古代的农民就讲究个吃、喝、住房与多子多福,明洪武的全国人口已与当时的欧洲相等。朱元璋晓得他们的心理,他的政治上高压与经济上宽松的政策应当说很对中国农民们的胃口。当地现在有民谣:“白天有酒喝,晚上的奶摸”,这才是农民们最实在最幸福的生活。而文人骚客们的总结与评论总是滞后的,比如明代著名的烹饪专著,高濓的《遵生八牋》和韩奕的《易牙遗意》都在若干后才成书。
那么洪武年间我们成都又怎样呢?《成都城坊古迹考》转载:“《明史。李文忠传》:‘洪武四年秋,傅友德等平蜀,令文忠往抚循之。筑成都新城,发军戍诸郡要害乃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