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枪老太婆

双枪老太婆是一个被《红岩》小说所塑造出传奇人物,被艺术化加工。使人们觉得更加神奇,她的事迹流传在大江南北。为纪念她,2005年4月30日,华蓥山一座总体高25.8米的双枪老太婆塑像落成,成为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收集到的共有如下几个版本:
1、《红岩》版:小说《红岩》中有个传奇人物——“双枪老太婆”,后来电影《烈火中永生》中这个“双枪老太婆”一枪击毙叛徒蒲志高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小说中她的丈夫就是大名鼎鼎的“疯老头”华子良,为渣滓洞越狱作出了贡献。还有个快板书《劫囚车》说的也是这个双枪老太婆的故事。
2、刘兰芳评书版《双枪老太婆》:这个故事主人公名叫陈梅溪,由于军阀害的她家破人亡使她走上革命的道路,她和她丈夫廖云涛在华蓥山成立游击队与反动派进行斗争。后来革命失败,丈夫廖云涛牺牲,陈梅溪与上级组织失去联系,后来又多次被捕历经重重磨难终于迎来解放。这个双枪老太婆与《红岩》版不同,没有劫狱救同志,处决蒲志高等情节。

3、电视剧版《双枪老太婆传奇》:这部电视剧是根据小说《双枪老太婆的故事》改编,由何晴、王志飞主演。
剧情简介:
该剧将讲述一个流传在华鉴山地区的传奇惊险,纠蔼不清的恩怨情仇的故事。
在我国第一次革命战争时期,工农暴动,如火如荼。
剧中女主人公白坤洁,与曾友之、闵加林、杨丽雯系昔日同窗四友。后来,白坤洁、曾友之、闵加林离乡求学,一起进入黄埔军校就读。白坤洁在此加入"女子排"。习得文武之功。回川后,三人却分道扬镳,各自踏上不同的人生旅途:白坤洁、曾友之信仰马列,加入共产党;闵加林却在国民党的军队中任职。
回川进入华蓥山游击队里的白坤洁,出于其灵活机智,昼文夜武,神出鬼没,且又多变的战斗方式,被传为“双枪老太婆”。敌人闻之丧胆,竭力除之。敌人调动大军围剿华蓥山,令我游击队严重受挫。敌人获传言:“双枪老太婆”在战斗中阵亡,从而断言华蓥“匪患”己除。敌人侥幸其胜,大肆宣扬其战果。然而,就在敌人弹关相庆之时,“双枪老太婆"”(白坤洁)却秘密前往省委汇报工作。
敌人从游击队的内线处获悉,“双枪老太婆并未阵亡,且潜往重庆,颇感震惊。尤恐华蓥地区“野人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于是动用军警及侦缉队,欲将“双枪老大婆"”(白坤洁)抓获,以绝后患。
白坤洁身处的当时环境,极其险恶:省委机关被破坏;骨干成员贺云龙叛变。这一切,都对白坤洁构成极大的威胁。然而,白坤洁利用敌人并不明白自己就是传说中的双枪老太婆这一有利条件,同时以城防司令部参谋长闵加林的同学关系作掩护,依靠其灵巧多变的斗争艺术,大智大勇,几经波折,度过一次又一次的危机,终于脱险。并与上级派到华蓥山地区工作的曾友之,一同回到华蓥山,根据党的指示,进一步开展革命斗争。
敌人得知白坤洁与曾友之遁离的情报,沿途设隘,并派侦缉队的队长贺云龙和艺高胆大的侦缉队队员周永盛跟踪追扑。
为避敌人的追捕,白坤洁与曾友之决定分路进入华蓥山。
白坤洁在进山的交通联络站,正巧遇到华蓥地区驻军头目熊驹,将同盟会员老,华蓥县县长杨至斋的女儿杨丽雯绑架,并欲将其娶为自己的九姨太。面对自己陷入危难的同窗好友,以及她身上的那份几经周折,无意中辗转到了她手中的地下党联络图,白坤洁挺身相救。然而;杨丽雯虽然脱离了险境,但吕坤洁自己却被驻军所扑身陷囹圄。
回到华蓥山游击队的曾友之,不见坤洁归来,深觉不安。正在焦急之时,获报坤洁被捕。曾友之随即展开营救坤洁的活动。当获悉坤洁营救之民女,乃当地民主人士,老同盟会员杨至斋之女杨丽雯时,曾友之即与坤洁之母,专赴县城,说服杨至斋,利用身居县长的身份,保释坤洁。营救坤洁成功,但杨至斋却为此招来杀身之祸。
敌人派闵加林作为"清共"巡视员来到华蓥山,向驻军头目熊驹下达密令,将杨至斋秘密处决。
闵加林在青年时代,就爱恋着同学自坤洁。然而他只知曾友之系地下党,却并不知道白坤洁也是共产党,更不知道她就是赫赫有名的“双枪老太婆”。加之他与同校就读的杨丽雯,亦情谊颇深,于是围绕着暗杀与反暗杀(保护杨至斋),四个同学之间,展开了一场时而错综复杂、惊心动魄;时而妙趣横生、精彩纷呈的激烈争斗。
经过极其复杂的斗争,白坤洁、曾友之带领华蓥山游击队,终于挫败了华蓥山驻军暗杀杨至斋的阴谋。然而,敌人却严令闵加林亲自处死杨至斋。
闵加林面对痛苦的抉择,在他灵魂的深处经过一阵痛苦的挣扎之后,终于对杨至斋下了毒手。几乎同时,他也决定放弃对白坤洁的追求,与杨至斋的女儿杨丽雯接为伉俪。
当时的川北苏区红军,正展开激烈的反六路围剿的战斗;华蓥山游击队接上级党组织指示,护送一批药品到苏区战场;以及接送一批投身革命的进步肯年到苏区。白坤洁、曾友之立即组织力量,布置护送任务,带领游击队员与敌人展开灵活机智的战斗,圆满地完成了上级交待的任务。闵加林开始对白坤洁产生怀疑,并暗中进行侦察。白坤洁通过杨丽雯,巧妙地与闵加林周旋,终令自己的身份深藏未露,并处处有力的与敌人斗争,令敌人日夜难安,严重的干扰了敌人围剿苏区的部署。
为了适应斗争的需要,川东地区的党组织,决定在华蓥召开联席会议。这一事关重大的特级机密,却被敌人安插在我游击队内部的奸细获取,并通过特殊的传播渠道,报告敌人。华蓥山顿时风云突变,危机四伏。
白坤洁为了更好的隐藏自己的身份,隧到当地的一所学校任教。但其所在学校的校长,系国民党特务,他从另一个角度,暗中发现了白坤洁的疑点,并向侦缉队作及时报告,白坤洁面临被捕的危险。当校长去侦缉队报告时,侦缉队队长贺云龙去重庆公干未归,接待他的是侦缉队队员周永盛。
周永盛虽为国民党效力,但在对父亲死因的调查中最终怀疑到了闵加林身上,使得他开始怀疑自己的政治选择,并开始时时暗中帮助地下党。此时,他得知白坤洁身份暴露,立即通知地下组织,但因种种原因,未能找到白坤洁。他只有亲自出面,将告密的校长除掉,以保护白坤洁。
曾友之到江边码头,接华蓥山游击队派下山的联络员,正遇侦缉队巡逻至此。侦缉队长贺云龙,发现曾友之,即令抓捕。周永盛掩护曾友之脱身,但却暴露了自己的立场,当即被捕,继而被处以极刑。
敌人重兵云集华蓥山,严密封锁县城,张网以待,欲趁川东各地党组织的负责人,前来开会之际,一网打尽。
形势万分紧迫,川东地下党面临彻底被破坏的危险!
必须立即通知各地的地下党,不能到华蓥山赴会,成了保护党组织的唯一办法。然而,此时的情况,根本无法下达通知。曾友之为了保护党组织不被敌人破坏,决定自己采用"假投降"的计策,以此手段,阻止各地的同志前来赴会。
白坤洁误以为曾友之真的投敌叛变,她义愤填膺,决定亲自将"叛徒"曾友之处死。
在惩治"叛徒"的过程中,演绎由了一幕又一幕的惊心动魄的精彩故事。
杨丽雯得知杀害自己父亲的仇人,竟是自己亲密无间的昔日同学、相敬如宾的丈夫,含恨自杀。
闵加林己确认白坤洁就是双枪老大婆,设毒计将白母骗来县城,企图以此诱捕白坤洁。坤洁母亲大义凛然,舍身救女儿,以死抗争,挫败了闵加林的阴谋。
最后决战,闵加林施阴谋,杀害了曾友之。
白坤洁在华蓥山追击闵加林的过程申,将闵加林击毙。
被人们传诵为双枪老太婆的白坤洁,在泥泞的道路上,迈开坚定的步伐,继续了她的革命征程。
《红岩》的作者之一杨益言说:作为“双枪老太婆”形象的原型有三人,分别是邓惠中、刘隆华、陈联诗。她们三人都是共产党员,都参加和指挥了华蓥山地区多次起义和武装斗争。但只有邓惠中牺牲了,刘、陈二人都坚持到了革命胜利。
刘隆华,又名刘冰,当年华蓥山游击队第五支队的政委。1935年,当时只有14岁的刘隆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重庆市巴县女中。1938年,刘隆华加入了新华日报社,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后在广西省委统战部任干事。1944年被安排到延安接受党中央的系统培养,当时延安紧张的革命局势曾让她产生了回重庆的想法。在革命思想产生动摇的时候,周总理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找她谈了一次话。周总理当时语重心长地分析了当前的局势以及党的困难,鼓励刘隆华要放下思想包袱。抗战胜利后回到重庆,1947年后任重庆临时特别小组整顿组织组长,广安地委宣传委员,川北游击队五支队总支书记,南川县委书记,川黔边区书记,綦江中心县委常委。1948年春被派到广安,任广安禄市特支书记。1948年,刘隆华在华蓥山工作期间,是她革命生涯中最辉煌的时期。她参与支援了多次起义。在华蓥山的革命局势“白热化”时,从来没有打过仗的刘隆华也勇敢地为支援华蓥山山区。华蓥山游击队的威名打响了,当时的敌人对这支游击队恨之入骨却又闻风丧胆,随着之后《红岩》作品的传播,因而刘隆华老人也博得了作为“双枪老太婆”原型之一的尊重。1949年后,历任过市委组织部干部科副科长,市妇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市工业局副局长,市第二工业局局长、党组书记,市化工局局长、党组书记,市工业生产委员会副主任,市科委主任、党组书记,中共四川省重庆市第二届委员会委员。
1973年后,历任市一轻工业局党的核心领导小组、革命领导小组副组长、组长,市计委副主任、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共四川省重庆市第四届委员会委员。1978年6月任市革委副主任兼市计委主任,1980年3月任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兼市计委主任、党组书记,市进出口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1983年9月任市政府顾问,重庆中国经济技术公司董事长。1985年7月至1993年5月任市顾问委员会副主任。
1994年3月离职休养。1994年4月经四川省委批准享受副省长级生活待遇,2000年7月经中组部批准享受副市长级医疗待遇。
2004年12月20日因病去世,23日在重庆江南殡仪馆火化,享年83岁。
12月23日上午9时,江南殡仪馆送别大厅庄严肃穆。在“沉痛悼念刘隆华同志”的黑底白字的横幅下,悬挂着刘隆华的遗像。刘隆华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遗体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贺国强送了花圈并发来唁电。
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分别献了花圈。市领导和曾在重庆工作过的老领导、老同志也分别献了花圈。
上午9时,黄镇东、王鸿举、刘志忠、姜异康、滕久明、聂卫国、邢元敏、甘宇平、张文彬、于汉卿等市级领导和老同志前往江南殡仪馆为刘隆华送别并向她的亲属表示慰问。刘隆华逝世后,市领导姜异康、滕久明、黄奇帆、马儒沛、吴家农、余远牧、童小平等代表市委、市政府前往其家中或江南殡仪馆看望了家属。刘隆华生病住院期间,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的领导多次前往医院看望或以不同方式向其家属表示慰问。
刘隆华老人的一生,刚直不阿,能武能文,她特别爱学习,她不但从事过武装斗争,又开展过大工业建设,据熟悉她的同志讲,刘老办事既讲原则又能灵活处置。她为普通百姓和大大小小的企业办了许多好事、实事,至今令人难忘。在刘隆华同志的告别仪式上,不仅有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贺国强等各级官员送的花篮、挽联,更有许多普通百姓送的花圈、挽联。其中“求真理,一生革命,浩气如虹映日月;为人民,艰难创业,鞠躬尽瘁泽人间”对她一生的追求做了极好的写照。
23日上午10时24分,老人的遗体正式火化。

陈联诗(1900~1960),又名陈玉屏,1900年出生于四川省岳池县中和乡一个书香世家(母系和父系都是明清时期出过翰林的大家族),岳池县女师毕业,1923年与共产党员廖玉璧结婚,并一同去南京就读于东南大学,读书时参与“五卅运动”。大学毕业后,回乡组织华蓥山武装起义。华莹山武装起义参与者(经多方查实当时起义游击队中没有女性,故推测并为直接参加战斗)。一九二六年,我党正是幼年时期,对于武装斗争还处于摸索阶段,接受了马列主义的青年知识分子廖玉壁毅然接受了党组织的派遣;带着妻子陈联诗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川北华蓥山下的岳池县。他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一揽当地的民团武装大权,和同志们一起抓住群众和中小地主痛恨反动军阀的心理,参与了以抗丁抗粮、地方自治为旗帜的“川北民军”起义,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我党直接领导的革命武装,在极其险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了二十多年游击战争,这在四川和全国都是罕见的。1935年2月23日和丈夫廖玉璧(华蓥山游击队主要领导人)双双被四川军阀杨森逮捕,廖玉璧英勇就义。出狱后,带着孩子闹革命,步丈夫的足迹,任川东北临工委赤卫队三支队支队长,转战于岳池、武胜、合川、营山、大竹、渠县、西充和垫江八县的深山老林。她领导的由四十多人组成的双枪队,左右开弓,出奇制胜,使敌人闻风丧胆,因此“双枪老太婆”的赫赫威名,就这样传遍了西南各省。抗战开始国共二次合作,被调做统战工作。

重庆解放后,被分配到重庆市妇联工作,任生产部副部长。她任重庆市妇联生产部副部长期间,因种种莫须有的罪名,和一批老党员一起被强行“劝退出党”。从妇联出来之后,被派到小南海金戒山劳动教养院工作。一年以后,她当选为人大代表。以后,由当时的西南文联副主席邵子南同志奔走呼吁,被调到了重庆市文联。她又拿起了放下多年的画笔,成为一名专业画家。她以画花鸟和仕女见长,尤其擅长画蝴蝶。她画的“百蝶图”等曾参加全国美展,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1960年7月21日,陈联诗让人代她写下了最后一份“入党申请书”,即第42份入党申请书。第二天,她在安静的蝉鸣中,乘鹤远去。1982年8月16日,《重庆日报》在头版头条的一篇重要文章中郑重宣布:为地下党老党员陈联诗同志平反,并恢复党籍。此时离她“退党”的时间,整整30年零两个月。
刘兰芳评书版的《双枪老太婆》就是以她为原型。
邓惠中(1904~1949),原名张惠中,又名张若兰、张君丽,1904年生于四川岳池县南门外花滩寺湾墩子。16岁时与本地青年邓福谦结婚,随夫姓更名为邓惠中。抗战爆发后,邓福谦于1938年秘密奔赴革命圣地延安,邓惠中典当了家中仅有的一点田地为丈夫作路费。丈夫走后,她一面积极教书抚养年幼的两儿一女,一面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活动,并于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革命内战。时任中共川东临时工委第八工作委员会直属妇女特别支部书记的邓惠中,活跃在岳池、岳西、武胜一带,发动群众抗丁、抗粮、抗税,积极为武装斗争作准备工作。为了不被敌人发觉,她的衣着打扮时常变换。有时着一身旗袍,坐上滑竿,像个阔太太;有时头戴草帽,手提竹篮,装成赶场的村姑。她利用当地群众结义的办法团结群众,壮大革命力量,由于她来去无定,巧与敌人周璇,成了当地人民群众中的传奇人物。
1948年9月,邓惠中不幸被捕;敌人用吊鸭儿凫水、竹签钉手指等酷刑折磨她,问她是不是共产党员,她回答说是,你把我咋办,随你的便。敌人又问她的组织里有多少党员,她说多得很,全世界都有。
在此之前,邓惠中的儿子邓诚也因为地下党传情报,被特务跟踪逮捕。不久,母子俩一同被押往渣滓洞监狱关押,并于1949年11月27日同时在渣滓洞遇难。邓惠中被捕前后,有一个与她相识的地下党员被捕牺牲,邓惠中一夜之间成了出卖同志的叛徒。解放后,邓诚很快被审定为革命烈士,邓惠中却因此蒙受了30多年的屈辱。
早在邓惠中被审讯的前10天,另一个人供出了那个地下党员的情况和住处,导致那个同志被捕牺牲,解放初仅凭怀疑就将邓惠中定为叛徒,是毫无根据的。至于邓惠中被俘后的表现,档案中有国民党西南行辕二处处长徐远举1964年10月受审笔录,徐远举说:“张八妹(即邓惠中)是华蓥山的农村妇女,绰号双枪老太婆,于1948年起义中被俘,由华蓥山押到中美合作所,我见过一面,以后牺牲在渣滓洞。据华蓥清剿指挥官彭斌向我汇报,张八妹被俘后彭与她谈过话,彭问她为什么不参加国民党?为什么要跟共产党搞?她回答说,你们国民党这样腐败,谁跟你们搞呀!我要跟共产党革命到底。使彭斌感到狼狈不堪。”
4、还有一个版本是如今网上流传的被解放军处决的国民党版“双枪老太婆”,她名叫赵洪文国。电影《拂晓

枪声》和《绝密行动》中的赵洪文国,电视剧《英雄虎胆》何老太太就是这个版本的“双枪老太婆”。
赵洪文国(1881——1950),女,满族,夫姓赵,本名洪文国,辽宁省岫岩县哨子河乡红旗沟人,抗日英雄赵侗之母,人称“赵老太”,无党无派。抗日战争时期她屡挫屡战,参与组织创建了辽南“少年铁血军”、河北“国民抗日军”、河南“太行山光复军”以及“晋察冀游击纵队”,被誉为“游击队之母”“民族之母”,民间称之为“双枪老太婆”,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戡乱战争后期,赵洪文国组织“中国国民反共救国军”,成立“晋热辽边区第二绥靖总指挥部”,以“总统府留守”自任,策划“反征粮”,打出“赶走共产党,三年不纳粮”等口号,建立大陆游击区,阻止国军起义,率部分国军和民众组织与解放军对峙,1950年被捕,时年70岁。
赵老太太,14岁目睹了日本侵犯东三省,23岁亲历日俄战争,因而她自幼对侵略者怀有仇恨心里。于是,在家业兴旺后,1929年开始筹办小学,试图让家乡孩子摘掉文盲的帽子,做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气节的人,以实现富国强民的理想,免受外夷欺凌。
1932年春,“九一八”事变后,赵侗由北平回故乡组织抗日义勇军。此时赵老太太虽年近花甲,但爱国激情不减,不仅变卖家产充作抗日经费,还带领全家为义勇军服务,将自己的家成为抗日军的指挥所和交通站。同时恢复战乱解散的赵家堡子小学,在三子赵侗的帮助下,坚持教授国语的教材,抵制日本奴化教育,教育少年儿童热爱祖国,决不去做亡国奴,使赵家堡子小学的师生成为抗日的先锋。不久苗可秀于家乡本溪安排好亲人后,亦来到赵老太太家中,与赵侗共同参加邓铁梅组织抗日武装。
1933年白君实、刘壮飞等来到赵家,在赵老太太和二儿子赵连俊的帮助下于,组建抗日“别动队”,赵侗、赵伟离开邓部,正式成立“别动队”。翌年苗可秀离开邓部返回赵家,根据抗日形势的需要,共同协商将“别动队”改组,于同年2月成立“少年铁血军”。赵老太太,负责购买保存枪支弹药,安排铁血军的重要军事会议,收集日伪情报等等。很快的队伍发展到基本部队500名,其中大学生占十分之二,师中学生占十分之五,小学生占十分之二,农民占十分之一。因此被当地百姓称为学生军,“用黑铁赤血之精神,采全民革命之手段,收复东北,振兴中国。”
1934年2月,日军得知赵家为少年铁血军中枢,将赵家16间房屋全部焚烧,30年积累的家产毁于一旦,但赵老太太并未屈服,同年3月赴大孤山等地购买印刷机,在自己筹办的赵家堡子小学组织学生印刷抗日宣传品,然后与儿媳王全一等,潜入凤城、岫岩、庄河、孤山等县城,以少年铁血军的名义张贴散发,一时民气大作,日伪甚为惶恐。
1934年8月,日寇再次突袭赵家堡子,将赵老太太一家六口抓进监牢,株连的赵氏家族和乡亲300多人。赵老太太面对日寇的威逼利诱,始终坚贞不屈。两个月后,敌人无奈,报请关东军司令部拟秘密执行死刑。临刑前赵老太太在铁血军的配合下机智假释出狱,并解救出株连乡亲。随后赵老太太携年迈丈夫及年幼子女潜往北平,在东北救国会的帮助下,筹集军火,联络抗日义士,支援少年铁血军。
1935年12月,铁血军由辽南一隅,渐次发展到辽东、热河各地,队伍发展到11个方面军11000勇士。赵侗以铁血军领导人为班底,成立了中国第一民众抗日自救政府“辽南临时政府”,公选铁血军总司令赵侗兼任政府总裁。概略计算,辽南少年铁血军各路连年大小战役300余次,杀敌在4000余,俘日伪军警2000余名。
1936年5月,为壮大铁血军,增强抗敌力量,赵老太太的帮助赴北平的赵侗争取关内各界爱国团体和人士支援,筹集武器、弹药,由海道运往东北。然而,由于日寇封锁进入东北水陆交通,加之当时全民抗战尚未开始,筹集军火的计划多次受挫。
1937年1月,赵老太太与赵侗和战友得知日寇准备进犯热河,侵占河北,决定在北平组织武装起义,抗击日寇。义举得到杜月笙、史笙赓、沈鸿烈、马占山、张学良诸位先生的热心捐助,以及东北救亡总会的支持。随后从东北调来的优秀军事干部汇聚赵老太太北平寓所,分布到晋察冀各地进行秘密活动,考察地形,调查民枪,联络平西民团,发展群众基础。初步计划起义部队由河北向热河推进,杀回家乡与少年铁血军会师。赵老太太开始了紧张的购买运输军火,招募运送游击队员等等准备工作。
1937年7月20日,赵老太太与赵侗和战友24人在北平临时寓所焚香发誓,而后分两路于深夜出城,在城郊西南白羊城起义,组织建立“华北国民抗日军”。打响了华北民众抗日的第一枪,攻破北平第二模范监狱,解救包括著名共产党领导人在内的千余名犯人,在全国首次击落日机一架,激起国内外震动。队伍迅速发展成为拥有基本部队有9个支队,外围6个支队的游击队伍,分别驻防在平郊、灵源、怀涞、热河等地,总共计25000人左右。八路集团军总司令朱德和副总司令彭德怀亲自书信邀请,将国民抗日军收编为第八路集团军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赵侗任司令。
1937年9月,赵老太太南下武汉,一面宣传抗战,争取后方各界给予军火支援,一面率领东北青年和两个女儿去河南太行山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筹建抗日光复军,当时太行山百姓响应者上万之众。经过整编后,赵老太太派遣光复军先遣队北上,准备打通敌后通道,与河北国民抗日军和东北少年铁血军联络,形成贯穿南北的敌后游击战线。
“保卫大武汉”非常时期,赵老太太发表《对于目前局势的几点意见》,奔走呼号全民抗战,身体力行收复国土,引起国内外重视。国际著名记者斯诺、爱泼斯坦以及反战同盟成员绿川英子等多次采访赵洪文国,合影留念并多次发表文章,向国际反法西斯阵营宣传赵老太太,专门介绍其抗战事迹。其中爱波斯坦在1991年出版的《人民之战中》再次披露了赵洪文国为游击队购买运输军火和赵侗将军在河北组建抗日游击队的历史。
1938年9月间,赵老太太应邀去广州、香港、南洋各地,从事抗日宣传和募捐活动,受到著名爱国实业家陈嘉庚等南亚华侨的热烈欢迎,为抗日募集巨额经费和大批物资。在香港与宋庆龄、何香凝的妇女界名流组织火炬游行,宣传抗战,激发了海外华侨的抗日爱国热情,其场面壮观感人。
国民政府为表彰赵老太太为创建抗日游击队做出的贡献,尊她为:“游击队之母”。一些报刊撰文说,蒋中正与腰插双枪的赵老太太合影留念,并且结拜为兄妹。蒋夫人宋美龄在三八年妇女节发表文章,称赵老太太为“全国妇女之楷模”“民族的母亲”,把她比作孟母、岳母。宋庆龄、何香凝、宋霭龄、朱光珍、史良等妇女界名流也纷纷题词赞赵老太太为:“女中模范。”“母教救国。”“求中华民族解放大道自由平等地位,赵老太太顽强抗敌的精神做领导先锋。”
冯玉祥将军与赵老太太成为挚友,赞她是“女中豪杰”,“句句英雄话,愧死男儿汉。”爱国人士陶行知先生和著名作家谢冰心女士共同编著了《赵老太太》一书,并写诗赞道:“东洋出妖怪,中国出老太。老太捉妖怪,妖怪都吓坏!说起赵老太,谁个不崇拜?要想中国好,学学赵老太!”著名作家茅盾在赠送赵老太太的条幅上抒发感慨:“是新中国贤母的典型,亦是新中国新女性的良师,耽于享乐的后生对之应当愧死。”著名法学家黄右昌先生在《题赠赵母》中有这样的诗句:“气概黄河三万里,名开青史五千年,闻风可使懦夫立,抗建相期猛着鞭。”国际知名记者和国际评论家宋庆龄的好友金仲华说:“听斯诺先生谈赵老太的故事,北平劫狱西山报信,一个老妇人冲破了敌人重重警戒线,一个中学生正领导游击队,我以为是个神话,见了赵老太南来,游星岛日报,登六层楼台健步如飞,我相信了这个现实,赵老太和赵侗,象征着我们持久抗战中一个游击的新阶段,愿中国的母亲都学赵母,愿中国的男儿都学赵侗。我们祝愿赵母直到抗战的最后胜利。”
1938年9月下旬,赵侗由北平取道天津,乘船南下到香港与赵老太太会面。翌年1月,蒋中正邀请赵老太太和赵侗到战时首府重庆,一时间重庆市万人空巷,欢迎场面空前热烈。著名剧作家的吴祖光以赵侗和战友苗可秀举义抗日为题材的处女作《凤凰城》,由此而轰动大后方。赵氏一家奋勇抗战的纪录片开始拍摄。
1939年3月,赵老太太亦谢绝了国府赠送的汽车洋房,同时也谢绝了一些社会名流奉劝赵侗将军和战友们留在后方休养生息或出国深造。赵氏母子二人与东北抗战的老战友再次招募选拔东北爱国知识青年,组织晋察冀游击纵队。赵侗被国府任总司令,少将军衔,再度率领干部队伍200人分两批由重庆赴黄河再度北上,计划与河北、辽南抗日军旧部会合,巩固扩大抗日根据地。
1939年9月,国府军政两部的部长何应钦和张治中以及妇女指导委员会的指导长宋美龄联合聘请赵老太太为全国义务兵役宣传指导员。先应川北的南充、达县等十几个县的约请,前往宣传抗日,开始了历时两年,奔波百余市县的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当地群众在赵老太太一家抗战七年的英勇事迹影响下,掀起自愿报名参军抗日的热潮。
1939年12月下旬至1940年1月间,赵侗率部北进途中,于河北新富、灵寿两县交界处的陈庄,突遭偷袭壮烈牺牲,时年仅28岁,国府追授中将军衔。同时牺牲的还有赵老太太的三女儿赵理智,年仅20岁,她曾在抗日战场上死里逃生,被誉为少年巾帼英雄,轰动武汉三镇。
赵老太太在极度悲伤之际,依然奔波四川百余市县,为彻底杜绝强行征兵,抓壮丁等的恶习,向国府争取应征抗日青年的荣誉和待遇,呼吁国府注重优抚抗日军烈属,掀起了自下而上的优抚军烈属爱国运动。又将子女和侥幸生还的战友送往军事院校培训,为重新组织东北和华北抗日旧部继续抗战做准备。
1943年3月,赵老太太与东北同乡国军中将王达,向国府申请批准挑选部分智勇双全、熟悉游击战术的得力干部,深入湖北武汉一代的敌人心脏,使敌人腹背受敌,牵制业已攻到贵州独山,进而围困四川的日寇主力部队。赵老太太再次将自己的子女送往敌后战场。
1945年,8月14日,抗战胜利的前一天,赵老太太的丈夫客死异乡。尔后,赵老太太主动辞去国府军政两部和妇女指导委员会等职务,解甲归田,前往北平。在北平她不顾年迈病弱,四处寻找抗日军烈属,然后上下求助,奔波千里,独自一人冒数九严冬,历时多月,带领抗日军烈属返回东北。回东北后,赵老太太弃武从商,在丹东和沈阳筹办加工厂,试图用自己的力量解决抗日军烈属生活出路。无奈内战骤起,和平建家园希望破灭,赵老太太返北平隐居。
1949年4月,赵老太太由北平再次南下,受蒋中正委托,组织冀热辽边区游击第二路绥靖纵队,四子赵连中任总司令,驻足重庆,以“总统府留守”自任。策划“反征粮”,提出“赶走共产党,三年不纳粮”等口号,建立大陆游击区,抵抗进川的解放军,阻止国军十六兵团起义,枪杀解放军谈判代表,围攻占领川西的温江、崇庆、郫县、金堂、新都及川东的秀山等多座县城。1950年2月赵老太太被捕,拒不投降,认为解放军“挑灯拨火,诱惑忠良。”周恩来曾为之说情,免其死罪,但西南军区军法处仍判处死刑,时年已70岁。抗日战争幸存的四子赵连中亦被处决,时年25岁,他的妻子和孩子由毛泽东亲笔批示予以释放。
赵老太太和赵侗将军一家,由组建的少年铁血军开始,毁家纾难,由北退南,屡挫屡战,前仆后继,历经13年的血与火,直至抗战胜利,赵氏家族为国捐躯3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