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赶牛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02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中国民歌体裁山歌类的一种。原为大别山区农民驱

赶牛群时即兴唱的一种较自由的歌调。主要流行于以皖

西大别山区金寨、六安为中心的地区。按照分布地区及

音乐风格,可分为中、北、南3个流传区。

“中路慢赶牛”是这一歌种的主体。以金寨及其周

围地区流传的歌调为代表。其唱词结构多为7字5 句体,

内容以反映青年男女互相思慕之情为主;曲调大都建立

于五声羽调式基础上(调式音列为la、do、re、mi、sol、

la),音域常在十度之间;节奏节拍较单纯规整,变化也

小;五声羽调式的级进音型与大三、四、五度跳进音调

的交替使用,形成了旋律既流畅,又颇有棱角,刚柔相

济的特殊性格。同时,中路慢赶牛的曲体也很有特点,典

型结构形式是:全曲分成8个乐句,3个段落。其中,由

1、2、3乐句构成的首段是乐旨的核心;第2段为首段的

变化重复;末段与首段大同小异,但篇幅作了压缩。除

单章结构外,还有多段体的,当地称为“排歌”。同时,

还有“抢句子”(“加垛句”)、“斩板”(扩充)和

“快板”(紧缩)等不同结构形式的区分。

“北路慢赶牛”流传于淮南一带,唱词也为7字5句

体,旋律由五声徵调式构成,音域常在八度左右。5个乐

句分成两个段落,前3个乐句是主题,后2个乐句是它的

变化重复。因演唱时伴有简单的舞蹈动作,故在两段之

间,有1 锣鼓句。它的节奏规整而鲜明,具有歌舞特点。

“南路慢赶牛”传唱于长江北岸的安庆一带。它们

多由3对上、下句段落组成,旋律起伏小,基本以五声徵

调式级进音型为主,音域仅在五、六度以内,具有细腻、

柔婉、内在的特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