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筚篥

乐器简介细筚篥,朝鲜语称“草劈力”,民间俗称“管子”。源于古代筚篥。隋唐时期九、十部乐的高丽乐中,已用到小筚篥和桃皮筚篥,是朝鲜族人民喜爱的竖吹双簧气鸣乐器。发音宏亮,音色高亢雄健。适于演奏朝鲜族风格的乐曲,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流行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及朝鲜族聚居地区。
形制特征细筚篥由管哨和管身两部分构成。哨子长约4厘米,用芦苇制作,去掉硬皮,修削薄厚均匀,外表光滑,哨口一端烙扁,哨座一端用细铜丝扎住,插入管身上端。管身用无节细竹管制作,长20~25厘米,管径1厘米左右,管身正面开有7个音孔,背面开一个高音孔。为防止竹制管身开裂,管子的首、尾两端镶有铜箍。
演奏方法演奏时,管身竖置,嘴含管哨,左手按背孔和上面3孔,右手按下面4孔。高音细筚篥,每支只能吹奏一个调。经过改革,在原第六孔的右上角,开一加键小孔(即泛音孔),其音域由d1扩展到g3,达两个半八度。改革的多键细筚篥,音域更广,并能转调。
乐器种类细筚篥分为高音、中音和双筚篥三个种类。传统的高音细筚篥只能吹奏一个 调式,后来,乐器制作者在它的第六个音孔的右上角开了一个加键的小孔,使这 种乐器的音域达到了两个半八度,而且还具备了转调的功能。中音细筚篥和高音 细筚篥的功能差不多,不同的是,中音细筚篥比高音细筚篥低一个八度。和前两者相比,双管细筚篥则是把两支大小、音高都相同的高音细筚篥并排联接在一起,每支筚篥的管身上都装有管哨。演奏的时候,既可以吹奏单管,发出单音,也可以口含两支管哨,吹出同一个高度的两个音。另外,双管细筚篥还能吹奏出三度、四度和五度的和音,音量也比单管的细筚篥大得多,音色悠扬清丽,演奏技巧也比较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