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基尔比

工程师戴上学术桂冠
这是一个迟来四十二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份殊荣,因为得奖时间相隔愈久,也就愈突显他的成就。迄今为止,正全面改造人类的个人电脑、移动电话等3C产品,皆源于他的发明。
你可能从没听过他的名字,但你每天的生活都少不了他的发明。
十月十日,七十七岁的杰克·基尔比(Jack S. Kilby)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个奖距离他的发明已经四十二年,但长时间正足以让深远影响充分显现-如果没有基尔比,就没有今天的半导体产业,更不会有你早就习以为常的数位生活。
一九五八年九月十二日,德州仪器工程师基尔比发明第一颗积体电路IC。这个装置揭开二十世纪资讯革命的序幕,同时宣告矽器时代来临。
在基尔比之前,电晶体取代笨重不稳定的真空管,但随电路系统不断扩张,元件愈来愈大,却遇到新瓶颈。尤其生产一颗电晶体的成本高达十美元,怎么缩小元件体积,降低成本,变成应用上的大问题。
当时在德州仪器专注电路小型化研究的基尔比,利用多数同事放假、无人打扰的两周思考难题。就在贝尔实验室庆祝发明电晶体十周年後一个月,基尔比灵光涌现,在办公室写下五页关键性的实验日志。
基尔比的新概念,是利用单独一片矽做出完整的电路,如此可把电路缩到极小。当时同业都怀疑这想法是否可行,「我为不少技术论坛带来娱乐效果,」基尔比在他所着「IC的诞生」一文中形容。
不过,德州仪器始终支持基尔比。事实证明,从基尔比的第一颗晶片开始,半导体的制程技术就不断翻转。到英特尔推出Pentium微处理器时,晶片上集积的电晶体已经高达叁百万颗。而十美元现在可以买到两千万个电晶体。
半导体业中著名的「摩尔定律」-积体电路上的电晶体数量,每十八个月扩充一倍,持续叁十五年,至今力道不竭。这股强大动力,使各种电子产品爆炸性地走向轻薄短小与多工。个人电脑、行动电话等叁C产品正全面改造人类生活。
去年,全球半导体业产值达到一千四百亿美元,未来叁年还要以两位数的速度成长。基尔比的发明仍在持续发酵。
得知迟来殊荣,基尔比接受《天下杂志》独家专访时,简单说明他对半导体产业现况及未来的观察。基尔比不是出身学术殿堂,却在德州仪器得到学术无上桂冠,德州仪器对企业所能发挥的功能,也做下了新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