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合成
氨合成
ammonia synthesis
指合成氨原料气(氮氢混合气)在高温、高压和催
化剂存在下直接合成为氨的工艺过程。这是放热、缩小体积的可逆反应,温度、压力对此反应
的化学平衡有影响。当混合气中氢氮摩尔比为3时,氨平
衡含量随着温度降低、压力增加而提高。但在较低温度
下,氨合成的反应速度十分缓慢,需采用催化剂来加快
反应。由于受到所用催化剂活性的限制,温度不能过低,
因此为提高反应后气体中的氨含量,氨合成宜在高压下
进行。当工业上用铁催化剂时,压力大多选用15.2~30.4
MPa(150~300atm),即使在这样压力条件下操作,每次
也只有一部分氮气和氢气反应为氨,故氨合成塔出口气
体的氨浓度通常为10%~20%(体积)。决定反应的主
要因素是铁催化剂的活性,反应所产生的氨与氮气、氢
气的分离以及氮、氢气的循环使用。
铁催化剂的活性 氨合成采用添加有助催化剂的铁
催化剂。助催化剂的成分有氧化钾、 氧化铝、 氧化镁、
氧化钙、氧化钴等。开工前铁催化剂组成可
看作四氧化三铁(见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它对氨合成反应没有催化作用,
开工操作时需用氢气将它还原成金属铁才有活性。
不同还原条件下得到的催化活性有很大差异。正常生产
时,铁催化剂常因氮氢混合气中含有少量硫化合物、碳
的氧化物等气体而降低活性,通常规定一氧化碳和二氧
化碳不超过10ppm(体积)。铁催化剂的寿命(见催化剂
寿命)与其制造质量、使用条件有密切关系,短的1~2年,
长的可达8~9年。
氨的分离 氨合成的单程转化率不高,为了取得产
品氨,需将氨气从氨合成塔出口气中分离出来。工业上
通常用两种方法:①冷凝法,利用氨的临界温度比氮、氢
高的特点,只需把含氨混合气冷却,其中的氨即可从气
态冷凝成液态。温度越低,冷凝的氨越多。工业生产都
采用产品液氨作制冷剂。为了节省制冷剂用量,混合气
先用水冷却。②吸收法,利用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比氮、
氢气大的性质,在高压下用水吸收,制成浓氨水。从浓
氨水制取液氨尚需经过氨水精馏、氨气冷凝等步骤,消
耗热能较多,工业上已很少采用。但近年利用有机溶剂
吸收氨的研究,已取得了进展。
回路流程 为使氨合成塔出口气中的氮、氢气在氨
气分离以后能继续循环利用,采用回路流程,以便返回
到氨合成塔。此法的保证条件是:①不断补充新鲜氮氢
混合气进入回路;②从氨合成塔出口气中分离氨;③为
补偿回路气体压力损失而设置循环气压缩机;④回收利
用氨合成反应热;⑤为避免新鲜氮氢混合气中少量甲烷
和氩等惰性气体在回路中积累过多,必须排放适量的循
环气。为此,设计有多种回路流程。
早期氨合成流程多采用往复式压缩机,反应热未加
利用。出塔气体先经水冷却,一部分氨被冷凝,再进入
氨分离器。为降低循环气中甲烷、氩的含量,出氨分离
器后的气体要少量放空,大部分则进入循环气压缩机,补
充压力后进入滤油器,新鲜氮氢混合气也在此加入。混
合后气体通过冷交换器内上部的换热器与分离液氨后的
循环气体换热,然后在氨冷凝器中冷却到0℃以下,使大
部分氨冷凝并返回冷交换器内下部的分离器,在此分离
出液氨。分离氨后的气体去上部换热器,被加热到20~
30℃进氨合成塔,从而完成一个循环。
现代氨合成流程采用离心式压缩机(见彩图从尾气
中回收能量的三级透平气体压缩机、年产 300kt合成
氨厂的氮氢气透平压缩机),可以回收反应热(见图
现代氨合成流程)。出塔气体先经过锅炉给水预热器,
回收一部分热能后再通过换热器,将进塔的气体加热到
130~140℃。出塔气体进一步通过水冷却器,冷交换器,
第一、第二氨冷凝器,冷却到0℃以下,大部分氨冷凝下
来。在氨分离器中将液氨分离后,循环气经冷交换器进
入压缩机,与新鲜气混合,再经换热,最后进入氨合成
塔。如此循环操作,进行生产。为了回收循环气中弛放
的氢气,近年来工业上开发了膜分离、变压吸附和深冷
分离(见深度冷冻)三种方法,有的氨厂已经采用。
(陈五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