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明
朱光明烈士
朱光明(1909-1930.12.19),河南省尉氏县人。出生于贫农家庭。1927年参加革命。193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秘密在家乡从事农运工作,协助中共尉氏县委书记石文卓发展革命力量,使农会组织遍布县东、南、西60多个乡村,仅老家张市区一带,农会、穷人会会员就达2300名之众,其中赤卫队员1000余人。1930年4月,中共豫中特委委员刘仁在尉氏县张市区石潭村视察时,把张市区16个村庄定为工农游击区,武装起来的工农队伍命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7军(石文卓任政治委员),任军长。1930年9月遵照豫中特委指示,党团合并,成立尉氏县行动委员会,负责武装。是年农历9月9日,在震惊豫中的尉氏“九·九”农民武装暴动中,率领赤卫队500余名队员一举攻占国民党张市镇部,解除了镇保卫队武装,队丁反正站到暴动行列,暴动队伍乘胜直抵大庄村,并开仓济贫。因当时革命处于低潮,敌强我弱,暴动缺乏充分准备,加之骤降大雨,天已黎明,暴动队伍遭敌重兵镇压,导致失败。在白色恐怖笼罩下,被国民党县党部抄家,悬赏1000元大洋通缉,被迫转入地下工作。为了营救县委书记石文卓,被敌特诱捕,押解开封行营军法处拘留所。1930年12月19日,被军法处判处死刑,和石文卓同被捆绑在门板上,抬上黄包车游街示众。刑场上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与石文卓一起高呼口号:“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在全世界万岁!”英勇就义,牺牲时21岁。
2 朱光明教授,男,1935年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60年于长春地质学院地球物理勘探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成都地质学院任教,1980年调入西安地质学院(长安大学合并院校之一),同年晋升为副教授,1986年晋升为教授,1994年被国务院遴选为博士生导师,是中国地质大学、中南大学、石油大学(北京)、西安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中石油物探局特聘高级专家。现为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工程学院应用地球物理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长安大学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此外,他还担任陕西省石油学会理事及物探专业委员会主任、美国SEG学会会员。1990年被国家教委和国家科委授予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获金马奖。1991年被陕西省政府和中共陕西省委评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同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以来,朱光明教授在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领域石油勘探、地震波理论、地震勘探方法、信号分析与处理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990年以来,他先后承担了数项国家级及部级科研攻关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地球物理储层参数提取;小波变换及其在地震高分辨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国家863科技攻关项目2项(海上多波地震勘探技术;地震波传播与转换波成像项目),国家重大科技项目1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VSP子工程)、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土资源部重点项目2项(精确储层横向预测中的标定技术;VSP软件开发)。朱光明教授最主要的成果之一是关于垂直地震剖面方法技术的研究,他带领科研群体独立研制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VSP软件处理系统,并致力于VSP前沿课题的跟踪研究,编写了在石油和地球物理界有十分广泛影响的专著,被同行公认为是这一方向的“先行者”和“著名专家”,他领导的研究所已成为我国VSP技术的研究中心之一。他主持的可呀娘墓不仅研究档次高,而且成果丰富,曾先后获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十几年来,朱光明教授在完成科研项目的同时,还出版专著4部(《垂直地震剖面方法》,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1991年重印,获石油部科技进步二等奖;《高斯射线束合成地震地录》,西北工业出版社出版,1993年;《地球物理储层参数提取》,陕西科技出版社出版,1996年;《数字信号分析与处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被SCI检索6篇。
朱光明教授潜心科研,治学严谨,兢兢业业,为了祖国的地学科研和教育事业,他已经默默奉献了40多年,他在完成科研项目的同时,还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主讲了地球物理概论、地震勘探、弹性波理论、地震波动力学、数字信号分析与处理、垂直地震剖面、偏移成像和地球物理学进展等课程。
1985年以来,他先后为国家培养出硕士34人,博士10人。
目前,朱光明教授率领课题组成员继续从事着国家863科技攻关的研究工作。
3、朱光明(1889—1952年)原籍弋阳。民国初年在河镇开设“朱大昌栈行”。民国16年(1927),方志敏、邵式平领导弋(阳)横(峰)农民武装起义,创建赣冬北苏区。国民党当局又是军事围攻,又是经济封锁,企图扼杀方兴未艾的革命运动。朱光明应方、邵之请求,利用自己担任河口镇商会会长的便利,多次成批地将布匹、西药等物资运往苏区。他与苏区有关组织约定:物资从上饶或河口装般水运,沿信江而下,经过信江北岸苏区的般舶检查处时,红军即以检查为名,截留货物。为了掩敌耳目,朱光明则佯言货物被劫。
朱光明家屋大楼高,站在阳台上,可以望见河口全镇及信江北岸动静。民国19年(1930)12月13日红十军攻打河口时,朱光明将住房提供给方志敏、邵式平作指挥所。红军占领河口后,朱光明协助红军向工商界宣传共产党的工商政策,打消商人顾虑,开门营业。并以商会会长的合法身份,召集镇内工商界人士,为红军筹款10万余元(银元)。
新中国成立以后,朱光明被任命为铅山县人民政府工商科第一任科长,后又任卫生科长。1950年,曾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江西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50年9月至1952年,任铅山县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副主席,上饶地区土改委员会委员。1952年11月在河口病逝,终年6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