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

解释jū gōng
1.小心谨慎的样子。
2.弯身行礼。
相关人物人物介绍
原籍安徽绩溪,1929年11月出生于上海 中共党员。1952年毕业于湘雅医学院 学士学位 神经生物学 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博士研究生导师 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委员会委员;“何梁何利基金”专业评审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专家咨询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解剖学会终生名誉理事;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国际脑研究组织(IBRO)刊物《Neuroscience》编辑。
主要成果:
鞠躬教授多年来主要从事束路追踪、神经内分泌学、大脑边缘系统及化学神经解剖学的研究。在脊髓与脑干的联系、终纹床核以及脑下垂体前叶、后叶的神经支配等方面研究中有许多重要发现,尤其是发现哺乳动物可受神经直接调节,从而提出垂体前叶受神经-体液双重调节的学说,具有突破性意义,打破了垂体前叶不受神经直接调节的半个世纪的定论。此学说可能将对内分泌的正常及病理功能,内分泌疾病的病因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开辟新的研究方向。此学说已逐渐受到国际上的重视,曾应邀赴13个国家(地区)31所院校作33次报告,邀请人中有诺贝尔生理学获医学奖委员会副主席,匈牙利科学院副院长、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前苏联医学科学院通讯院士等。在国内组织的国际性学术大会上作大会报告(Plenary Lecture)3次,1998年9月将应邀在澳大利亚召开的第四届亚大生理学联合会、第二届亚大神经科学联合会、澳大利亚生理学学会年会及新西兰胜利学会联合举办的大会上作大会报告。格氏解剖学及“Autonomic-Endocrine Interaction”一书中均引用了此发现。1992年在法国尼斯召开的第八届国际内分泌大会上B.Halasz 作的G.Harris纪念报告中,指名介绍了此发现曾先后三次接受国际杂志的邀请撰写有关综述,鞠躬教授从事神经科学研究中,先后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国外杂志上发表71篇,国内杂志第一作者40篇。参加专著编写了3部,其中主编1部,作者2部。据SCI不完全统计,论文在国际上被引用600次以上。完成和承担各类基金12项,其中主持8项,参加4项,获经费125万元。鞠躬教授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成果奖6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除两项为第二作者外,其它均为第一。其中一等奖为:⑴哺乳动物垂体前叶肽能神经支配的发现和神经调节假说的提出;⑵神经损伤后背根节神经元神经调质和受体与慢性痛;二等奖为:⑴显示辣根过氧化物酶和生物凝集素技术;⑵脊神经和脊髓免疫组化的研究;⑶终纹床核的研究;⑷大鼠垂体后叶多种神经纤维的起源及追踪与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技术。目前正在开展或计划开展的国际合作研究7项。1995年获“八五”全军后勤重大科技成果奖;1996年获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同年获96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其他鞠躬:对人表示恭敬的礼仪。行礼时,两腿并拢,两手自然下垂,并于大腿两侧,上身向前弯曲,弯曲的程度越大表示礼越重。若戴帽者,应先摘下帽子。现时,流行握手礼,除在婚礼外,平时晚辈见长辈、学生对老师等表示敬意的场合不再鞠躬,以握手代之。
注音:ju gong 都是第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