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茅檐人静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1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鹊桥仙

作者:陆游

原文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题解选自《渭南文集》,作者在蜀,曾一度任南郑(今陕西汉中)军职,不久改调成都参议官,投闲置散,抱负难展,失意之极,因咏啼鹃以抒怀抱。通篇借物寓情,以环境冷落渲染凄凉气氛,以莺燕无声反衬杜宇啼鸣,悲凉悉苦。《词林纪事》引《词统》云:“去国离乡之感,触绪纷来,读之令人於邑。”

[赏析]:

译文梦中还是从戎南郑的边城角声,醒来却是闻羁旅成都的杜鹃啼鸣。“千里曜戈甲”的壮景,由此破碎为茅檐孤灯的暗夜;那“气吞残虏”的雄怀,又何堪临对这春晚的“连江风雨”?杜鹃是蜀中望帝的化身,它的啼鸣,似乎总在提醒羁人“归去”。但放翁的志向,本就在“欲倾天上银河水,净洗关中胡虏尘”,他也曾在诗中再三申诉:“四方男儿事,不敢恨飘零。”那么,这“故山”就不应只指故乡山阴,当还包含了半壁液沦落的故国河山。而半世飘然的“羁旅”,更还伴和着“老却英雄似等闲”的无限悲慨了。

赏析上片描述杜鹃夜啼的情景。词人从景物写起:茅檐篷窗,人静灯暗,再加上春晚的“连江风雨不”渲染出一种荒寂、冷清、愁苦的环境气氛。在这样的夜晚,林中的黄莺、巢里的燕子全部销声匿迹,只有杜鹃在风雨过后的月夜发出悲鸣。杜鹃,又名杜宇,这种传说中古代蜀帝灵魂的鸟,常在夜间啼叫,其声凄厉悲凉,往往触发旅人思乡之情。此时,作者听到杜鹃夜啼又会产生怎样的内心感受呢?

下片就表达这种感受。这杜鹃竟然可以在发出鸣叫,催成词人几行清泪,惊残他一枕孤梦之后,“又拣深枝飞去”,只留下几多惆怅、几多哀伤。这感受是何等深切动人啊!因为通过这样的描写,更加突出地衬托出作者客居他乡的孤寂和悲愁。结句进一步表明处境,生发感慨。是啊,词人宏图未展,壮志难酬,即使身在故土,听了杜鹃的悲鸣,也禁受不住哀痛,何况自己斗生飘泊,羁旅异地,夜闻杜鹃,怎能不一洒清泪,梦断山野呢?

纵观全词,作者先绘景,渲染气氛,再用对比托出杜鹃夜啼,接着写啼声引发的感受,最后通过联想,表达人生的感慨。可谓结构细密,层次分明。作品深沉凝重的情味,凄切悲凉的格调,令人品赏难尽,感慨不已。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