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糕鞋

概述松糕鞋是一种新形式的高跟鞋,世界各国非常的流行这种新式高跟鞋。爱美的年轻女士们穿上这种鞋底像发糕一样厚的鞋,感觉颇为良好。但是最近英国、日本研究机构的调查发现,穿这种鞋的女士容易受伤,他们把“松糕鞋”和其它高跟鞋一并称作“死亡之鞋”。
松糕鞋风靡回首整个时尚的历史,不难发现其实松糕鞋在历史的各个阶段都有着不一样的表现形式。早在十五世纪松糕鞋便在东西方都有风靡,在中国清朝的皇宫,松糕鞋便

是官宦名媛的身份标志;而在欧洲,松糕鞋最初被用作鞋套为名媛淑女服务,而后来,松糕鞋渐渐成为了风靡之物,被设计得越来越精美。由于其高人一等的关系,意大利威尼斯人则更把它视为身份的象征。而后来因为意外频生,1670年英国国会颁令禁止穿着。
英国标准研究机构通过调查发现,近两年来,英国每年平均有9000人因为穿上高跟鞋和“松糕鞋”受伤。由于高跟鞋的跟部过高或者“松糕鞋”的底部太厚,容易使人行走时身体前倾失去重心,扭伤脚部关节、踝骨或韧带,造成骨骼断裂或其它严重损伤。
日本一家学院的研究也发现,有23%的女士曾因穿高跟鞋或者“松糕鞋”在街上行走而身体失衡,跌倒在地,还有一半多的女士因此而受伤。最近,一名日本女士因为穿着12厘米高的“松糕鞋”而摔倒,跌得头破血流。
追溯松糕鞋的出现,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SalvatoreFerragamo的设计,由于当时意大利的政局不稳,原料供应变得紧张,原本用来承托足弓的钢片以至皮革均被军队征用,于是Ferragamo惟有改用其他物料代替,而水松厚底鞋就是因此诞生。到了20世纪70年代、喇叭裤衬松糕鞋更成为最流行的打扮。而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Platform鞋亦曾再次兴起,以MiuMiu及Prada的出品最抢手。
新世纪的皮鞋款式都离不开平底芭蕾舞鞋和尖头鞋的世界,不过2003年春夏随20世纪70年代怀旧热潮的回归,厚叠叠的松糕鞋亦卷土重来,再次成为潮流之选。
发展历史20世纪30年代,松糕鞋在消失了两百多年后复活了。重生的松糕鞋经过改良,结构变得更为合理。最受女性欢迎的松糕鞋则是结合了经典高跟鞋鞋跟和松糕鞋鞋底的款式。一些著名鞋业大师如Salvatore Ferragamo、 Andre Perugia和David Evins都制造了大量设计独特的松糕鞋,为后人的设计开拓的广阔的天地。
在20世纪70年代,松糕鞋几乎成了这整个年代的标志。当时无论男女,平民或者是明星,上班还是娱乐,所有的人时刻穿着松糕鞋。伦敦时装店Biba在数月之内售出75000双的记录便可想而知当时松糕鞋的风靡程度。而在设计上,70年代也是想象力最丰富的一个时间段,很多可爱的元素都被用作松糕鞋的设计,如花朵、雪糕、彩虹、星星月亮等都一一成为了主角,松糕鞋的高度当时高到两英寸才算标准。
20世纪90年代,潮流空间的扩大加上天马行空的概念,松糕鞋也就产生了不同的面貌-——各式各样的松糕运动鞋。这些新的设计与之前的各种松糕鞋一起出现,反映出20世纪90年代的多元个性。一些大的设计品牌如:让·保罗·戈尔捷, Prada,圣洛朗,维维安·韦斯特伍德等等。其中维维安·韦斯特伍德的松糕鞋还曾经在93年的时候让著名的黑珍珠纳奥米·坎贝尔在表演时摔到,于是这双跟高八寸的鞋子突然出了名,现在被收藏到了伦敦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里供人观赏。
15世纪法国宫廷服装师发明了松糕鞋。自那以后,鞋跟的高矮宽窄虽不时有变,但对松糕鞋的狂热却历久不衰。因为“鞋子与女人一同分享经历,不论你处于人生的哪一个阶段,无论身材肥胖或纤瘦,鞋子永远跟你在一起。”
16世纪:其实,松糕鞋最初的出现,是为了方便人们骑马时双脚能够扣紧马镫。直到16世纪末松糕鞋才成为贵族的时尚玩意。据说身材矮小的路易十四为了令自己看来更高大、更威武、更具自信和更具权威,于是就让鞋匠为他的鞋装上4吋高的鞋跟,并把跟部漆成红色以示其尊贵身份。
17世纪:松糕鞋开始成为男女时装的一个重要元素。这时的松糕鞋有3吋高,鞋身相当细长,鞋跟与鞋底连成一体,若你

有机会走到17世纪的街上,你会发现街上所有行人都穿著相同款式的鞋子,因为当时的造鞋技巧只能造出一款松糕鞋的样式。
18世纪:由17世纪末起,人们开始尝试制造纤细的鞋跟,可惜支撑力不足,唯有加宽鞋跟的顶部以连接鞋底,到了18世纪后期松糕鞋的高度渐渐回落,取而代之是加上丝带及蝴蝶结的鞋子。
19世纪:可爱的MaryJane鞋款首次推出,这个款式在19世纪流行了长达50年之久,当时的造鞋技术已相当成熟,流行以不同用料如缎子、丝绸及皮革来造鞋,款式亦更多元化。
20世纪20年代--凉鞋与高跟结合:当年女性对服饰抱有更新更开放的态度,而道德规范亦稍松,设计师开始尝试把“裸露”的凉鞋与松糕鞋结合,成为优雅的晚宴高跟凉鞋。
30~40年代--露趾被视为不雅:随着露趾松糕鞋的成功,露跟鞋亦开始流行。期间,潮流杂志曾唾弃这崭新的鞋款,认为当众露趾露跟缺乏修养,当然面对女性渴望解放的欲望,这个说法很快便站不住脚了。
50年代至今--松糕鞋的蜕变:松糕鞋历史中最重要的时期,早期的松糕鞋因造鞋技术及用料的限制,鞋跟只能造成漏斗状,即跟部自鞋底开始收窄,到底部再扩大。鞋跟后来虽可发展成笔直,却依然欠缺线条美。直至50年代的钢钉技术改革了松糕鞋,设计师才能设计出现今女士又爱又恨的尖细鞋跟。当年玛丽莲梦露因穿上由SalvatoreFerragamo设计的金属细跟松糕鞋令她一举成名,难怪她曾说:“虽然我不知道谁最先发明了高跟,但所有女人都应该感谢他,松糕鞋给我的事业有极大的帮助。”
松糕鞋对于女人的重要性在于:一个不修边幅的女人可能会穿旅游鞋、拖鞋,但穿松糕鞋的女人绝对精神。松糕鞋和丝袜使得美丽经历了本质的转换,穿松糕鞋对女人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在脸上抹脂粉,以前需要从头做起的事现在从脚做起,意义是极其重大的。
鞋跟分类2002年春夏季,随七十年代怀旧热潮的兴起,波希米亚民族情怀除了有花花、流苏服装外,也配衬一对厚底鞋。
厚底鞋亦分为WedgeHeel(船跟鞋)及Platform(松糕鞋)两类,分别在于前者只有后跟作高跟设计,跟形较纤巧;后者则前跟与后跟同是重型级的高跟设计;而鞋跟用料除有水松外,亦有木跟的设计,分量十足,亦充满夏日色彩。
感受穿上10年前买的松糕鞋,感觉依然很不错,一下子“海拔”高了七八厘米。
松糕鞋外形相当卡通,或圆头圆脑或方头方脑。因为底部酷似松软厚实的松糕,故被称为“松糕鞋”。
10年前,松糕鞋一度风靡全中国,所有时尚女性都人“脚”一双。它最吸引女人的地方,毫无疑问就是厚度。松糕鞋的鞋底高度从5-10厘米不等,有的甚至高十几厘米。试想一位身高一米六的女孩子,穿上十厘米高的鞋子,视觉效果顿时修长很多,也难怪松糕鞋在日本被称为矮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