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头鹀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1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褐头鹀

褐头鹀

科学分类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鸟纲 Aves

目: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雀科 Fringillidae

属:鹀属 Emberiza

种:褐头鹀 E. bruniceps

二名法Emberiza bruniceps

简介(Brandt)[1]褐头鹀(学名:Emberizabruniceps)为雀科鹀属的鸟类,俗名红头雀。分布于俄罗斯、伊朗、阿富汗、克什米尔、印度、曾见于挪威、英国、意大利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北京、西藏等地,多见于开阔地区的草原、半荒漠的灌丛和草丛中、也在沙漠的小绿洲和山区荒地、常在多水的人造景观中和住宅附近的树上以及一般在海拔1000m左右高处。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Turkmania,USSR。

拉丁文学名:Emberiza bruniceps

英文名称:Red-headed Bunting

雀形目 > 燕雀科 > 鹀属

PASSERIFORMES > Fringillidae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描述:体型略大(16厘米)的偏黄色鹀。头上无条纹。成年雄鸟清楚易识,头及胸栗色而与颈圈及腹部的艳黄色成对比。部分雄鸟有较少的红色。非繁殖期雄鸟相似但较暗。雌鸟上体浅沙皮黄色,下体浅黄,头顶及上背具偏黑色纵纹。与黑头鹀雌鸟的区别为腰及臀黄,翼羽羽缘皮黄而非白色。幼鸟灰色较重,纵纹浓密且延伸至胸。

虹膜-深褐;嘴-近灰,嘴端深色;脚-粉褐。

叫声:于突出的栖处或于飞行时作叫,鸣声为沙哑的单调twip声似黑头鹀叫,但较细?R灿薪鹗粢舻胶iff和沙哑的jiip及prrit声。

分布范围:中亚,越冬至印度。

分布状况:地方性常见,繁殖于阿尔泰山、天山及新疆极西部。漂鸟至北京及香港。

习性:栖于有灌丛或矮树的开阔干旱平原。

注:于伊朗北部与黑头鹀有混交。

异名: Emberiza icterica Eversmann, 1841 ,

命名人及年代: Brandt, 184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