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行僧

简介苦行僧,是指早期印度一些宗教中以“苦行”为修行手段的僧人。“苦行”一词,梵文原意为“热”,因为印度气候炎热,宗教徒便把受热作为苦行的主要手段。现在一般比喻为实践某种信仰而实行自我节制、自我磨练、拒绝物质和肉体的引诱,忍受恶劣环境压迫的人。
【拼音】kǔ xíng sēng
【解释】苦行:某些宗教徒的修炼手段,用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来磨炼自己。指出家修行的人。现用来形容放弃正当物质享受,一味苦行的人。
宋 苏轼 《与元老侄孙书》之二:“老人与 过 子相对,如两苦行僧耳,然胸中亦超然自得,不改其度。”
清 曹寅 《山矾》诗:“婆娑自比 小山 桂,寂寞甘同苦行僧。”
胡乔木 《痛惜之馀的愿望》:“共产主义者不是苦行僧。我们的自我牺牲的目的不是死亡而是生命,不是自己(更不必说别人)的痛苦,而是人民(当然也包括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