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声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1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赵声

赵声(1881—1911)

原名毓声,字伯先,号百先,江苏丹徒(今镇江)大港镇人。民主革命党人。清末著名革命家。他少怀大志,能文善武。17岁中秀才。光绪二十七年(1901)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和陆师学堂,开始接触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学说。1903年2月,东渡日本考察,与黄兴结识,同年夏回国,任南京两江师范教员和长沙实业学堂监督,积极宣传革命思想,曾撰写七字唱本《保国歌》,秘密散发。1905年秋后,任江阴新军教官。不久辞职,随郭人璋到广西,任广西巡防营管带。后回南京任33标2营管带,后升为标统。他秘密传播革命思想,外联同志,积极策动反清武装斗争。

1906年春,在南京加入同盟会,更加注意扩大革命行动,于兵营内设书报阅览社,加紧向士兵灌输革命思想和启发民族意识。翌年春到广东,任广东新军二标标统。一年后改任新军第一标统。后因联络革命党人谋举义事,被两广总督张人骏所疑忌,被迫于1909年3月弃职回归故里。宣统元年(1909)底再度返回广州,参与策划指挥广州新军起义,率部在城中作内应,由于新军指挥倪映典牺牲而军中无主,起义猝因失去联络而失败。后脱险逃到香港。1910年11月,应孙中山之召,与黄兴等再次筹划广州起义,并被推举为统筹部副部长。1911年,南方各省同盟会会员汇集广州,发动辛亥广州起义,赵为起义军总指挥,准备发动十路进攻,并亲率苏皖党人百人,进攻清军广州水师提督署。后因其为广州城内官吏所熟识,不便先入城。27日,副总指挥黄兴率先发动起义,与清军激战一昼夜,终因寡不敌众而告失败。他于28日晨赶至广州已无法参战,被迫撤退。由于广州两次起义均遭失败,他忧愤成疾,于1911年5月18日在香港病逝。民国元年(1912)被南京临时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著有《保国歌》。

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赵声年轻的生命化作推翻封建、开启共和的惊天巨雷,为中华民族的崛起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画卷中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赵 伯 先 事 略章士钊著

壬寅冬,愚年二十一,挈弟勤士游学金陵。时山阴俞明震+,以儒吏长江南陆师学堂,号得士,遇英年能文者厚,愚一小时,草“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论”数千言,辞趣敏妙,为俞君激赏。既至校,知有赵声伯先其人,文章风义冠绝于堂,则大喜。引而亲之,相许备至。愚性和易而伯先豪纵,情反而爱至。有莫之为而为者,此为余交伯先之始。

伯先,丹徒大港人。而魁梧多力,相貌不类苏产,又激于意气,跅驰不霸,被酒大言,无所避就,尤与寻常苏人异撰。伯先年十九为秀才,文名噪甚,顾抑塞不安于乡,浪游江、淮间,复无所遇。尝僦居南京僧寺,寺近陆师学堂,伯先偶代某生执笔,为俞君研诘得实,则亟延致伯先,特要入校,此伯先治兵学之所由也。

愚在校未久,辞赴上海,主《苏报》,言革命,伯先循资完业,曾一渡日本,考询军政,归两江师范学堂为教员,非其好也。时排满之论,起于江湖。愚喜昌言,而伯先则谋济事,尝秘草“七字唱本”激劝士卒,号《保国歌》,文辞肫至,读者莫不感泣,余为印布数十万份。湖北曹工丞且为麻鞋负櫜,走数千里散之。一时长江上下游之兵若匪,人手一纸,习其词若流,而不审为伯先手笔也。

癸卯秋,愚潜反宁,为会于北极阁。假借俄事,极论革命。南京学生咸集,为内地公开演说之蒿矢,声势甚盛。顾伯先少之,以为徒招吏忌无裨于实。是夕,果为宁绅缪荃孙举发,牒地方吏捕余,愚既宵遁。伯先亦坐是不安于校,则走长沙,同人羁为实业学堂监督,尤非其好也。又起北行,入观禁城,潸焉出涕,更出榆关,放歌无侣。适保定有秋操事,伯先投某镇充队官,冀有所图,亦无大验。久之,反宁,任江宁督练公所参谋官。旋教练江阴新军。

时道员郭人漳好与革命党往还,党人亦欲倚以集事。伯先则随人漳入邕,年余,而志不逞。适本省拟行征兵制,伯先趋归,成之,以功管带三十二标第二营,旋升标统。恒为兵士阴述种族大义,满人端方再为江督,惎伯先甚。伯先部兵习闻湘乡曾氏扶清灭太平军不道状,因火后湖神座,毁曾遗像,一军尽欢,讦者指伯先为乱,端方将假是兴大狱,统制徐绍桢隐右伯先,得以身免。往就粤督张人骏于广州,任督练公所提调,旋统带新军第二标。

时郭人漳为防军统领,势张甚。廉州人士刘恩裕以抗税起兵,志士有从之者,人骏檄伯先率步兵一营,炮兵一队剿之。伯先以其机可用,大喜。则密遣人与恩裕计事,而约人漳为应。人漳告密,说浸传于外,伯先审事坏,而恩裕亦下材不足言大计,乃驰告同志,使散去。并于阵中单骑往讽恩裕他窜。恩裕卒不之省,遮伯先击之。伯先不得已,挥兵进,廉事一战而定。伯先设宴廉之南郊海角亭,与将士痛饮,席间赋诗,有“八百健儿齐踊跃,自惭不是岳家军”之句。顾伯先隐痛益深,而人漳媢疾益甚,日讦伯先于人骏所,适端方亦有来电,称赵声才大,而志不测,不可用,人骏惑焉。伯先不自安,弃职归,而终不能忘情于粤也。

复走香港,为倪映典密筹攻粤策,事败,映典殉.伯先乃往顺德,谋再起,卒以会党志异,省中又名捕急,因返港,躬耕以乐其意,时从者数十人,易散难集,又贫无所得食,留戌至艰,略师汉赵充国遗意,相约租田而耕.伯先朝执锄,夕执笔,自食其力,并以食同人,若旷然有遗世独立之思也。

扬州熊成基者,伯先江南所部卒也。清西后母子死,成基骤起兵安庆,事败,走海外,复谋刺载涛于哈尔滨,事泄,死之。伯先固不以国土期成基,至是乃太息曰:“昔在南京俊士如云,若成基者,殊碌碌,今所成已如是,吾辈何面目见天下士”。闻者泣下。

番禺汪兆铭刺载澧于京师。未中,下狱。伯先益愤励,起往南洋群岛稍备军实,还香港,设同盟会,伯先被推为总部部长,议以广东为发难地,分东西两军,取道北伐。西军经广东,入湖南,会师武汉,黄兴主之。东军贯江西,出湖口,直下江南,则伯先为帅也。顷之,伯先所养士邓明德,密布机关,陷于粤捕,死焉。夙计不得不变,则谋以一队劫杀水师提督李准。一队攻取督署,一队堵塞满营,一队占火药库、军械局。一队接应各路,一队进攻兵工厂,队员皆同人自充之。新军一二两标届时策应,即各部署定。期以辛亥四月一日一举而取广州,黄兴为中总司令,先率同仁入粤。伯先与胡汉民留守香港,至期会合。于是吴、楚、闽、粤、滇、桂、洛、蜀、越、皖、赣十一省制才士乐赴国难,无所图利者,相继来集,临发前一夕置就高会,仰天而歌,群有死之之心焉。革命党人,于斯极盛。

会粤人温生才自南洋袖弹归,击将军孚琦,殪之。粤垣大索,十一之士者,大抵不习广州方言。又归自东京,服态殊异,易为逻者所得。三月二十日,均奉兴暂退令,纷纷旋港,伯先大惊。拟次日自行入粤规划。夜接兴电,谓事尚可为,促均更进,择又大喜。明日,全部以早晚轮渡分赴战地。伯先取晚轮,以晦日晨达广州,而事已前败。七十二烈士俱殉,世所传黄花岗之役者也。伯先乡人宋建侯、石经武、华逐电、阮德山、徐胜西、封冠卿等六人均死之。

伯先甚痛,扶病赴顺德,谋再举,不就,擎枪自裁,遇阻未遂。乃奄奄经澳门归港寓,而伯先大病矣。四月八日,腹痛不止,医者谓是盲肠炎,非割不治。十七日割之,血黑色,肠有腐者。十八日晨,口吐紫血,势已莫救。十九日午后,神志忽爽,勉侍疾诸君甚切至,并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之句。泪随声下。同人亦各复流涕,张目曰:“吾负死难诸友矣!雪耻唯君等。”言讫,目闭而泪出不已,自是不复能言。翌日下午一时,遂逝。时辛亥四月二十日也。年三是有二。初葬于香港茄菲公园近山巅,碑曰:“天香阁主人之墓”民国元年,移葬镇江南郊竹林寺。

自伯先为将,以至死事,中更十年,愚由上海而日本,而英吉利,以学自遮,不省国事,兹篇所纪,盖无一役身与。耻何如也。伯先死耗,愚与长沙杨守仁居泥北淀,共闻之,守仁至狂愤自沉其身。独愚逡巡返国,逢民国纪元,事去伯先之死已半岁,自尔以来,国人所为,几无一不负先烈,而愚之自暴自弃,深愧死友尤不胜言。追念曩事,怀惭何已,谨状。

赵 声 大 事 年 表

1881年3月16日 赵声出生于江苏镇江新区大港镇。大港始祖赵子褫,父赵蓉曾,母葛氏。

1894年 因大港的巡检司衙役无辜敲诈拘捕乡民,赵声直闯巡检司,解救无辜贫民,被誉为“义侠少年”。

1897年 赵声学业有成,考中秀才。

1898年10月 离家出游,考察民情。

1901年秋 赵声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投笔从戎。同年,插入江南陆师学堂学习。

1902年年底 毕业于江南陆师学堂。

1903年2月 赴日本考察军政。

1903年夏 日本回国,在家乡创办了“阅书报社”、 “安港学堂”和“体育会”,集中培训热血青年。

1903年夏末 应聘担任三江师范学堂教师。在校期间,秘密编写七字唱本《歌保国》。

1903年9月 发起和组织了三江师范学堂、水师学堂、陆师学堂等校师生数千人,在鸡鸣寺北极阁举行集会,抗议沙俄侵占我国东北的暴行。同年,应聘到湖南长沙实业学堂任历史、兵操教师。

1904年6月 北上保定,投入北洋新军,策动革命。

1905年秋 出任江南南洋新军督练公所参谋官。因出色的军事才能,深受上司器重,委以江阴新军教练。同年,任广西新军管带(营长)。

1906年 任暂编南洋新军第9镇(师)17协(旅)33标(团)2营管带。同年,升任33标标统。2月,加入同盟会,并被举为长江流域同盟会盟主。冬,因鼓励士兵剪辫子,纵容士兵焚烧曾国藩神祠画像,筹划起义,被削去兵权并离开队伍。12月,回任第9镇营中军官。

1907年春 策应孙中山,赵声奔赴广东。任广东新军2标2营管带,旋即升任2标标统。

1908年春 任黄埔陆军小学监督。其间以黄埔陆军小学堂为基地,大力培植革命分子,积极筹划在广州发动新军起义。

1909年10月 根据孙中山的指示,赵声到达香港,担任广州起义总指挥,并制定了具体的起义计划。

1910年 组织领导庚戌广州起义。

1910年6月 应孙中山先生电召,启程赴日会晤孙中山。

1910年6月底 孙中山、赵声、黄兴在南洋商决大举之策,赵声任香港同盟会会长。中国同盟会总部从东京迁至香港并设总机关部,同志举孙中山为外部总长,赵声为内部总长。

1910年11月 参加孙中山在槟榔屿召开的同盟会主要领导人会议。

1911年1月 广州起义领导机关统筹部成立,赵声任副部长兼交通课长。3月10日,在统筹部召开的“发难会议”上,决定赵声任起义总指挥。会后,赵声深入各先锋队中作战斗动员和军事辅导。

1911年3月29日 赵声率部赶往广州参加起义。由于先期到达广州的副指挥黄兴,运筹不当,起义失败。

1911年4月8日 赵声积劳忧愤,盲肠炎发作。面对失败后的消极局面,他不顾自己的病情,深切勉励同志说:“吾负死难诸友矣,雪耻唯君等”。

1911年4月19日 病情恶化,临终前连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4月20日下午13时,与世长辞,时年31岁。

1911年4月 以其弟赵念伯长子俊庠为嗣。

1912年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追赠赵声为上将军。4月,赵声灵柩由香港迁葬镇江南郊竹林寺旁,建墓、立碑、树牌坊,彰显其业绩。

1926年冷御秋等镇江地方人士,发起在镇江云台山建设“伯先公园”,缅怀赵声的丰功伟绩。

1931年 “伯先公园”落成开放;伯先路命名;赵伯先铜像建成。

1992年 镇江市政府在赵声故里设立镇江经济开发区,简称“镇江新区”。命名主干道为“赵声路”。

2006年 新区实现“三年大变样目标”修缮伯先故居。

赵声(伯先)故居

故居为其太祖父留传,始建于19世纪中叶,占地923平方米,建筑面积735平方米。故居为砖木结构,坐北朝南,前后四进,东侧为厢房,第三进为楼房,设书房“天香阁”,整个建筑为中国传统江南清式民居风格。赵伯先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其后裔也一直居住在这里。1999年12月,赵声故居被镇江市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年久失修,故居损毁较为严重,也存在安全隐患,2006年6月起镇江新区投入500多万元,按文物管理部门修缮如旧的要求对故居主体进行了修缮。如今,赵声故居已成为革命教育基地和对外交流的窗口。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