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学院简介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是一所以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为主,重点培养劳动关系、经济管理、公共管理人才的部属普通高等学校。学院具有五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为我国各级党政机关、工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2003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原中国工运学院改制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改制后的中国工运学院正式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院以实施普通本科教育为重点,并积极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学院拥有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学者、教授,有一支学历层次较高、专业结构较好、科研能力强、年龄梯队合理的教学和科研队伍,学院的教学科研在劳动关系、劳动法律、社会工作、工会理论与实践 、劳动安全、劳动与社会保障、企业民主管理、中国工人运动史等领域居国内先进水平,并同国外有关组织、院校和科研机构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学院坐落在北京市海淀区花园村,院内环境优美、教学生活设施齐全,是理想的学习、研究场所。
校区分布学院现有北京及河北涿州两个校区,占地总面积630亩,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建有教学楼、图书馆、礼堂、学生活动中心、现代化运动场、学生公寓、培训大楼、电教中心、语音室、教学实验室等各类办学设施。学校校园计算机网络,覆盖学院在北京和涿州两校区所有教学、科研和管理机构及大部分学生宿舍。学院图书馆现有藏书38万册。
院系设置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是经教育部正式批准、中华全国总工会直属的唯一一所普通高等院校。近年来,该院紧紧围绕精品化、特色化、国际化的办学宗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分别设有劳动关系与工会学系、公共管理系、法学系、经济管理系、英桥高等职业学院(二级学院)、基础理论部、计算机网络中心等十余个院系(中心)。
专业设置学院现有社会工作、法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工商管理、财务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安全工程、劳动关系、汉语言文学、新闻学、企业文化等十几个个本科专业,学生毕业后授予学士学位。
专科设置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数控技术、旅游英语、计算机应用、艺术设计等专业。
在上述专业中,社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经济法或劳动与社会保障方向)、安全工程、劳动关系等专业是我院的特色专业。这些特色专业既立足于工会,同时又面向全社会,培养能在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以及各类行政组织、企事业单位服务的、具有较高文化道德修养、智商和情商有机结合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师资介绍为适应普通本科教学的需要,学院通过实施“优秀人才引进计划”、“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等措施,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教学和学术水平较高、适合学院发展规模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64人,其中具有正高职称的专任教师19人、具有副高职称的专任教师48人。教师中具有硕士及博士学位的占教师总数的79%。学院共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8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北京市优秀教师2人,北京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3人。根据教学的需要,学院还常年聘请其他普通高校的学者、专家以及政府机构、大中型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学院的兼职教师。
历史沿革学院前身是建于1946年的晋察冀边区行政干部学校,1949年初迁至天津,更名为华北职工干部学校,1949年9月根据刘少奇同志的指示改名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李立三同志担任第一任校长。学院建校以后,始终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陈云、彭真、薄一波等领导同志曾多次接见学员代表并到学校视察指导工作。1954年经党中央批准,学校从天津迁至北京,刘少奇同志亲自审定学校校址,并在全国首创劳动经济专业,为工会系统和政府劳动行政管理部门培养了最早一批劳动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当时全总干校与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并称为全国三大干部学校。“文革”期间,学校停办。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全面恢复。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的倪志福同志兼任复校后的第一任校长。从1978年复校至1982年的五年多的时间里,干校共举办各种培训班33期,培训学员5580人,为我国改革开放后中国工运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工会工作专门人才。
1984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全总干校正式改建为中国工运学院,开始面向工会行业和社会开展成人学历教育,陈云同志亲自为学院题写校名。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努力,至1991年,学院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成人高等院校。1992年,学院开始面向全国招收成人高等教育劳动模范本科班学生, 1997年,学院开办函授教育,1999年开始招收普通高等职业教育学生,2000年起受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和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联络办公室的委托并经国家教育部特批,为香港工会联合会和澳门工会联合总会及其他社团组织招收培养社会工作专业成人专科学生。
经过近十多年的发展和建设,中国工运学院逐渐发展成为一所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成人高考院校,并成为全国工会干部教育的最高学府和中国工运理论的研究基础。1991年在北京市组织的成人高校综合评估中,学院荣获北京市第一名,并被评为全国成人高等教育先进单位。1997年学院被国家教委授予“全国成人高等教育评估先进学校”,被北京市教委授予“北京市成人高校示范校”的称号。
2003年5月,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工运事业发展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学院的自身发展,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中国工运学院改转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并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科研概况在重点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同时,学院还重视科研工作的建设与发展。学院把科研工作作为强校之本,不断推动科研工作向高水平、有特色方向发展。通过健全科研规章制度,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建立学术研究所,为学院教师的学术研究创造良好的内外部条件。自2003年学院转制以来,累计获得了7项国家级科研项目,3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公开出版学术专著、译著23部,学院教师主编和参编的教材和辅助教材50部,其中《中国劳动关系学》和《企业文化学概论》两部教材已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学院教学科研人员在国内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11篇,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319篇,其中被SSCI和CSSCI)收录的论文达到17篇。《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为中国政治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学院科学研究中心下设有劳动关系研究所、企业发展研究所、文化与传播研究所、劳工研究所、劳动力市场研究所等10个研究所。学院的工会理论研究、工人运动史、劳动关系理论、劳动法学、劳动经济等学科的学术研究水平在国内居于前列。
学生生活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活动。学校现有空山新雨文学社、翔远社、追求学会等近十个学生社团组织,组建有合唱团、乐队、舞蹈队、健美操队等多个学生艺术团体以及棒球队、排球社、足球队等多个学生体育组织,定期举办大学生艺术节,化节,体育节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同时,在学生心理辅导、解决贫困生生活困难、学生就业指导等方面成立了勤工助学协会、就业学会、心理协会等,配备了专门人员,制订相关措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现有社团40余个。
对外交流学院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与美国、日本、俄罗斯、德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越南、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和学术研究机构开展了合作与交流活动,并与国际劳工组织、艾伯特基金会、英国英中协会等组织开展了长期的项目合作,与日本爱知大学、越南工会大学、俄罗斯劳动与社会关系学院、新加坡劳工学院、韩国劳动教育学院等国外院校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学院还聘请在工会及劳动研究领域的外籍专家来校授课,每年派出教师出国访学、进修,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并与国外高校和学术研究机构合作举办国际性和区域性学术会议,开展了多项重大合作研究,扩大了学院办学的国际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