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肩弧足空首布

尖足平首布是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
春秋至战国早期(公元前8-5世纪)主要为周王畿铸币,卫、宋等国亦有少量铸造。形制特点为长銎(音穷),平肩,足线向上呈弧形弯曲。四周有廓,銎上多有三角形或不规则穿孔,銎内常见残留范泥。平肩弧足空首布一般分大、中 、小三型。大型布通长10厘米、足宽5厘米左右,重约35克;铜质精细,造型规整,系早期所铸。钱面铭文多为单字,内容为记数、记干支及吉利语等约180种。中型布通长8.5厘米、重15~20克左右,铭文一至四字。小型布通长7厘米、重13克左右,钱文多为二字;制作较粗糟,系晚期所铸。据建国前己发现的近万枚平肩弧足空首布中,钱文不同者共约200种,多已获释,亦有少数存疑待考者。
成色年代:春秋早中期 形制特征:平肩、裆部呈弧形,銎(音穷)长,有穿孔,銎内一般留有寒。面文铸有干支、数目、天象、地名、事物、阴阳五行、方位、吉语等。币材多为青铜。空首布是春秋战国时期仿制农业生产工具青铜铲而来的铸币。这种平肩弧足空首布主要行用于东周的王畿之地,大多铸有文字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