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蔓子

其人简介:巴民族之魂——巴蔓子将军
周武王讨殷商,伐纣王时,“实得巴蜀之师”(《尚书》);“巴师勇锐,歌舞(战阵)以凌(压倒)殷人”。周天子立国,建周朝,封姬姓子弟为巴国君王,统巴人之地,建都江州(今重庆),为当时“南土诸侯王国之首”。
经春秋、战国,巴国出现了一位代表一方的英雄——巴蔓子将军。
历史记载:巴国内乱,国君遭受胁迫。蔓子将军曾向楚国国君求援,并许巴国三座城池为酬。内乱平息,楚国使臣来求践约。他委婉、慷慨以答:“许诺,为大丈夫之言。然,巴国疆土不可分,人臣岂能私下割城。吾宁可一死,以谢食言之罪。”言毕,刎颈自尽,满座大惊。
使臣无奈,捧蔓子将军头颅归。楚王唏嘘:“如得此忠臣,又何需几座城池。”遂以上卿之礼葬其头颅;巴举国悲痛,于国都厚葬巴蔓子将军无头之遗体。
据晋朝的常璩《华阳国志》记载:
周之季世,巴国有乱。将军蔓子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救巴,巴国既宁,楚使请城。蔓子曰:“籍楚之灵,克弭祸难,诚许楚王城,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头授楚使。楚王叹曰:“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乃以上卿之礼葬其头。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
据清朝道光《忠州直隶州志·卷一·沿革》记载:
周为巴国地。(《华阳国志》:武王克殷,封姬姓于巴,爵之。以子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丰都,后治阆中。战国时,与楚婚。及七国称王,巴亦称王。按周末巴国内乱,将军蔓子求救于楚,许以三城,楚救巴。遣使索城,蔓子刎首存城。相传忠州乃三城之一。又为蔓子故里,故祀名宦并祀乡贤。)……唐贞观八年,以蔓子严颜故,改名忠州。《忠州直隶州志·卷七·武备》亦有记载。
世人评价:2005年2月17日的重庆媒体上这样写道: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身首异处,而能由两国交战以“上卿”或“诸侯”之礼为举哀或安葬的将军从古至今只有两位,一位是三国时代的关羽,一位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巴蔓子。关羽的生平和功业,典籍记载得很清楚,演义描写很生动,世人皆知,但巴蔓子将军的事迹只能从《华阳国志》中寻找到一段简单的记载,至今仍然充满神秘。
关羽是因误国而被迫受死的,巴蔓子则是因为护国而主动赴死的,关羽之死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弱点,留下懊恼和惋惜;巴蔓子之死却让人看到了人性的光辉穿透危急和苦难,留下的是超越家国恩怨的勇气,是支撑我们的民族历久不衰的智慧和胸襟……
巴蔓子,是巴人精神的化身,为大义凛然、笃诚笃信、救国救民的楷模。
巴蔓子墓:

巴蔓子墓位于重庆七星岗莲花池渝海大厦(上海一百商场旁家具商店负一楼)。
现存墓碑为民国初荣县但懋辛题,曰“东周巴将军蔓子之墓”,始建年代已不可考,历代皆有所修葺。现存巴蔓子墓重建于1922年。
巴蔓子生于东周末年的临江城(今忠县)。巴蔓子为保城池而自刎,后人念其忠诚,改临江为忠州。巴蔓子刎首留城处的古城墙位于县城东门,现依然可见。
现重庆巴县有双忠祠上对联:“国士无双双国士; 忠臣不二二忠臣”。双国土:即指巴蔓子将军和秦良玉。巴蔓子,战国时代中后期人,巴国将军。秦良玉,明朝四川忠县人,明朝末期著名的抗清女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