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血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0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人造血

人造血是一种乳白的、完全人工合成的复苏DA,以代替人血中输送氧气的血红蛋白。1933年,人造血首批研究取得成果。1966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两位教授格拉克和高兰做了一次示范表演,将一只小鼠完全浸没在全氟化碳液中仍能活着,这是因为在这种溶液中小鼠仍能得到生存所必需的氧气,所以不致于因窒息而死亡。但是,这种全氟化碳溶液不能同血液混合。

克拉克和高兰发现碳化氟能像血液一样,吸收空气中的氧。1966年这两位科学家把一些小鼠放入一桶液体中,并将小鼠完全浸没在液面下,按说下鼠应该在数分钟之内死亡,但它们却活了好几个小时,桶中的液体含有碳化氟和水,碳化氟分子同水中的氧气结合,并进入小鼠的血液内。在发明血液替代品的道路上,克拉克和高兰迈出第一步。

图:这种人造血含有人造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血液中能携带氧气的分子。当血红蛋白携带有大量的氧气时,血液呈鲜红色。

第二年,另一位美国亨利·斯洛维特给几只兔子注射了含有碳化氟和蛋清的混合物。他发现如果这种混合物不超过血液总量的三分之一,兔子就能够成活。

第一位接受人造血的是日本科学家内藤良知。1979年,他给自己注射了200毫升人造血。如今,医生已经用了多种不同配方的人造血供急救时应用。

输血时人造血只能和血液一起使用。它常用于那些需要大量输血的病人,如受到三度烧伤的病人。

1967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享利·斯拉维特终于在补充蛋白质的情况下,使全氟化碳溶液乳化。但是这种乳化液仍然有使血液凝聚的危险,并有可能堵塞某些毛细血管。

日本医生良知内藤在日本福岛中心医院遇到一个具有罕见血型的急诊病人,由于没有办法为其输血,只好给他注射了人造血,并获得了成功。

1980年6月19日和6月30日,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分别给两位病人输入造血,患者无任何不良反应,均已康复。这种人造血液是由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第三军医大学经过5年努力研制成功的。它呈乳白色,无血型之分,任何人均可使用,从而避免了输血的交叉感染。而且化学性质稳定,可在工厂大量生产,保存期也比血液长。人造血液具有血液的主要性能,它与只能维持血压的普通替代血浆不同。其载氧能力约为血液的2倍,在大量失血的情况下输送这种人造血能维持机体组织的生存,同时还可治疗许多疾玻因此,氟碳人造血临床应用成功,引起了国际医学界的普遍重视。但日本和中国目前制造的氟碳人造血尚未具备普通血液那样输送养分的功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