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战奇法
中国古代分条论述战法的兵书。约成书于北宋末。明崇祯本《韬略世法》称该书为南宋末谢枋得编辑,原作者已不可考。清雍正后被更名为《百战奇略》,题明刘基撰,实系清人伪托。现有明刻本存世,10卷,3万余字。《百战奇法》以《武经七书》等古代兵法为依据,以五代前的战例相印证,书列百目,着重论述了古代战争的作战原则和方法。它指出:“用兵之道,以计为首”(明弘治十七年《武经总要》附刻本《百战奇法》,下同),了解和分析敌我的实际情况,是制定用兵方略的前提。只有在“计料已审”之后出兵,才能无往而不胜。它认为:“凡兵家之法,要在应变。”强调因变制敌、灵活用兵,不同敌情采取不同作战方式。有胜利把握时,要采取进攻作战,无胜利把握时,则应采取防御作战;我众敌寡时,要分兵多路进击敌人,敌众我寡时,“当合军以击之”;对初来阵势未定之敌,要“先以兵急击之”,对阵严锋锐之敌,则“候其阵久气衰起而击之”;对人多粮少、外无救援的守城之敌,要缓攻,而对人少粮多、外有强援的守敌,则应速取,等等。强调要采取各种巧妙手段惑敌、误敌,致敌“有破灭之势”而歼之。如,我强则示敌以弱,我弱则示敌以强;我欲远渡,示敌以近济,我欲近攻,则示敌以远击;敌强则“卑辞厚礼,以骄其志”,敌众“则设虚形以分其势”,敌贪婪则设饵 “以利诱之”,敌之君臣和则“遣谍者以间之”,敌之邻国则交之“以为己援”;交战中,或“惊前掩后”,或 “声东而击西”,“使敌人不知其所备”,以出奇制胜,等等。还强调作战中要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认为这是实现“以寡敌众,以弱胜强”的重要因素。因此,主张“若有形势便利之处,宜争先据之”:山战“须居高阜”,谷战“必依附山谷”,水战“须居上风、上流”,泽战则应坚守“环龟”(即四周低中间高之地)。并且,在不同地形、气候条件下作战,要采取不同的作战手段和战法:在丘陵山地对敌骑兵作战,要使用步兵;在平原旷野对敌步兵作战,要使用骑兵和战车;在干旱天候对营于草莽山林之敌,可采取火攻;而在风雪天气作战,则要乘敌不备,“潜兵击之”,等等。
《百战奇法》对军事斗争中的对立统一关系,诸如强与弱、众与寡、攻与守、进与退、胜与败、安与危、利与害等,分篇立论,对比分析,说明相反相成的道理,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该书简明扼要,事理结合地论述用兵之道,颇具特色,有参考价值。但书中所反映的统治阶级企图靠战争进行掠夺的思想及诬称起义人民是“叛逆”、“贼寇”等内容,则是封建糟粕。
目录
第一卷
计 战 谋 战 间 战 选 战
步 战 骑 战 舟 战 车 战
信 战 教 战
第二卷
众 战 寡 战 爱 战 威 战
赏 战 罚 战 主 战 客 战
强 战 弱 战
第三卷
骄战 交战 形战 势战
昼战 夜战 备战 粮战
导战 知战
第四卷
斥战 泽战 争战 地战
山战 谷战 攻战 守战
先战 后战
第五卷
奇战 正战 虚战 实战
轻战 重战 利战 害战
安战 危战
第六卷
死战 生战 饥战 饱战
劳战 佚战 胜战 败战
进战 退战
第七卷
挑战 致战 远战 近战
水战 火战 缓战 速战
整战 乱战
第八卷
分战 合战 怒战 气战
逐战 归战 不战 必战
避战 围战
第九卷
声战 和战 受战 降战
天战 人战 难战 易战
离战 饵战
第十卷
疑战 穷战 风战 雪战
养战 畏战 书战 变战
好战 忘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