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啸
中山大学教授男,中山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背景:
2000年,博士,通信与信息系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997年,硕士,通信与电子系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991年,学士,应用数学,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工作经历:
2004.7—现在,中山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2.9—2004.12,香港城市大学,Research Fellow
2000.10—2002.9,哈佛大学,Postdoctoral Fellow
2000.6—2000.10,特拉华大学,Research Scholar
1999.3—1999.6,香港城市大学,Research Assistant
1991.9—1994.7,河南焦作大学,教师
研究兴趣:
信息理论及其应用
编码调制理论及其应用
代数编码理论及其应用
近年发表的代表性论文:
[1] A.Kavcic, X.Ma and N.Varnica, “Matched information rate codes for partial response channels,” IEEE Trans. Inform. Theory, vol.51, pp.973-989, Mar. 2005.
[2] X. Ma and Li Ping, “Coded modulation using superimposed binary codes,” IEEE Trans. Inform. Theory, vol. 50, pp.3331-3343, Dec. 2004.
[3] X. Ma and Li Ping, “Iterative detection/decoding for two-track partial response channels,” 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 vol. 8, no. 7, pp.464-466, July 2004.
[4] X. Ma and Li Ping, “Power allocations for multilevel coding with sigma-mapping,” IEE Electronics Letters, vol.40, no.10, pp.609-610, May 2004.
[5] A. Kavcic, X. Ma and M. Mitzenmacher, “Binary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channels: Gallager codes, density evolution and code performance bounds,” IEEE Trans. Inform. Theory, vol.49, no.7, pp.1636-1652, July 2003.
[6] X. Ma and A. Kavcic, “Path partitions and forward-only trellis algorithms,” IEEE Trans. Inform. Theory, vol.49, no.1, pp.38-52, Jan. 2003.
[7] X. Ma and X.-M. Wang, “On the minimal interpolation problem and decoding RS codes,” IEEE Trans. Inform. Theory, vol.46, no.4, pp.1573-1580, July 2000.
西北师范大学教授1966年生,汉族,西北师大历史系毕业,2002年7月晋升副教授,2007年8月晋升教授,同年入选 陇东学院学科带头人, 现任历史系副主任。 2005年考入西北师范大学,攻读文学院专门史方向博士学位,2008年7月毕业。长期承担《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经济史》等课的教学,1996年和2001年两度获本校青年教师课堂评优赛优胜奖。2004、2006年连续评为 陇东学院第三、四届中青年骨干教师。 在教学中,推行“课堂辩论法”教学改革,获得较好成绩与评价,该成果被评为 2003年度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人物和西北区域史、边疆史,截止2007年,在 《安徽史学》、《兰州大学学报》、《求索》、《新疆大学学报》、《宁夏大学学报》、《西域研究》、《西北民族大学学报》等刊物 共发表各类论文 60余篇(其中核心以上15篇)、 专著《左宗棠在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5 年 9 月出版), 26 万字;参编《西北通史》(清代卷,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10 月出版),任副主编,主持晚清部分的编写与统稿工作。论著与科研成果曾获甘肃省高校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甘肃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
大连大学工学院教师马 啸 男,1924年2月生,安徽省安庆市人,回族。原名马肇璞。194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在大连工学院(现名大连理工大学简称大工)历任院长秘书,土木系助理系主任,党委常委教务长兼外事处长,大工《日汉技术辞典》编委会副主任等。后聘任大工出版社顾问兼编委会主任。1948年至大连大学工学院(大连工学院前身)的创建工作,自此在这所全国重点大学终生奉献干高等教育工作逾四十年。50年代起,就注重延聘教师,集聚人才并提议“把政治可靠,确有才华,有群众威信的专家教授提拔到校领导岗位上来,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求使自己“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主张付措实施。注重师生德才素质同步提高,以“坚持”务实、创新的思路改革教学,重视知识更新,各极支持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组织国内外学术交流和人才交流,大力选拔中青年教师出国深造,大多成为校、院领导、博士生导师学者或院士,为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打下坚实的基础。他还努力建设多层次多种形式的高教体系,积极参与组织了我国与外国合作的第一个培训高级经济管理人才的基地,中美合办的《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的创建工作;代表学校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协商,联合在大工成立了石油化工学院,创国内高等学府与企业联合办学之先例;亲赴边疆,具体组织为维吾尔、哈萨克、锡泊等兄弟民族在大工成立了少数民族班,亲手安排教学,为新疆自治区培养高科技人才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学校因此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受到奖励。60年代初,主持了大工夜大学工作,坚持按本科水平,“从严从实”要求,并考虑学员在职和业余的特点,完善教学计划和教育管理,培养提高了大连市大批在职市、局级干部和业务骨干的高科技水平。他离休前后历尽艰辛具体组织创办大工出版社,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编著高水平教材和学术著作的积极性,出版社在全国获得“中国图书奖”的最高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