崀山风景名胜区


崀山风景名胜区属丹霞喀斯特混合地貌,地表为花岗岩、变质岩、红砂岩、灰岩和第四纪红色粘土,成之母质良好,地貌类型多样,景观构造地貌主要有折皱、断裂和节理发育等多种类型,也有典型的岩溶地貌景观,如溶洞、地下河、石芽、溶峰等。 崀山风景名胜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候17℃,七月份天气最热,月平均气温27℃,一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为6℃,极端最高气温为39℃,极端最低气温为-8℃。年平均日照1382小时,年有雾日22天,能见度30米,多年平均降雪日18天,积雪日年平均10天,年平均无霜期287天。 多年平均降雨量1350毫米上下,5月份降雨量最多,平均为220毫米,12月降雨量最少,月降雨量为47毫米。扶夷江常年流水不断,从不枯竭,最小流量为12.4m3/秒。 早在五十年代,风景区内就消灭了天花、霍乱、鼠疫等烈性传染病。其它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疾病如麻风、地方性甲状腺等,在风景区也早已绝迹。据当地群众反映,景区内的村民从未发现过癌症病人,大都健康长寿,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比比皆是。 风景区离县城只有8公里,交通便利,省道1864线,南北走向穿越景区,新邵公路、新东公路、新武公路和正在修建的通炎井温泉的新全公路四通八达,车辆川流不息。新宁距邵阳142公里、东安101公里、桂林176公里,武冈45公里,到长沙也只有372公里。崀山在历史上就是风景优美、文化发达、寺观林立的风水宝地。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新石器时代盛产陶器,古窑成群,商贾居集,故称窑市。 窑市街的西北面白面寨,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清朝末年,农民首领雷再浩、李源发在此啸聚义军,与清庭抗衡。自宋朝以来,崀山就是游览胜地,墨客骚人常来此游山玩水,留下许多溢美之词。北宋哲学家、散文巨匠周敦颐偕门生游学期间,在城西扶夷江岸的石壁上挥毫题写:“万古堤防”四字。明代哲学家、著名诗人陈永猷游览崀山后,发出“扶夷胜景天成就,摄杖归来入梦频”之感叹。当代伟大诗人、全国人大常委委员艾青抗日战争期间曾在新宁执教,吟出了“桂林山水甲天下,崀山山水赛桂林”的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