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臼坨岛

距县城40公里,水路距京唐港12海里,包括菩提岛、月坨、打网岗3个岛屿及周围海滩。菩提岛面积2.34平方公里,为华北第一大岛。岛上气候宜人,属暖温带滨海半湿润季风气候,夏季无酷热感,七月平均气温24 季无酷热感,七月平均气温24.2度,比秦皇岛低0.2度,受海陆风影响,往往高温刚至又变成海风,使气温转凉,非常适宜避暑度假。菩提岛动植物资源丰富,为河北省两个生态旅游示范区之一。动物400余种,植物168种。春夏秋季,奇花异草,鸟唱蝉鸣,一副纯自然风光,置身其间,深有返朴归真之感菩提岛自然特点可归纳为“八岛”之奇:1、荒岛。北部多草滩、草地、灌木,为荒岛景观,因人迹罕至,登岛体验有洪荒、孤野之感。2、海岛。该岛是经潮流作用形成的蚀余性岛屿,海岛特色明显,游人可充分体验吃海、住海、航海、观海的情趣。3、沙岛。全岛为沙性,沙丘密布,地势平坦,可进行沙浴、沙雕、日光浴等活动。4、大岛。南北长3公里,东西宽1公里。打网岗东西长13.5公里,均宽50米,是我国北方海域最细长的岛,并形成我国独有的双道海岸线。5、绿岛。全岛草木丛生,有多种乔、灌木及花草植物,植被覆盖率达98%。6、鸟岛。因植被茂盛,人员稀少,咸淡水及食物丰富,每年吸引着400余种鸟类来此栖息、繁衍,成为名副其实的“鸟岛”。7、日月岛。岛东南有状似弦月的月岛。在特定的日子里,可以观赏到“三日同晖”、“三月同晖”的奇景。即在天空、海中和沙滩上同时有几个太阳(月亮)争辉。8、佛家岛。岛上有建于明朝的“朝阳庵”遗址和建于清朝的“潮音寺”,前者现存残碑一块及瓦砾,后者现有后殿五间,内有佛像及雕刻的500罗汉,刻工精细,前廊石柱有精致的石雕及楹联数副,足见当时佛事的鼎盛。海滨观鸟:观鸟地点主要在石臼坨岛。该岛地处东北和华北动物地理区系的包围之中,是我国东北、内蒙古及西伯利亚、朝鲜、日本和南方地区之间鸟类迁移的交汇点。这里滩涂广阔,植物茂密,食料丰富,人为影响较小,对鸟类栖息繁殖十分有利。岛上、滩涂、海域共发现鸟类19目,56科,408种,其中候鸟379种,留鸟29种。属国家一类保护鸟类有12种,如短尾信天翁、白鹳、黑鹳、白肩雕、白天鹤、黑嘴鸥等;国家二类保护鸟类有49种。
附:简介
位于乐亭县西南部渤海湾中的石臼坨是华北第一大岛,以其独有的自然生态风貌声誉鹊起,引起越来越多的旅游专家及游客垂青,2002年初,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石臼坨,原名十九坨,据乐亭县志载,“唐太宗东征经此,驻跸十九日,故名十九坨”。县志又记,“环坨沙阜隆起,中凹似石臼,又名石臼坨”(注:当地现又称菩提岛)。
石臼坨岛面积2.34平方公里,旅游资源丰富,景观独特,气候宜人,是游客进行自然生态之旅的良好去处。
岛上草木丛生,人迹罕至,游人登临,有洪荒、孤野之感。
岛上植被丰富,覆盖率达98%。植被群落复杂多样,有包括北方罕见的菩堤树、小叶朴、木丝棉等168种植物,奇花异草随处可见。自然环境呈原始状态,岛北部多为草滩、灌木,南部树木繁茂,游人穿行其中,可以领略纯自然风光。
岛上草木茂盛,滩涂广阔,咸淡水及食物丰富,具有鸟类生存的良好条件,目前岛上共发现鸟类19目、56科、408种,成为名副其实的“鸟岛”。岛上有候鸟379种,留鸟29种。国家一类保护鸟类12种,二类保护鸟类49种。世界上存量极少的黑嘴鸥、半蹼鹬、细嘴滨鹬等珍稀鸟类也在此常见。每年吸引大批国内外鸟类爱好者、保护者在岛上驻足。
石臼坨是潮流和风力作用而形成的蚀余性岛屿,海岛特色明显。南北长3公里东西宽1公里,为华北第一大岛。岛上无山石,多沙丘,沙滩体育活动深受游客喜爱。
石臼坨岛东南有状似弦月的月岛,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观赏到“三日(月)同辉”的奇景,即在天空、海中和低平潮滩上三个太阳(月亮)争辉。
石臼坨有建于明代的“朝阳庵”和建于清代的省级文保单位“潮音寺”。前者现仅存残碑及石砾。后者存有后殿5间,内有佛像及雕刻的五百罗汉。前廊石柱有精致的石雕及楹联数副,内有一联云:“孤屿千年,到此西方开乐国;一灯万里,从今东法接寰瀛。”可见当时佛事的鼎盛。
石臼坨岛还有晨霭蜃气、香气缭绕、掘地涌泉、神秘声音、神秘幽火、神秘圆圈等自然胜景。潮音寺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臼坨的独特自然风光,有前人赞曰:风帆沙岛,结人世之奇缘;云影波光,开天然之画本。
石臼坨为暖温带滨海半湿润气候。夏无酷热,七月平均气温24.2℃,比秦皇岛还低,极宜避暑度假。
游石臼坨岛有游船和快艇接送。岛上客房建在丛林中,前临大海,波涛相闻。岛上娱乐项目丰富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