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宏民

燕山大学校长男,1959年6月生,1976年8月参加工作,1986年5月入党,1993~1994年留学意大利罗马大学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 现任燕山大学校长,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轧机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1988年10月至1990年12月,任燕山大学轧机研究所副所长,
1996年02月至1998年09月,任燕山大学研究生部主任、学位办主任,
1999年09月,任燕山大学副校长,
2003年09月,任燕山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荣誉奖励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997年度第一、二层次人选,
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
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
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
出版专著二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80篇。
研究方向
板带轧机设计及控制,三维轧制理论及数值方法
研究成果
在国际上首创提出“模拟轧制过程三维变形的条元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及企业技术合作项目12项。在国内外科技刊物上发表60 余篇论文,出版专著2部。是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人选,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
板形理论体系及设定控制数学模型研究 获2003年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本课题为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98年完成了对“板形理论体系及设定控制数学模型”的研究,该项研究用三次样条函数条元法研究金属带材三维塑性变形,用影响函数法研究辊系弹性变形,用三次样条函数条元法研究轧后带材失稳,上述三项工作中的理论模型联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板形理论体系和板形设定控制数学模型,在板形控制理论方面完成了开创性的工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究成果应用于河北斌杨集团山海关冷轧带钢厂和邯钢集团衡水薄板有限公司,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获2003年度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热轧辊型在线检测装置研制
该项目来源于宝山钢铁公司。热带连轧辊型在线检测是指在轧机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对轧辊的表面形状进行检测。热带连轧检测是当前热带钢连轧机板形控制技术的前沿课题。本项目采用电涡流测距传感器作为辊型在线检测用传感器,研制了一种新的电涡流传感器径向运动和定位系统,并制定了辊型在线检测策略和数据处理方法。通过对模拟工况的实验研究表明,该成果可用于热轧现场的辊型在线检测。研究工作于2002年完成,填补了国内空白。
高精度板带轧机板形控制的理论体系
和机理—智能模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0175095
该研究建立了板带轧机板形控制的理论体系、机理模型和仿真软件。包括5个方面:轧件三维变形理论模型、轧辊变形理论模型、板形判别理论模型、板形模式识别理论模型、板形控制策略和传递矩阵法。对实际轧制过程进行数字仿真,并用工程数据验证,证明了本理论模型和仿真软件是可靠的。本项目在以下几个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1) 形成板形控制理论体系;(2) 提出板形判别的条元法;(3) 提出板形模式识别的6参数输入、3参数输出的神经网络模型;(4) 提出HC轧机板形控制策略;(5) 基于智能模型的传递矩阵法。本项目在邯钢900HC六辊冷带钢轧机上已成功应用,弯辊力降低40%,成品率提高12%。目前正准备应用于邯钢1050HC六辊冷带钢轧机,进一步推广应用到国内其它冷轧机上。
冷轧带钢厚度和板形控制模型
技术开发
该项目来源于重庆钢铁设计研究院。用条元法建立金属三维塑性变形模型,用分割模型影响系数法建立辊系的弹性变形模型,用条元法建立轧后带材的板形判别模型,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建立板形模式识别模型,将上述模型集成,形成板形预设定控制的数学模型,并开发了相应的仿真软件。该软件具有以下功能:(1)离线板形分析;(2)板形预设定控制;(3)轧机板形控制性能分析;(4)开发新的板形控制技术;(5)提高冷轧带钢厚度在线控制数学模型。
研究工作于2001年完成。该成果已应用于重庆钢铁设计研究院项目投标技术分析论证中。
郑州大学药学院院长刘宏民刘宏民,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郑州大学药学院院长,郑州大学新药研究开发中心主任,药物化学学科带头人,

郑州大学“211工程” 二期重点建设项目——“药物化学与化学生物学”项目负责人。1987年至1993年,先后获日本金泽大学药学部硕士和博士学位;1993年至1994年,日本东京大学药学部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1994年回国后于郑州大学任教,讲授药物化学、波谱解析等多门课程。其间分别任日本国立医药品食品卫生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和郑州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副主任;2001年至2005年,任郑州大学化学系主任; 2004年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并被评为“河南省特聘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主要学术和社会兼职:中国药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药学会药物化学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化学会副理事长,河南省药学会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药物化学杂志》编委,《河南化工》、《化学研究》副主任编委,《药物化学》教材编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审评和保健食品审评专家。承担国家“863” 高新技术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 “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等多项重要研究项目,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部分研究成果在企业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70余篇被SCI收录,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其中2项获得批准,2004年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并被评为“河南省特聘教授”。近年来在新药研究开发和手性化合物的合成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目前主持有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一类新药研究等10余项研究课题。已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发现了高碳糖、羰基转化法合成分枝糖以及碳苷的合成新方法。其中50多篇发表在《Chem. Commun.》、《Eur. J. Org. Chem.》、《Bioorg and Med. Chem.Lett》、《Steroids》、《Org. Biomol. Chem.》、《Carbohy. Res.》、《Tetrahedron.》等国际著名刊物上,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已获发明专利证书5项,获国家新药证书3个,有2种新药获国家临床批文,10余项应用性成果在企业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博士生、硕士生8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