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寺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1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白龙寺

1、湖北皂市镇白龙寺位于天门市皂市镇五华山。相传因白龙寺引水,解救一方生灵。人们在五华山北麓设祭坛以祀,南朝齐武帝肖赜次子竟陵王肖子良,将祭坛改建为佛寺,依坛取名为白龙寺,迄今已有一千五百余年。

还有一说 是根据寺中碑文记载 前殿与大雄宝殿之间的花园中有一个大石龟,上面压有一块石碑,碑文记载:当年此龟是一个害人的妖怪,甚是了得,欺压百姓,于是白龙来消灭此妖龟,并把他变作石龟,人们为了纪念白龙,才有了祭坛,后来才有了白龙寺。

唐鄂国公尉迟敬德将寺院扩建重修,使其拥有前殿、大雄宝殿、后殿、大悲殿、五云堂,五华清憩、官房、禅堂等建筑群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工艺精湛。明正德八年,嘉靖十五年,白龙寺又经几番装修,使其“廓隘而宏,易敞而整”,“以为改规,不啻倍蓰”。寺内碑文载道:“栋楹穹窿,撑柱霄汉,丹碧辉煌,晃耀星日”。明文学家李濂留下了诗文“白龙寺倚五华山,寺下长汀抱楚关,上界藤萝低日月,暮天钟磬送潺”。有毗邻古迹遗址,丰繁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民歌童谣融汇映衬,使白龙古寺亦发文彩灿然。正所谓“ 藏修者有清思,登临者有遗兴,憩止者有余怀。”

世纪初,戎马频仍,古刹屡遭战火,寺院千疮百孔,毁损殆尽,仅存的前殿和大雄宝殿也只是两座空宇。

解放后,各级人民政府和文物部门对这座古刹白龙寺十分重视,多次拨款维修,使这座古刹又恢复了当年的风姿,龙脊兽瓦,红墙朱门,重檐拱斗,兽鸟嵌扉。历代建筑艺术风格怡然自存,大雄宝殿楹柱二十八根,中柱十字通风,两米合围,旁柱斜断落基,千年不动,炎夏不汗,丝尘不染。侵华日军为建碉堡妄图以两辆汽车系链拽而不动,世人称绝。寺内尚有明代碑碣三通,虽经多年风霜雨雪,文字仍清晰不漫,一九八二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九九三年,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皂市镇人民政府多方筹资,用两年的时间再行维修古刹白龙寺殿宇,复修佛像三十二尊。前殿供有弥勒佛、韦驮、四大天王;大雄宝殿供有如来佛、阿弥陀佛、药师佛、观世音、善才、龙女、文殊、普贤、十八罗汉。造形各异,弦金绘彩,形神兼备,栩栩如生。院内绿树成荫,青竹挂翠,钟鼓悠悠,风铃自鸣,一派超凡脱俗之境,不愧为方圆百里旅游胜地。

2、江苏镇江市白龙寺位于今埤城镇荒田村南,经山北麓。始建年代不详。初为彭山龙祠,宋嘉泰元年(1201年),帝赐额“显济庙”。寺内有龙池灵异,与山泉相通,终年不涸。时邑士戎姓买地170余亩建庙。清咸丰十年(1860年)毁,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改名“白龙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二十八年两次重建,敕赐“利济苍生”。原该寺3进1院,前进5大间,中进3大间,两侧为四大金刚塑像,中间为如来佛像;后进5间,中有龙王殿,殿梁悬3匾,两侧置有钟、鼓,鼓径4尺许。白龙寺池置于院中央,池围筑墙,墙中砌有石碑3块。

在寺门前建有过街蓬,供过往行客小憩。民国31年(1942年)寺宇大部被日军拆除。解放后仅存后进及白龙池。1979年寺宇被全部拆除,改建小学,今存寺池。

3、泰国白龙寺泰国(Chiang Rai)内的白龙寺,是世界上又一个独一无二的寺庙。全寺白色,雕有无数条龙,还有各种华丽造型,并且在这些图案中镀有银色的金属条带,从合适的角度看上去,就像是全院散发着令人惊异的魔法之光。

这座寺庙还没有完全建成,具建造者讲,在未来的90年这座寺庙的建造工程才有望竣工。

4、四川峨眉山白龙寺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直至民国年间,此寺仍属白水寺下院。现有前后二殿,前为“三圣殿”,内供阿弥陀佛、大势至、观音菩萨西方三圣;后为大雄宝殿,内供释迦牟尼、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华严三圣。寺虽小,而清虚恬静。相传白娘子在此修炼成正果,便与对面山谷的青蛇一起去西湖,遇上许仙,演绎了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片。

5、杭州萧山航坞白龙寺据明代《会稽志》记载:白龙寺位于萧山市东南四十里航坞山上巅,山北临钱塘江,登顶可望及海宁县,航坞山又名“王爬山”。

据传越王勾践和吴王开战,需寻找有一百个山头的山建越王城,当他登航坞山之顶往下数山头一连数次只有九十九个,忘记加入自己站着山头,因此放弃了在航坞山屯兵操练的打算,以后越王打败吴王,此山当地百姓叫“王爬山”一直至今。

白龙寺之始究竟建於何时,各种说法不一,据《乾隆绍兴府志》记载:“白龙寺位于航坞山之巅。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建寺,内有白龙井,常年不涸,故名白龙寺,吴越钱武肃王尝屯兵于此。明嘉靖三十二年,总兵汤克宽、胡宗宪等在此山大破倭寇于此。”

又据《越铎日报》记载:“白龙寺创始于赵宗嘉定初年(公元1208年)为进士沈北海先生隐居之所,厥后改建禅院,中设观音大士像。人杰地灵,蔚为古刹。”

按现存寺内庙碑《白龙寺重建碑记》(清同治八年沈成烈撰)所载:“在大宋熙宁间,龙光法师云游此山,见岭上有白龙呈现,遂结茅其上,募创寺宇,供奉观音大士以及白龙像,因此白龙寺名焉。”

按熙宁为北宋神宗年号(公元1068——1077年)。以上三种说法是碑文为最早、最为实际,故确定白龙寺建寺为大宋熙宁年间。

白龙寺年代久远,又几经沧桑,时毁时建,据重建碑文记载,最后一次修建为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重建至今已166年,前殿属清代古建筑,寺内石刻、木雕反映了清代的建筑艺术。

白龙寺在航坞山之巅,海拔298米,有石板小道自山下逶迤而上,总台阶为1886阶,中途设路亭二个,头路亭二间,二路亭一间,供上山之人中途休息,二个路亭之间,因其路险要,旁设扶手二处,走完二个路亭之后,其地势平坦,两旁密林,奇松垒现,古木参天,至寺前,有一片竹林,白龙寺便呈眼前,头进为九开间,正门口上悬有沈成烈书“白龙禅寺”匾一块,此匾已于“文革”期间毁佚,东侧三间为财神殿,西侧三间为“百子堂”、“闹海观音”,其中一块“海藏龙宫”匾已佚,头进北门口有明代文学家徐渭书“珠林道重”匾一块。二进大殿供奉观音大士,系宋代香樟木雕,工艺十分精湛,其暖阁雕刻九天重宇,精致玲珑,大殿内设钟、鼓法器供和尚法事所用。观音大士背后供护法韦驮,有“威镇九洲”匾一块。后进三间为明代建筑,内供奉西方三圣和十八罗汉,两旁东侧为斋房,方丈室约房二十余间,西侧为禅房以及净头约二十余间,白龙寺最兴旺时约有房近百间。

白龙寺坐北朝南,寺内大殿中有“白龙井”一口,寺后有湫,常年不涸,可供寺内生活用水,值得奇者,每逢久旱无雨,即使山下江河露底,井中无水,但山上“白龙井”久晴无雨而不涸,站寺前望四周,即群山起伏,树木葱郁,风光优美,至后山望海顶看钱塘江,白帆片片,乘风前进。

白龙寺至今保存完好有前殿、大殿、后殿,二侧厢房部分毁于“文革”,也就是萧山现存比较完好的一座寺院,1983年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龙寺大殿石柱有楹联一副,其文为上联:华雨注龙湫此山便成香海。下联为:昙云来鹫岭兹坞即是慈航。此楹联系大清同治八年岁次己巳年谷旦,赐进士出身,兵部车驾司主事加四品衔军机处行走前翰林院庶吉士加三级沈成烈书(萧山瓜沥人)。

又有沈成烈纪倂书,重建白龙寺碑文为:粤稽有宋熙宁间,龙光法师云游此山,见岭上有白龙呈现,遂结茅其上,募创寺宇,供奉观音大士、白龙圣像,因此白龙寺名焉。佛力神庥,屡著灵应,遐尔闻之,罔不舞悦,逮今六百余年,归然古刹唉!祖英师者,积行僧也,道光十二年应檀那之请来此山,是年为其徒印清、印良,师祝发披度,且谓殿宇年久将圮,发愿雯庀材重建,运石布地由是,梵宇院寮。顿成华丽,庭除阶碱,不患崎岖,四方缁俗,来瞻礼者,皆大欢喜。而三师之修持,聿加精进,绅士耆英,请其开山说戒,以广佛传,因辞不获,遂于咸丰四年各传戒,以付众望,积年以来近十期,三师复以所蓄,经、忏、香烛资,备以戒期,应用陈设器具,水陆道场,法物经卷画帙,无不周至,并以余资,购得民田十余亩,沙地若干亩,为供奉香火永远之计,诚可尚矣!于戏兹寺之固兴,赖佛光普照,贶遐敷而可以,玖十方崇作,历史不替……。

6、湖北仙桃市白龙寺白龙寺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位于陈场镇幼松村唐小垸西南堤边,是一座三间三拖的房子,坐东朝西,前面是约20多亩面积的一口清水大潭,潭的高处有一棵树冠形如巨伞,遮盖面积达140m2的皂角古树,环境十分宜人。后面是一条大堤通坡场。

寺名之来历,据传说白龙太子领玉旨,一天黑夜到某地,顺洛江大河而上,它的两只眼睛象灯笼,时逢从上游而下的几个铳筏子的农民见了吓的不知所措,盲目地放了一铳。白龙受惊改道,向左一偏,撞着洛江大河堤埂,尾巴一扫拉了个大潭,水深千尺,至今人们还称之为大潭口。白龙太子上天向玉帝交旨,玉帝大怒,责备白龙不该违旨,拗天行事,于是将白龙贬下凡间,压在大潭口带罪重修炼。白龙被压在此处,凡间谁能知道呢?

有一天,唐小垸有一个叫陈明剑的在大潭口堤边砍柴,一棵猫尾巴草上的草籽弹入眼中,瞬间眼珠红肿,痛不欲生,到处求医问卜,丝毫无效,后打听潜江柴林院有一个巫医很有灵气,前去求他,巫医说:“我不能医好你的病,在你家南边潭口有个白龙大仙比我高明十倍不止,你去求他,准能医好。”他急忙回来在潭口边焚香祷告:“大仙如果能医好我的眼睛,我当为大仙远传高名,募捐建庙。”不三日草籽果然自动从他眼里出来,疼痛顿失。陈当即募捐修建白龙寺,并以“白龙”冠首撰联一幅:“白水一潭澄清众生浊秽,龙光千丈照护四境平安”。此寺于1926年分给当地贫苦农民,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幼松二组的白龙潭边重建。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