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思巴字
八思巴字是中国元朝忽必烈时的国师八思巴根据当时的吐蕃文字而制定,用以取代标音不够准确的蒙古文字,并作为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全国采用,统一文字的书写方法。然而,过去一直只有元朝的人民采用,并主要用作为汉字标音之用。明朝建立之后,八思巴字还在北元通行过一段时期,但到了明末,大家都已被国外的其他蒙古民族同化,重新采用蒙古文字,并传扬给满洲人。
用八思巴字对译汉语资料,用于研究元代汉语的音韵系统,可以推求八思巴字和汉语普通话发展过程中的关系。
初称蒙古新字,不久改称蒙古字,后称八思巴字或方体字。1269年忽必烈颁诏推行。元王朝灭亡后逐渐被废弃。字母表主要由藏文字母组成,也有少数梵文字母及新造字母。字母多呈方形。字母数目最初41个,后陆续增加,据现存资料归纳,包括各种变体有57个。
八思巴字以音素为表音单位,字母分元音和辅音。字母有正体和篆体两种,篆体多用于官方印章。行款从左至右直写,与藏文自左至右横写不同。书写单位是音节,不是词,与藏文相同。由于书写单位不是词,加上不使用标点符号,所以阅读时只能靠上下文判断词的界限和句子的界限。拼写汉语时不标声调,因此如果原文没有汉字对照或没有其他参考材料,往往难以确定所代表的汉字。
现存八思巴字文献,拼写蒙语和汉语的碑铭各有二十余通。另有拼写蒙语的牌符、拼写汉语的官印、铜钱、钞币及其他文物。拼写藏、畏兀语只有少量佛教文献。传世抄本《蒙古字韵》是八思巴字与汉字的对照字典。《事林广记》所收《蒙古字百家姓》也为八思巴字、汉字对照。
八思巴字与Unicode
Unicode基金过去一直都希望把八思巴字纳入编码范围,但由於八思巴字的文献主要以中文为主,而在大中华以外地区又少有其他文献,所以进展一直十分缓慢。後来,由於电脑上字型技术的成熟,使网上出现了不少有关创作字型的讨论区。在这个偶然的环境下,有人提出了八思巴字的编码问题。其後,Unicode基金向中国大陆的代表请教有关八思巴字的编码。在国内、外学者努力合作下,编码终於在2003年完成,并将於2006年春季推出的Unicode 5.0版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