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业大学
【学校名称】西北工业大学 简称西工大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英文缩写NPU或NWPU。
【成立时间】1938年10月
【校徽】
西北工业大学校徽【学校简介】西北工业大学(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我国唯一一所以发展航空、航天、航海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特色,以工理为主,管、文、经、法统筹发展的研究型、多科性、开放式的科学技术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学校坐落在中外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市,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隶属于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
西北工业大学是由西北工学院和西安航空学院于1957年10月在西安合并成立;1970年哈尔滨工程学院航空工程系整体并入西北工业大学。1938年国立北洋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国立东北大学工学院、私立焦作工学院在汉中组建国立西北工学院,1946年迁至咸阳,1950年更名为西北工学院。1952年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的航空工程系在南京组建华东航空学院,1956年迁至西安,更名为西安航空学院。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在哈尔滨组建,1966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航空工程系。西北工业大学脉源三支,强强融合,群英荟萃,名师云集。
经过70年的建设,学校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社会地位日益提高:1960年即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七五”、“八五”均被国务院列为重点建设的全国15所大学之一;“九五”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立项建设;“十五”又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是全国首批设立研究生院和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高校之一。拥有基础研究院、国防研究院、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和全国最大的无人机研究与发展基地。学校已经成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学校秉承“公诚勇毅”的校训,发扬“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开拓创新”(三实一新)的校风,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学校概况】学校占地面积5100亩,其中友谊校区1200亩,长安校区3900亩。设有20个学院,54个本科专业,101个硕士点,57个博士点和12个博士后流动站,13个国家重点学科,13个博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建有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专业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2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007年,学校共有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学生2510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100余人,硕士研究生6100余人,本科生15200余人,留学生100余人。
学校师资队伍实力雄厚。现有教职员工39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300余人,博士生导师380余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5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2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7人,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5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0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14人,“新世纪优秀人才”44人。
学校教育教学成果显著。“十五”以来获得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68项,建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国防科工委重点建设专业,16个陕西省名牌专业,有19门“国家精品课程”,47门“陕西省精品课程”。“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是教育部首批建设项目之一,也是国防科工委重点投资建设的“国防科技研究生创新实验基地”。学校已获“国家优秀博士论文”10篇。
学校科学研究硕果累累。“十五”以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5000多项,其中牵头主持的国家重大项目104项。科研经费连年递增,2005年达9.07亿元。2006年达9.39亿元,均位居全国高校第6位。2007年经费11.92亿元。“十五”以来,共获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科技奖268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7项,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2项,国防科技奖160项。学校参与了“神舟系列”飞船研制任务,是“为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作出贡献单位”的两所高校之一。两项科研成果分别入选2004、2006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学校为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学校人才培养精英辈出。建校以来已为国防科技事业和国民经济建设输送了14万多名高级科技人才,其中博士3000多人,硕士15000多人。培养了中国6个学科的第一位博士,有34名博士和教师获得德国洪堡基金。校友中有30多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30多位将军和6名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一大批校友成为国防科研、生产单位的领军人物和栋梁之材。
学校国际合作快速发展。已与美、俄、德、法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所高等院校、企业和研究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是“中法博士生学院项目”建设院校;有两个“国家高等院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基地”;建立了25个中外联合研究机构;聘请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在内的120多位国际著名专家、学者、教授为学校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
海阔天空铸辉煌。教育大发展、国防大加强、西部大开发为西北工业大学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西北工业大学将锐意改革,开拓创新,为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校训校风校歌】校训:公诚勇毅
校风:基础扎实 工作踏实 作风朴实 开拓创新 (简称三实一新)
校歌:西岳轩昂,北斗辉煌,泽被万方,化育先翔,巍哉学府,辈出栋梁 ,重德厚生,国乃盛强,千仞之墙,百炼之钢,缕木铄金,飞天巡洋,公诚勇毅,永矢勿忘,中华灿烂,工大无疆。
【学院设置】航空学院 航天学院 航海学院 材料学院 机电学院 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
动力与能源学院 电子信息学院 自动化学院 计算机学院 理学院 管理学院 人文与经法学院 教育实验学院(教改班,本硕连读) 软件与微电子学院 生命科学院 明德学院(独立学院)
【学校领导】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叶金福
生于 1947 年,汉族,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十六大代表,中共陕西省委第十届委员。 1970 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先后担任中国南方航空动力集团公司生产处处长、副总经理,中国航空发动机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综合计划局副局长、资产经营管理局局长,国防科工委系统工程三司司长。 2001 年 3 月任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副部长级)。 2002 年 1 月兼任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叶金福教授的主要社会兼职有: 国防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委员、中国航空学会常务理事。
分管工作:主持校党委全面工作,分管党政办(A角)、发展计划处(B角)、干部工作,联系航海学院、管理学院。
西北工业大学校长:姜澄宇
生于 1947 年,汉族,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8 年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系系主任、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党委书记、 党委书记兼校长, 2001 年 3 月任西北工业大学校长(副部长级), 2001 年 6 月兼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2003 年 6 月兼任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
姜澄宇 教授的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科技奖评审专家、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兼工程技术二部常务副主任、中国航空第一集团公司科技委委员、亚太生产力创新学会副会长。
姜澄宇 教授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光华科技基金二等奖 1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5 项、三等奖 4 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 100 余篇。 姜澄宇教授还曾荣获俄罗斯航宇学院“科罗廖夫”勋章、香港理工大学“大学院士”荣衔。
分管工作: 主持学校行政工作,分管发展计划处(A角)、党政办(B角),联系航空学院、自动化学院。
常务副书记、常务副校长:郑亚
生于 1952 年,汉族,教授,博士生导师。 1977年2月毕业于华东工程学院。1985年6月赴法国国立高等航空和机械学院(ENSMA)等校进修和学习,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97年11月至1998年11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法国巴黎第二大学和第六大学进行交流和合作研究。先后担任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二系副主任、研究生部副主任、人事处处长、校长助理、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等职。2000年3月出任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2006年2月任西北工业大学常务副书记、常务副校长。先后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师资管理干部、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防科工委优秀教育工作者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分管工作:分管党建工作、党校工作、宣传部、党委外事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人事处、西北西南科技协作中心,联系机电学院、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王贵农
生于 1957 年,汉族,教授。1982年在南京航空学院获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曾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工商学院党总支书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助理兼学生处处长、党委学工部部长。1997年7月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常委、党委副书记,2004年6月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07年5月任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常委、纪委书记(正局级)。
分管工作:分管纪委、统战部、机关党委、政保工作、稳定工作、保密工作,联系动力与能源学院。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润孝
生于 1957 年,汉族,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飞行器制造工程系副主任、教务处副处长、处长、校长助理等职,现任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1989 年至 1990 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作访问学者。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陕西高等学校教材工作研究会理事长、第九届陕西省政协委员等职。
分管工作 :分管离退休处、研究生院、教务处、图书馆、出版社、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高教研究所、工程实践训练中心,联系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教育实验学院、明德学院。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永安
生于 1963 年,汉族,教授。 1988 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自动控制系,获硕士学位, 1988 年 4 月进入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工作,历任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社长。 2001 年 10 月任西北工业大学党政办公室主任兼党委统战部部长。 2004 年 3 月任校长助理,现任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分管工作:分管工会、学生工作部、人武部、团委、体育部、“两课”工作,联系人文与经法学院。
党委常委、副校长:王伟
生于 1957 年,汉族,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1 年 12 月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自动控制系 ,1984 年 7 月获工学硕士学位, 1986 年 5 月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赴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深造, 1989 年 4 月获工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1993 年破格晋升为教授。曾任教研室主任、自动控制系副主任、校长助理, 1998 年 3 月起任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分管工作:分管国际合作处、审计处、监察处、公安处、档案馆、基础教育中心、校友会,联系电子信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党委常委、副校长:袁建平
生于 1957 年, 汉族, 工学博士、洪堡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航天工程学院院长、发展计划处处长、校长助理,现任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任国家高技术计划 (863 计划)航天航空领域专家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理事、中国 GPS 技术应用协会理事、《航空学报》编委、《宇航学报》编委等职。
分管工作:协助校长管发展计划处,分管财务处、国资处,联系材料学院。
党委常委、副校长:翁志黔
生于 1956 年,女,汉族,教授。 1978 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控制与导航专业, 1988 年 3月在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获硕士学位, 1999 年 5 月至 2000 年 6 月在美国休斯顿大学做访问学者。曾任西北工业大学无人机所副所长、科技处处长,2004年3月任西北工业大学校长助理,现任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航空基础科学基金评委会委员,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
分管工作:分管国防科技研究院、科技产业集团、无人机所、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西部开发办公室,联系航天学院。
党委常委、副校长:胥效文
生于 1954 年,汉族,硕士学位,研究员。先后任西北工业大学人事处副处长、处长,党委组织部部长。2004年3月任西北工业大学校长助理,现任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分管工作:分管后勤产业集团、基建处、新区建设办公室、医院、校园综合治理工作、社区工作、扶贫工作,联系计算机学院、软件与微电子学院。
党委常委、副校长:魏炳波
生于1964年,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003年至今担任理学院院长,2006年3月任西北工业大学校长助理,2007年10月任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金属学科评委,国家863计划航天技术领域专家组成员,教育部理科材料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中国物理学会、中国航空学会、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
分管工作:分管科技处、实验室与设备处、基础研究院、科协,联系理学院、生命科学院。
校长助理:张骏
生于1964年,汉族,工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校长办公室副主任、主任,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2006年3月任西北工业大学校长助理。现兼任第二届全国工程硕士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创新计划项目管理专家组成员,航空科学基金评审专家组成员。
【杰出校友】航空航天领域
张庆伟,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十七届中央委员
雷凡培,神舟四号火箭发动机系统主要负责人、中国航天六院院长
周伟民,中国航天四院院长
刘长秀,负责“神舟”飞船逃逸飞行器的气动特性和喷流影响研究的将军
杨伟,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所长,歼十双座型总设计师,枭龙总设计师
刘选民,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院长
其他领域
吴仪,前国务委员
黄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副局长
荣毅超,中国航空工业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院长
李鸿,空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副部队长
刘郑国,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三研究所所长
杨卫,浙江大学校长
王湛生,王朝创始人之一,生前任王朝CFO(首席财务官)
陈志列,研祥研祥集团董事局主席
邓斌, 云南星耀高科公司董事长,在中国第一位以私人名义购买飞机
【建设任务】西北工业大学“985工程”二期主要建设任务
“985工程”二期建设任务主要包括:机制创新、队伍建设、平台建设、条件支撑和国际交流与合作五部分,其中建设的重点是机制创新、队伍建设和平台建设。
(1)机制创新。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985工程”建设的关键。适应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需要,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开放竞争的人事管理机制、科学全面的人才评价机制和合理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突破以传统学科界限为基础的科研管理与学科组织模式,建立有利于创新、交叉、开放和共享的运行机制;以国家公共财政预算改革精神为指导,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和评价机制。
(2)队伍建设。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利用学校的优势,结合学科的特色,围绕国家重点科研领域、重点学科发展方向引进世界一流水平的学术带头人;集成教育部已实施的“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人才建设项目,通过提高水平、营造氛围、改善待遇、严格培养等多种途径,吸引、遴选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带头人、优秀学术骨干和高级管理人才,形成若干优秀的创新团队;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突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带头人或骨干给予资助,支持其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并与世界一流大学进行合作研究。
(3)平台建设。平台建设是“985工程”二期建设的重点内容,是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有效方式。学校以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以学科建设整体规划为指导,结合《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围绕国家重大研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整合各方资源高起点构建如下平台(基地):
“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Ⅰ类:2个
无人航行科技创新平台
航宇材料技术科学科技创新平台
“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Ⅱ类:6个
现代设计与集成制造技术科技创新平台,空间应用物理与化学科技创新平台,水下物理场与目标感知科技创新平台,月球探测着落与返回技术科技创新平台,航空动力关键技术科技创新平台,感知、控制、作战一体化信息栅格科技创新平台
“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Ⅱ类:1个
西部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985工程”省部级项目:4个
空间生物技术实验室,高性能计算技术实验室,微/纳米系统与仿生技术实验室,稀土永磁电机及控制工程中心
(4)条件支撑。加快建设公共资源与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加强教学科研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构建基于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的数字化教学科研环境,使学校在教学、科研、办公的整体环境和效率上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5)国际合作。建设有利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的开放环境,加大聘请世界著名学者来校讲学、合作研究的力度,推动更加广泛的与世界一流大学或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建立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及研究基地,开展高水平的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召开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加大吸引外国留学生来该校留学的力度,推动我校国际化进程。
建设总资金1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资金4亿元,国防科工委配套资金4亿元,陕西省和西安市配套资金3亿元。
【百强排名】该校在《2007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8中国大学总排名中名列第二十五,2007中国大学工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九,2007中国大学自然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十九,2007中国大学理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五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