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起义
宁都起义(Ningdu Uprising)1931年(民国二十年)12月,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国民党第26路军在中国共产党苏区中央局的指导和在该路军秘密开展工作的中共特别支部组织发动下,于江西省宁都城举行的武装起义。
国民党第26路军原系冯玉祥西北军之一部。大革命时期,共产党员在该部队开展过工作,对其官兵产生深刻的革命影响,是一支受过大革命影响的部队。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大部共产党员被迫离开这支部队,少数共产党员仍在该部队秘密开展工作。1930年蒋、冯、阎军阀混战,冯玉祥战败,10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收编该部队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孙连仲任总指挥、赵博生任参谋长。次年1月,蒋介石令该路军从山东开赴江西,参加对中央根据地的第二次“围剿”。同年5月,在中村被歼1个旅。7月,参加对中央根据地的第3次“围剿”,进驻宁都,9月,国民党军第三次围剿失败后,在蒋介石消灭异己的政策下,该路军留宁都驻守,其他国民党军先后撤出,该路军处于根据地军民的包围之中,对孤军驻守深为不满,内部矛盾很尖锐。红军反围剿之胜利,给第26路军以深刻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人民掀起抗日反蒋高潮,第26路军官兵要求回北方抗日救国,又遭到蒋介石拒绝,更加深该路军官兵同蒋介石的矛盾。不久,孙连仲离赣去外地治病,由第25师师长李松昆代理总指挥。鉴于以上情况,隐蔽在该部的共产党员,积极开展争取工作,因势利导,发展党员。第七十三旅旅部参谋共产党员刘振亚经中共中央指定为该军党的特支书记,10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批准到宁都的总指挥部参谋长赵博生为共产党员。并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秘密进行起义的宣传和组织工作。
12月初,隐蔽在第二十六路军中共产党员的关系落入国民党手中,起义计划被发现,国民党南昌行营命令立即逮捕在该部的共产党负责人刘振亚、袁汉澄、王名五等。12月9日,蒋介石又派飞机送去一网打尽该部革命者的手令。在此情况下,刘振亚、袁汉澄、王铭五等共产党员立即与赵博生商定,赵博生等人经过秘密策划并与红军取得联系之后,决定趁第二十六路军总指挥孙连仲和第二十七师师长高树勋不在部队的时机,采取果断措施,于12月14日举行起义。并派袁汉澄等到瑞金向中共苏区中央局报告准备起义的计划,并取得指示:以联合红军抗日为发动起义的政治口号,由赵博生争取第七十三旅旅长董振堂、第七十四旅旅长季振同支持起义。经过赵博生做工作,董、季二位爱国将领同意参加起义,还争取了第七十四旅一团团长黄中岳参加。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保证起义顺利进行,派王稼祥、刘伯坚、左权等到宁都城东南固村就近联络指导,并令红军第4军第12师进至宁都、广昌之间会同地区箝制国民党第6路军,支援宁都起义。
12月14日下午,赵、董、季、黄等按照事前商定的计划,派起义部队的主力第七十四旅和第七十三旅直属队控制了电台、指挥机构等要害部门。同时,用参谋长赵博生名义宴请全军团以上主官,趁机逮捕了所有反对起义的军官,并把代总指挥第二十五师师长李松昆的师部包围缴械,为起义扫除了障碍。只在包围第二十五师师部时发生片刻枪战,有几人伤亡,其他没有任何损失。除李松昆听到枪声后只身越墙逃掉,驻在城北的1个团因路远未能参加外,全军一个军直、两个师直、六个旅直、十一个整团,共17000余人,携带两万多件武器,全部参加了起义。起义后,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五军团,季振同任红五军团总指挥,肖劲光任政治委员,政治部主任刘伯坚,辖3个军。董振堂任副总指挥兼第十三军军长,赵博生任参谋长兼第十四军军长,黄中岳任十五军军长,何长工、黄火青、左权分别任各军政治委员。同时发表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宣言》,第2天起义部队开进苏区。
点评:宁都起义,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蒋介石反对共产党的政策,给中国工农红军增加了一支新的力量,对巩固和发展中央革命根据地起了重要作用。
宁都起义诞生的雄师铁军:红五军团1931年12月14日,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等率全军1.7万多人宣布脱离国民党,参加红军。而此时的红一、三军团,加起来也只有2万多人。16日,军委就授予起义部队“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的番号,下辖第十三、十四、十五三个军,董振堂、赵博生、黄中岳分别兼任各军军长。随后,红五军团开往石城一带进行整编。毛泽东对“宁都起义”有很高评价,曾于1938年12月题词:“以宁都起义的精神用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我们是战无不胜的!”
经过整编后,红五军团成为我工农武装的一支雄师铁军。1932年,红一、三军团攻打赣州,由于赣州城三面环水,又有坚实的城墙,易守难攻,炸城墙进到城里的红军被国民党军包围,此时红五军团第十五军受命前往增援,战士们挥舞大刀冲进敌阵,把受困的部队解救了出来。随后在攻打漳州以及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等历次战斗中都屡立战功,以勇猛顽强、善打硬仗恶仗著称。1933年1月8日,该军副军团长兼参谋长赵博生在金溪黄狮渡战役中英勇牺牲,中央人民政府为此将宁都县改为博生县,并在红都瑞金叶坪建博生堡以示纪念。宁都至今还有赵博生烈士陵园及赵博生墓,原来的起义旧址成“宁都起义纪念馆”,收藏了有关红五军团的各种资料,宁都的博生路是目前该县最繁华的街道之一。
长征中,红五军团的行军序列一直在最后,主要负责抗击敌军追兵,掩护红军主力北上。一路上,红五军团以顽强的阻击和悲壮的牺牲为自己赢得了声誉,“铁流后卫”成为红五军团的另一称呼。红军队伍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红一军团打先锋,攻无不克;红五军团殿后,守无不固。”在湘江血战和金沙江阻击战中,红五军团竭力阻击数倍于己的追兵,不顾自己时刻面临与主力失去联系,甚至全军覆灭的危险,击退并迟滞了国民党军队的行动,保证了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的安全,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湘江战役中,为确保中央红军顺利渡过湘江,军团长董振堂临危受命,率部同蜂拥而至的敌人殊死激战,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然而,负责殿后的红五军团三十四师,被敌军阻隔在湘江以东,陷入重重包围。三十四师面对4个师的敌人孤军作战,5000多名官兵大部分壮烈牺牲,师长陈树湘在率部突围时腹部中弹。被俘后,他从腹部的伤口中拽出肠子绞断,壮烈牺牲,年仅29岁。
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时,红五军团奉命在石板河阻击追兵。他们在崇山峻岭中与敌人奋战三昼夜,像一个“铁闸”一样,紧紧把十多万国民党“追剿”军堵在了仅有的一条道路上,保证了党中央的安全。红军主力渡江后,红五军团交替掩护撤离了石板河,顺利渡过金沙江。完成渡江后,他们凿沉了渡江的7条木船,对尾随而来的敌人关上了追击的大门。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五军团改称第五军,董振堂任军长。1936年10月,他们编入西路军,渡黄河西征执行宁夏战役计划,参加了攻占山丹、临泽、高台等县城的战斗。1937年1月12日,第五军在甘肃高台遭到十倍于己的国民党军包围进攻,全军将士在董振堂的指挥下誓死坚守高台,血战七天八夜,战至最后一人一弹,终于寡不敌众,董振堂及3800多名红军战士全部壮烈牺牲。
宁都起义英才辈出
红五军团覆没前,有不少宁都起义的参加者调往其他红军部队工作,这些同志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烽火,有幸看到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建国后,宁都起义的参加者在党政部门工作的有:曾任民政部副部长的袁血卒,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的姬鹏飞,曾任文化部部长的黄镇,曾任外交部副部长的王幼平,曾任水利部副部长的刘向三,曾任商业部副部长的张永励,曾任林业部副部长的周骏鸣,曾任国家测绘总局局长的李廷赞等。
在军队工作的宁都起义参加者中,1955~1964年共有31位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军衔。他们是:
1位上将:李达
5位中将:王秉璋、孙毅、孙继先、李雪三、韩振纪
24位少将:王谦、王振祥、王蕴瑞、刘放、孙润华、李毅、李化民、谷广善、汪洪清、苏进、侯世奎、张汝光、张步峰、张松平、张明远、孟庆山、徐国珍、郭卓辛、黄德魁、熊伯涛、鲁瑞林、曹灿章、靳虎、靳来川。
在纪念宁都起义70周年之际,袁血卒、孙毅、王秉璋、谷广善、刘向三、张永励、李廷赞、高志中、牛步云等同志仍健在。
毛泽东曾于1938年为宁都起义题词:“以宁都起义的精神用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我们是战无不胜的!”宁都起义的精神就是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而爱国主义精神是永远也不会过时的。宁都起义永留史册。
宁都起义主要领导人赵博生(1897—1933)
赵博生和董振堂宁都起义主要领导人,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1897年出生于河北沧县东慈庄(今属黄骅市)。1931年任国民党军第26路军参谋长时,被调至江西“剿共”战争前线。“九一八”事变后,他与在第26路军中的中共特别支部取得联系。同年10月,中共中央批准赵博生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2月14日,赵博生和季振同、董振堂等率所部1.7万多名官兵在宁都起义。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他先后任红5军团14军、13军军长,军团参谋长、副总指挥。1933年初,国民党军集中4个师的兵力分两路向江西资溪、金溪、南城苏区进犯,赵博生奉命率领红5军团3个团据守长员庙一带山脉,配合主力在黄狮渡一带消灭敌人。1月8日与敌人展开激烈的肉搏战,赵博生在与敌人相距只有百余米的地方指挥,不幸壮烈牺牲,时年36岁。
董振堂(1895—1937)
宁都起义领导人,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1895年生于河北新河西李家庄。1931年任国民党军第26路军73旅旅长时,被调到江西“剿共”。同年12月14日和赵博生、季振同等率部在宁都起义。起义部队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他任军团副总指挥兼第13军军长,后任军团长。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率部参加赣州、漳州、南雄水口等战役战斗和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曾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授予的红旗章。1934年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中央红军主力长征中,率部担任后卫,多次完成阻击国民党军的任务。1935年6月第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第5军团改称第5军,他任军长。1936年10月随部西渡黄河,指挥所部参加攻占山丹、临泽、高台等县城的战斗。12月,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37年1月12日率部在甘肃高台县城与国民党军浴血奋战,弹尽粮绝,于20日壮烈牺牲。高台和石家庄烈士陵园分别建有董振堂纪念碑。
季振同(1901-1934)
宁都起义领导人之一。1901年3月出生于河北沧州。1926年9月,参加冯玉祥部五原誓师,任国民联军第十四师师长,参加北伐战争。1931年,季振同任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74旅旅长,随后被调往江西“围剿”红军。同年12月14日,季振同等发动了著名的宁都起义,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他任红五军团总指挥。1932年1月,季振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起义后,季振同即率领红五军团投入到反“围剿”作战中,成为中央红军的一支劲旅。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前夕,季振同与黄中岳一起被错杀于梅子山,时年33岁。
1979年6月,姬鹏飞、黄镇、李达、王幼平、袁血卒、苏进等宁都兵暴参与者上书中央,要求为季、黄平反。不久中央书记处批准为季、黄平反,恢复党籍。
黄中岳(1904-1934)
河南罗山人。1920年加入冯玉祥部队,在西北军中任班、排长。1925年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1928年回国后,历任第二集团军军官学校教官,手枪旅参谋长,手枪团团长,第十四师第一旅旅长。1931年任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第一团团长时,率部参加宁都起义,加入中国工农红军,任红五军团第十五军军长。1934年在肃反中被错杀于瑞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