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平

1东北大学博导(1962-)刘晓平,1962年10月11日出生于黑龙江省。1984年7月于东北大学自控系获学士学位;1987年3月和1989年3月分别获东北大学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学科的硕士和博士学位。东北大学自控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二批辽宁省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刘晓平曾经对主从对策、非线性控制系统及复杂控制系统的结构进行过深入系统的研究,获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先后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100余篇。1990年以来,曾主持或参加过 “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重大项目、霍英东教育基金、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等近10个项目的研究。1992年被评为辽宁省首届青年科技工作者;1993年被授予辽宁省首届青年科技先锋及沈阳市十大杰出青年,同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获陈香梅教育基金优良教师一等奖;1996年获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第十三届世界大会青年作者提名奖和第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同年被批准进入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997年获全国冶金系统优秀科技青年奖。
2山东潍坊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1958-)刘晓平 1958年2月生,山东潍坊人。1976年毕业于山东省艺术学院美术系,1982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曾任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设计室主任,高级工艺美术师。现任山东潍坊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副教授,专业教研室主任,高级工艺美术师,中美国际艺术研究学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山东分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等职。1986年至1987年参加国家级艺术代表团,去美国举办艺术展览和示范讲学。1994年至1995年再次应邀去美国举办艺术展览;国画作品《沂蒙山会》长卷在美国产生很大影响,荣获世界文化研究中心、香港国际交流出版社、美国海外艺术家协会、世界文化艺术出版社联合举办的“世界华人艺术大展”优秀作品奖。1994年山东省美术出版社出版大型中国画专辑《刘晓平画选》。2000年黄河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学术专著《造型透视学》。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文联、中国侨联、中国人才研究会评为“跨世纪翰墨艺术家”并颁发证书。
3 北京邮电大学教务处长(1965-)刘晓平,男,1965年12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邮电大学教务处长兼教务党委书记。兼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机械动力学学会副理事长、振动与噪声控制委员会理事;北京市振动工程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电子机械分会委员;信息产业部通信设备抗震性能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抗震技术顾问;北京邮电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邮电大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学科建设委员会主任,该学科学术带头人。
1994年3月毕业于天津大学机械工程系,获工学博士学位,1998—1999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机械工程系、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航空航天与机械工程系作访问学者。近几年承担了国家863项目、部委、澳门大学及企业的科研合作项目。主要从事测控与故障诊断、系统辨识、智能控制技术、机械结构动态设计与虚拟制造、动态检测与振动主动控制、通信设备抗震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在IEEE/ASM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 、ROBOTICA、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Control、《机械工程学报》等国内外期刊、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参与编著了两本书。
4拱北海关官员(1956-)【图】刘晓平拱北海关党组成员、副关长兼政治部主任(正厅局级)
男,1956年12月出生,汉族,山西长治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1976年参加工作,现任拱北海关党组成员、副关长兼政治部主任,一级关务监督。
分管政治部、人事处、教育处、思想政治工作办公室(机关党委办公室),联系湾仔海关、驻香洲办事处。
5.沈阳药科大学副教授(1973.1-)1973年1月生,女。1996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化学系,获理学硕士学位,目前在职攻读药物化学专业博士学位。自1999年8月起一直在沈阳药科大学从事有机化学教学以及科研工作,2007年晋升为副教授,2008年被评为硕士研究生导师。曾在《中国科学》、《精细化工中间体》、《中国医药工业杂志》、《化学试剂》等杂志发表论文。目前主要从事与药物相关的有机杂环化合物的设计及合成工作。曾被评为校最受学生欢迎的十名青年教师之一,2007年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 万人层次培养计划。
6. 合肥工业大学博导(1964-)刘晓平,男
1964年3月出生,山东济南人。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学士毕业于山东大学,硕士、博士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
经历:
1996-1998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CAD开放实验室访问学者
1999-2000年中国科学院合肥研究院博士后
2001-2004 年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现任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微型计算机应用学会秘书长、中国系统仿真学会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系统仿真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 CAD/CG 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科研方面主要贡献:
“两个概念、一个方法、一个系统”:
两个概念分别是“模板”和“多态”,协同模板的思想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模板理论应用获科技进步奖,相关软件获国家软件著作权登记
一个方法是高维数据场可视化方法,该思想是“百人计划”的核心所在,获国家发明专利
一个系统是 MOVE 系统—“一种多面虚拟现实投影系统”,这是国内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套以PC架构为核心的沉浸式虚拟现实系统,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