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雨精神
丝丝轻风,化为春雨,滋润大地,润物无声
我认为微雨的精神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1、是“细”,细致入微,点点入地。
细则无伤害,不会为别人带来不必要的损伤。点点入地,落到实处,不虚拟缥缈。
2、是“无声”,默默无闻地渗入,不声不响地滋润。
不求大吹大擂,以最合适的方法渗入大地、滋润人间。
3、善于应时,在需要的时候到来。
4、善于借势,借助微微的春风,恰如其分地进入到自己能够发挥最大作用的地方。
微雨精神出自于杜甫的春夜喜雨 :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原文:
晨起推窗,但见山阴树润,翠添涨活,楼下那一片青草地,每一茎光溜溜的叶尖上,都噙着一滴晶莹的喜泪——夜来又下了一场微雨。
我赞赏暴风骤雨,但更喜爱和风细雨。
经过了雪虐风饕的寒冬之后,乍暖还寒的百花园,格外需要和风细雨的吹洒。它能催开早春鲜嫩的幼苞,它能弥合严冬肃杀的创伤。
雨点宜细。“细雨湿衣看不见。”空蒙一片,视而不觉,定睛望去,只见无数游丝在晴空中飘荡,哪像下雨?还有比这更细的雨呢!“沾衣不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杏花时节的微雨,不但肉眼看不见,连衣裳也沾不湿,这大概就是李商隐在圣女祠前碰到的“梦雨”吧。可不是,象蓝色的梦一般空幻的雨,怎能沾湿衣裳?
雨量宜小。“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九枝花。”三两点,七八点,稀稀落落,一霎,跟踵而来的便是云淡风轻的“弄晴天”——一种最富有江南春味的养花天气。
雨步宜轻,它摇曳而来,悄悄地;飘忽而去,也悄悄地。最好是“夜半来,天明去”,既不搅睡眠,也不影响农家下地耕犁。杜甫的《春夜喜雨》诗,最是把这种雨刻划得传神入微:“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个“潜”字,一个“润”字,写足了春夜细雨的韵致。不虚张声势,不哗众取宠,只是默默地浥净轻尘,浸濡芳草,滋润万物。
我赞美微雨精神。
愿这样的微雨洒遍祖国的原野,沁透人们的心田…… 细雨梨花
李 琛
每当梨花盛开的时候,梨乡都要举办梨花节。每年的梨花节前,都会有一张素洁得如同梨花一样的请柬飞到我的案头,传达着梨花对我的召唤。
我在一个飘雨的日子,踏上了去梨乡的路途。一路风雨,心中默念着李清照的“知否知否”,却全然没有女词人那种洒脱和悠然。“梨花一枝春带雨”,美倒是美,可那柔弱的梨花,能经得住几番风吹雨打?记得前年秋末,大丰收后销不出去的雪梨堆得像小山,压得人们心里透不过气来,梨农们的眼里噙满了泪水。去年夏天,梨乡的朋友捎来一箱他们自己生产的雪梨汁,细细地品上一口,那甜丝丝和凉幽幽的浸润,又让人闻到了梨花的芬芳。我想,今年梨农们该不会为销梨发愁了吧。细雨霏霏,春意阑珊。路旁是一片片青绿色的麦田,阡陌间的农人披着雨衣,烟雨中,一望无垠的绿一直铺上西边山影朦胧的太行群峰。干旱的北方原野,此时竟有了一种江南水乡的气息和韵味。
车到梨乡,只见蒙蒙细雨之中,地上一层落花如雪;再看枝上,千树万树,依旧如雪,只是有些稀薄。地上的白与树上的白浑然一体,冷香接天,梨花如海,俨然一片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让人整个身心都变得清纯而宁静。
拨开横陈的枝桠,迎着甜丝丝的细雨,我小心翼翼地走进树林,去亲近梨花。枝头上,或一丛丛一簇簇,或星星点点,或密或疏,或浓或淡,一色的浅素嫩白,有着一种令人心颤的圣洁的美。越往深处,枝与花越稠密,不时拂面擦身,留下一片水痕一抹暗香。那些可爱的梨花在雨中浸润着,花托、花瓣、花蕊、花蕾上,都挂满了晶莹的雨滴,颗颗粒粒如散珠碎玉,悬坠欲滴。丛丛梨花,在风雨中相互依偎,绽放着少女般清纯的笑靥,深情地贪看着这雨中的春光,让人不忍去触摸她们,生怕惊动了一个个美丽的梦。
细雨还在飘着,天空中似有千万条飞舞着的丝线,北国的雨竟然也像江南的雨一样的缠绵。身旁的花枝在雨中簌簌抖动,不时有一阵雨珠和花瓣掉落,一层素馨飘零,如同一曲缥缈而伤感的弦乐。花浓雨密,香雾迷离,分不清哪是花哪是雨。这雨中的花,这花中的雨,这清凉的芬芳,这芬芳的清凉,花香水色,似梦非梦。啊,这美丽而圣洁的陶醉与洗礼,竟会是如此的刻骨铭心。不由得想起一些古人吟咏梨花的诗文,李重元的“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秦少游的“梨花满地不开门”,还有洪升的“天涯谁吊梨花雪”等。这花与诗,浇上这缠绵的细雨,营造出一片忧伤的美丽,让人深切地体味到人类古今相通的一种美好情感,那就是对真善美的向往与钟爱,虽年华暗替,终也不改。
一年一度,花开花落。梨花的花期虽短,留给人的美却永恒。更何况花落过后,还有果实的生长,还有秋天的希望。遥想中秋时节,这片片梨园当是枝叶葱笼,黄金万点,雪梨飘香。到那时,人们就又会想起这些洁白的,在细雨中飘落的梨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