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卧儿王朝
莫卧儿王朝(1526~1857) Mughal Dynasty
1526~1858年统治南亚次大陆绝大部分地区的伊斯兰教封建王朝。
简介莫卧儿王朝,又名蒙兀儿王朝、莫卧儿帝国。是巴布尔建立的印度朝代。该帝国的官方语言是波斯语,但是统治者是有突厥血统的蒙古人,是帖木儿(Timur Lenk)的后裔,信奉伊斯兰教。
印度半岛北部的伊斯兰教古国。十三世纪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帝国分裂后,其后裔帖木儿建立了帖木儿帝国。十五世纪末,帖木儿帝国分裂后,帖木儿的后裔巴卑尔被乌孜别克人逐出中亚,率军南下占领阿富汗,1526年侵入印度北部灭德里苏丹国后所建。
巴布尔逝世后,其子胡马雍在1540年为苏里王朝的舍尔沙战败,被逐出印度,但是他随即重整兵力,于1555年乘苏里王朝内乱之机卷土重来,恢复了帝国。自第三任皇帝阿克巴一直到第六任奥朗则布统治时期是莫卧儿帝国的鼎盛时期,疆域达到顶峰,经济繁荣。奥朗则布皇帝驾崩后,莫卧儿帝国开始衰退。1857年,印度民族起义爆发之后英国击败西帕衣团,并彻底毁灭已经衰弱的帝国,在印度独霸一方。
莫卧儿帝国的上层建筑是穆斯林的,而基础则是印度教的。波斯语是宫廷、公众事务、外交、文学和上流社会的官方语言。
王朝简史1529年:巴布尔占领孟加拉。
1530年:胡马雍继承皇位。
1531年:西班牙海军攻击第乌。
1535年:胡马雍皇帝允许葡萄牙人在第乌定居建造城堡。在古吉拉特发生起义。
1536年:古吉拉特君主Bahadur Shah击败莫卧儿军队。
1538年:拿那克逝世。胡马雍占领孟加拉的Gaur城。
1538年:舍尔沙成为君主(直到1545年)。
1539年:舍尔沙在Chausa剿灭胡马雍的军队。在此之后,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莫卧儿皇帝恢复权位之后运用了这些改革。
1540年:舍尔沙第二击败莫卧儿军队;葡萄牙人在果阿和第乌建立宗教裁判所;胡马雍逃亡阿富汗和波斯,1555年才回国。
1542年:阿克巴出生。
1543年:舍尔沙占领Mârvar和Sind等地区。
1739年:纳迪尔·沙阿带领的波斯军队打败莫卧儿军队。
1753年:普拉西战役。
1760年:伯拉里加特战役。
王朝兴衰1526年,中亚封建主蒙古-突厥族后裔巴布尔入侵印度。在第一次帕尼巴特战役中战胜洛迪苏丹,宣布为印度斯坦皇帝,标志着莫卧儿王朝统治印度的开始。之后,巴布尔又经过1527年的坎努战役和1529 年的戈格拉战役,统一了北印度。1530年,胡马雍继位 (1530~1556)。1540年,胡马雍在曲女城
莫卧儿王朝战役中为比哈尔阿富汗酋长舍尔沙击败,流亡波斯和阿富汗,莫卧儿王朝在印度的统治暂告中断。1555年,胡马雍重征印度平原,占领德里和亚格拉,恢复了莫卧儿王朝在印度的统治。1556年,阿克巴继位,实行了进步的内政改革,采取宽容的宗教政策,扩大了莫卧儿王朝统治印度的社会、政治基础。他建立中央集权制,开疆拓土,统一了次大陆广大地区,推动了印度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
到查罕杰(1605~1627在位)和沙·贾汉(1628~1658在位)时代,莫卧儿王朝国势日盛。文化艺术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艺术特点,是民族传统与中亚及波斯艺术相结合,举世闻名的泰吉·玛哈尔陵,可以作其典型代表。
奥朗则布统治时期,向南印度进行军事扩张,王朝版图几乎囊括了整个南亚次大陆。但他强制推行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并恢复对印度教臣民迫害的政策,因而引起拉杰普特封建主、锡克教徒及马拉特人的激烈反抗。奥朗则布死后,各省总督纷纷独立割据,莫卧儿帝国陷于四分五裂。1740~1761年期间,德里的莫卧儿皇帝先后成为入侵印度的波斯人、阿富汗人及马拉特封建王公的傀儡,莫卧儿王朝名存实亡。1764年,莫卧儿皇帝阿拉姆沙在布克萨尔战役中投降英国东印度公司,莫卧儿王朝沦为英国殖民者的附庸,名义上存在到1858年。
中央集权莫卧儿王朝通过阿克巴的内政改革,建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军事官僚政治体制。权力集中于皇帝一身,由 4名重要的大臣辅助。他们是掌握军事的“米尔·巴克希”,主管宗教、司法的“萨德尔-乌斯-苏杜尔”,掌握财政、税务的“迪万”,管理工厂、仓库的“米尔·萨曼”。此外,还有私人秘书等重要官员。仍保留宰相“瓦齐尔”的职位,但无实权。
全国划分为15个“苏巴”(即省,奥朗则布时扩大到21个)。主管省政府的省督称“苏巴达尔”或“纳瓦布”,有 4名重要官员协助工作。各省的财政、税务和民事审判官“迪万”名义上由省督管辖,实际上起中央政府监视省督的作用。“帕尔加纳”(县)是农村行政的核心,其行政首长为“阿米勒”。省与县之间设置管辖若干县的“萨尔卡尔”(专区),由执行军事、行政、司法和警备任务的长官“福吉达尔”主管,他在贾吉尔达尔征收田赋时提供军事支持,镇压农民。
莫卧儿王朝的行政制度实行军事化。从阿克巴开始,将所有文武官吏分为38级,按军事方式编制,其俸禄按品级高低领有大小不等的贾吉尔──军事封建领地。
封建土地制莫卧儿时期有3种土地占有形式,即直属国王的封建领地、贾吉尔达尔的非世袭领地──贾吉尔和柴明达尔制度的世袭领地。直属国王的封建领地约占全国耕地的1/2,主要在德里和亚格拉地区。其收入主要用于维持皇室、宫廷官员和卫队。
贾吉尔制度早在德里苏丹国家时期就已实施,那时称“伊克塔”。16~17世纪中叶,贾吉尔成为莫卧儿印度土地占有的基本形式。在查罕杰统治时,贾吉尔约占全国耕地的70%,贾吉尔的持有者称贾吉尔达尔。17世纪中叶,莫卧儿印度共有8210个贾吉尔达尔,分上中下三层,分布全国各地,上层68个,由王子和贵族组成,中层 587个,下层7555个。他们彼此之间无隶属关系。贾吉尔达尔对其贾吉尔没有所有权,只有征收规定的田赋和名义上非法实际上合法的各种杂税的权利。贾吉尔达尔持有贾吉尔必须以服军役为条件。
贾吉尔是非世袭的,甚至是非终身的。但是到奥朗则布统治时期,贾吉尔同柴明达尔制领地渐趋一致。
社会经济莫卧儿社会仍以农业经济为主,农业中商品生产扩大,出现商品粮和棉花、生丝、蓝靛、烟草等经济作物的专业化产区,产品远销欧亚市场。
莫卧儿时期的手工业十分发达,主要手工业生产的技术水平超过当时欧洲先进国家。手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是封建制经济的作坊和家庭手工业,大型官营作坊的优质产品主要为满足宫廷和贵族奢侈生活的需要,其次才供出口。在一些港口城市,包买商通过预付款项、提供原料并收购其产品等手段来控制手工业者的小型作坊的生产,但尚未出现先进的工场手工业。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商业和外贸的发展。16~18世纪印度的一些主要城市虽仍是封建统治的政治中心和贵族的消费基地,但已开始起着工商业中心的作用。德里、亚格拉、拉合尔、阿默达巴德的城市规模可与当时北京、巴黎、伦敦相比。活跃的商业贸易逐步打破了各地区的闭塞隔绝状态。沿着陆路和水路商道形成许多区域性的国内市场。孟加拉和古吉拉特则是对外贸易最发达的地区,商船往来欧亚非各地及中国。
商品经济和货币交换的发展促使商人资本的兴起。拥有雄厚货币资本的钱商在各大城市开设钱庄、银行,经营存放款业务。发行期票和汇票。财力雄厚的班尼亚商人种姓充当皇室、贵族及官方的御用商人和财政金融经纪人。但印度这时期的商业资本尚未转化为资本主义性质的产业资本。
1740~1761年期间,德里的莫卧儿皇帝先后成为入侵印度的波斯人、阿富汗人及马拉特封建王公的傀儡,莫卧儿王朝名存实亡。1764年,莫卧儿皇帝阿拉姆沙在布克萨尔战役中投降英国东印度公司,莫卧儿王朝沦为英国殖民者的附庸,名义上存在到1858年。
帝王列表六大皇帝:
巴布尔 Bâbur (1526年-1530年)
胡马雍 Humâyûn (1530年-1556年)
阿克巴 Akbar (1556年-1605年)
贾汉季,或译查罕杰 Jahângîr (1605-1627)
沙·贾汗 Shâh Jahân (1627年-1658年)
奥朗则布 Aurangzeb (1658年-1707年)
后期莫卧儿:
巴哈都尔沙 (1707年-1712年)
贾汗达尔沙 (1712年-1713年)
Farrukhsiyâr (1713年-1719年)
Rafî ud-Darajat (1719年)
Rafî ud-Daulat (1719年)
Nekusiyâr (1719年)
Muhammad Ibrâhâm (1719年)
Muhammad Shâh (1719年-1748年)
Ahmad Shâh Bahâdur (1748年-1754年)
Azîz ud-Din Âlamgir (1754年-1759年)
Shâh Âlam II (1759年-1806年)
Muhammad Akbar Shâh (1806年-1837年)
穆罕默德·巴哈都尔沙 (1837年-1857年)
历史建筑胡马雍陵
巴布尔逝世后,遗体被运往当时还在帝国辖区内的喀布尔(现为阿富汗首都)安葬。因此,目前印度境内的第一座莫卧儿帝王的陵墓,是巴布尔之子、第二代皇帝胡马雍(Humayun,1530年-1556年)的陵墓——胡马雍陵(Humayun Tomb)。 胡马雍陵位于德里东部亚穆纳河畔,是印度次大陆的第一座花园陵墓,在印度建筑史上有重要地位。其墓体状如蹲坐,高大的拱形入口上面是一个球形墓顶,墓的四周环绕着排列整齐的花园。
阿克巴陵
阿克巴陵又称“锡根德拉”(Sikandra),位于阿格拉北方约 10公里处,始建于阿克巴大帝逝世前三年,后由其子查罕杰(Jahangir,1605年-1627年)于1613年完成。17世纪末叶,因遭班达尔人侵袭,陵墓内的建筑惨遭破坏,遗留下来的古迹,寥寥无几。现在只留存地下室里的王陵,朴实简单。
泰姬陵泰姬陵
通体由白色大理石造成的泰姬陵(Taj Mahal),建于1631—1653,是第五代皇帝沙·贾汗(Shah Jahan,1627年—1658年)为纪念爱妻阿姬蔓·芭奴(Arjumand Banu Begum)而兴建的陵墓。泰姬陵占地甚广,由前庭、正门、花园、陵墓主体以及两座回教堂所组成。
阿格拉红堡
阿格拉堡是用邻近所产的红色沙岩为主建材,因此又称红堡。 巴布尔1526年打败德里苏丹国的统治者后,就在附近的阿格拉称帝。从此,阿格拉就成为了莫卧儿帝国的政治经济中心,直到其后代迁都到德里为止。作为帝国首都所在地,宫殿和堡垒自然是不可或缺的建筑物。阿格拉堡(Agra Fort)就具备这两种功能,城堡周围护城河长2.5公里,墙高20余米,十分壮观。
法第普尔·希克利(胜利之城)
法地普尔·希克利(Fatehpur Sikri)原义为胜利之城,是阿克巴大帝于16世纪精心规化的新都城,三面城墙,长6公里,有七座城门,是融合伊斯兰和印度教、耆那教的装置艺术的独特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