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香
奎香是彝良县一个较为边远高寒的苗族彝族乡,也是红军在滇东北用热血染就的一片红色沃土。现属于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一乡集镇,是县里最大的高原盆地,视野开阔,景色幽美,有着丰富的铁矿石英矿等资源。
奎香地处彝良南部,距县城88公里,东接本县的树林乡,南与贵州省赫章县河镇、德卓两乡接界,西邻我县龙街、毛坪两乡,北与本县角奎镇(发达)、海子两乡毗邻。全乡国土面积22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45万亩,人均占有耕地1亩。最高海拔2478米(雨龙山),最低海拔1500米(仙马村田坝社),平均海拔2039米。全乡辖8个村民委员会204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苗、彝、菜、水、回六种民族,有人口11469户46550人,其中:农业人口11015户45760人,占总人口的98.3%;少数民族人口8295人,占农业总人口的17.82%。
1936年3月6日至7日,贺龙、任弼时、萧克、关向应、王震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从贵州进入奎香乡,利用乌蒙山层峦叠嶂、错综复杂的地形,以寸田、坪地、奎阳为临时根据地,酝酿、指挥了长征途中著名的“乌蒙回旋战”。二、六军团在奎香期间,部队分驻30多个自然村寨。红军召开群众大会,宣传革命主张,打击土豪劣绅,选举代表成立粮食平调委员会,没收地主土豪的积粮、财产分给群众。群众积极组织起来,为红军烧水、送饭、当向导。如今,红军的故事仍在民间广为流传,当地有红二、六军团指挥部旧址、标语、遗物和由萧克同志题写的“红军长征纪念碑”。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4万多奎香人民在县、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传承红军斗志,弘扬长征精神,克服高寒、边远、基础差等困难,奋力拼搏,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培植新的经济支柱,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面貌日新月异。在稳抓粮、优抓烟的基础上,做大做强畜牧业,努力发展马铃薯、萝卜、魔芋、半夏、林果种植等特色产业,积极开展劳务输出。2005年与2001年相比,全乡国民生产总值从4181.5万元增加到4666.5万元,增长11.6%;粮食总产量从1184.61万公斤增加到1286.15万公斤,增长8.6%;农民人均纯收入从496元增加到1230元,增长1.5倍。如今,从奎香至县城彝良角奎、到镇雄、上昭通、过贵州,公路四通八达,是周边商易中心,约70%的村民小组通了公路。同时,教育、文化、卫生、通讯、水利、电力、集镇等基础设施条件也大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