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山摩崖刻石
铁山摩崖刻石
铁山摩崖刻石位于邹城西北部,铁山之阳。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刊刻。摩崖南北长61米,东西宽17米,为一斜坡约45度的巨大花岗岩石坪,总面积1037平方米。
刻石根据字体大小、内容和位置,可分为3类:
1、佛经刻字,在刻面右部,系石刻主要部分。共刻《大集经》文17行,行50~60字,原刻946字,因部分风化剥落,现存699字,字径长40~50厘米,宽40~60厘米。书体以隶书为主,间用篆势,杂以行草,用笔方圆兼施,以圆为主。经文上方有阴线刻巨龙、祥云、佛光图案,其下刻龟背纹图案,若隐若现。
2、《石颂》刻字,在刻石左部。上端刻“石颂”两个大字,字宽70~95厘米,高80厘米,系颂文标目。下端刻颂文小字,共12行,行52~55字,计600余字。第四行有“皇周大象元年岁大渊献八月庚申朔十七日丙子”记时文字。颂文记述刻经主持者为“有信弟子匡喆及弟显□”,系西汉丞相匡衡之后。经文书写者为“大沙门安法师者,道鉴不二”,即安道壹。颂文还特别赞美刻经的书法,“清跨羲诞,妙越英繇;如龙蟠雾,似凤腾霄”。
3、题名刻石,原为3处,现仅存1处,在佛经石下方,共6行,行3~5字,字宽23~28厘米。中有“宁朔将军大都督任城郡守经主孙洽”、“东岭僧安道壹署经”等题名。
铁山摩崖刻石,明代虽已见著录,但未引起世人重视。清乾隆末年,金石学家黄易官济宁运河同知时前往寻访。之后,著录渐多,遂著名于世。黄易还发现了岗山、葛山、尖山(已损坏殆尽)摩崖刻经,统称“邹城四山摩崖”。
为加强对铁山摩崖刻石的保护,1973~1975年在刻石周围设立防护墙、防水设施,并有专人看管。